那个确诊新冠的北京10岁男孩,说了一句话点醒1000万家长

大雁南飞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别让你的“外驱力”,杀死孩子的“内驱力”</b></p><p><br></p><p>心理学学者李雪说:“正常发展的孩子,天然会对各种事情充满好奇心。语文、数学、自然科学,其实都是孩子与生俱来想要探索的。”<b>所以,每个孩子都天然拥有学习的内驱力。</b></p><p><br></p><p>可为什么我们教育孩子那么费劲呢?《孩子的情商》一书说:很多时候,孩子没有做事的动力,其实是因为我们大人(包括老师)用过度的外在推力,伤害了他们的内驱力。内驱力受伤的孩子,只会造成家长累、孩子怨,两不相欢的局面。</p><p><br></p><p><br></p><p>我小侄儿所在的幼儿园没开学时,老师会布置一些家庭作业。</p><p><br></p><p>一开始是做手工,比如做一个纸口罩为武汉加油,或者画一画新冠病毒,让小朋友养成勤洗手的习惯。</p><p><br></p><p>因为这类作业比较容易,而且大人会陪着孩子一起做,小侄儿觉得很有趣,完成度很高。</p><p><br></p><p>后来老师开始布置学科作业:指读课本,计算加减法,书写拼音字母。</p><p><br></p><p>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太理解抽象的计算,而且学习本就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小侄儿学得很吃力,以至于一说作业就很抵触,找各种理由逃避。</p><p><br></p><p>爸爸便吓唬他:“如果9点前你还不完成作业,爸爸就揍你!”</p><p><br></p><p>妈妈语重心长地教育他:“你得好好写作业啊,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考好大学,有好的前途,不然你这辈子就毁了。”</p><p><br></p><p>奶奶则用物质引诱他:“只要你好好学习,我就给买零食。”</p><p><br></p><p>结果呢?小侄儿一直到现在都没养成主动写作业的习惯,而且不买零食就不写。</p><p><br></p><p>看似引导孩子写作业,却给他造成这样的印象:学习是为了避免挨揍、为了以后生活不那么惨、为了得到零食。</p><p><br></p><p><b>孩子自己对知识的天然探索能力,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被外界压力、诱惑替换了,内驱力转化为大人的“外驱力”。</b></p><p><br></p><p>大人越用力地驱动,孩子越不愿意配合。</p><p><br></p><p>这种矛盾对抗到一定程度时,那个一直被动的孩子慢慢就会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p><p><br></p><p>到了青春期(14岁左右)之后,他也许会用更叛逆的方式反抗这种被动。</p><p><br></p><p>前不久,杭州男孩强子因为在家玩手机被爸爸训斥“不上进,不够努力,将来没出息”,感觉很受伤,留下一张纸条便离家出走了。</p><p><br></p> <p>警方用了4天3夜才追查到强子,原来他为了证明自己“有出息”,去一家电动车商行打工了,打算混出点名堂再回去。</p><p><br></p><p>所以你看,孩子本身是有上进心的。</p><p><br></p><p>只是家长教育方式不当,让孩子反而放弃了学习,转而用别的方式证明自己。</p><p><br></p><p>教育学者尹建莉说:“一个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学会自我控制。”</p><p><br></p><p><b>能为自己做主的孩子,才能唤醒内心的力量。</b></p><p><br></p><p>而在外界因素逼迫下不得已努力的孩子,动力不足,学习效果打折扣不说,长时间的逼迫会让那个被逼急的孩子,越来越叛逆。</p><p><br></p> <p>那么如何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呢?我总结了以下3点经验。</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1. 让孩子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完成任务。</b></p><p><br></p><p>前几天,篮球少年张家城受邀参加CBA复赛,再次引起轰动。</p><p><br></p><p>张家城5岁时失去右臂,但他却喜欢打篮球,仅用左手就能灵活完成胯下运球、背后运球、突进投篮等动作,被NBA球星库里、利拉德、塔克、易建联等点赞。</p><p><br></p> <p>独臂打篮球,想想都很难,可父母却支持他追梦。&nbsp;</p><p><br></p><p>因为喜爱,因为“爸爸妈妈永远支持”,张家成练球热情很高,每天练球一两个小时,每个动作做30个左右,高难度动作做100多个。</p><p><br></p><p><b>兴趣是最好的老师。</b></p><p><br></p><p>无论孩子喜欢篮球也好,喜欢画画也好,我们给孩子最好的支持,就是接纳他,尊重他,让他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完成任务。</p><p><br></p><p>孩子不喜欢数学,那就用游戏的方式辅导他,让他在愉悦的氛围中重拾对数学的兴趣。</p><p><br></p><p>孩子不喜欢背古诗,那就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他,让他理解故事背后的深意后自觉学习。</p><p><br></p><p>给孩子主导的权力,他才能驱动自己内心的马达,向着梦想进发。</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2. 将孩子放在一个“好的圈子”里。</b></p><p><br></p><p>刷朋友圈时,看到一个孩子从不爱写作业到爱上的过程:</p><p><br></p><p>孩子不愿意,家长怎么唠叨都没用。</p><p><br></p><p>可当他身边有一个主动自觉的好孩子,他就会不自觉地受到影响,慢慢变得上进。</p><p><br></p><p>“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p><p><br></p><p>所以,与其用“你看别人家孩子……”刺激孩子学习,不如给他找一个好的学习伙伴,让他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启发,唤起斗志。</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3. 即使用外力逼孩子,也请正面激励。</b></p><p><br></p><p>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将内驱力分类三类: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驱力。</p><p><br></p><p>其中,“附属驱力”是为了赢得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和认可而主动做一件事的动机。</p><p><br></p><p>比如孩子会为了赢得家长的表扬而做某事,就是被唤醒了“附属驱力”。</p><p><br></p><p><b>虽然这种方法略显刻意,但的确能刺激孩子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最终激发其内驱力。</b></p><p><br></p><p>易烊千玺一开始学舞蹈时,并没有表现出多强的兴趣。</p><p><br></p><p>但他无意中发现,很多动作别的孩子完不成,自己却完成得很好,为此很是得意,便越发刻苦练习,不知不觉爱上了跳舞。</p><p><br></p><p>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说:人类天然有“对优越感的追求”。</p><p><br></p><p>哪怕孩子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善举,大人都要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孩子会因此变得开心。</p><p><br></p><p><b>为了让这种开心延续下去,孩子会做更多更好的事,以期获得更大的鼓励。</b></p><p><br></p><p>这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p><p><br></p><p>做好事——得到表扬——做更多好事——得到更多表扬。</p><p><br></p><p><b>当孩子不断地被允许、被肯定、被鼓励,驱动他不断变好变强的力量,便开始生根发芽了。</b></p><p><br></p><p>美籍华裔教育专家画云博士说:</p><p><br></p><p>“爱孩子和爱其他的珍爱物件或宠物不同,珍爱的物件或宠物要保留在身边,欣赏爱惜。</p><p><br></p><p>可是爱孩子却是为了有一天让他们离开我们,并时刻为他们的离开做准备。”</p><p><br></p><p>当孩子成年后,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闯荡世界时,联结父母和孩子的纽带,不仅是血缘关系,更是他从原生家庭里得到的精神力量。</p><p><br></p><p><b>那些被唤醒了内驱力的孩子,即使离开了父母,也能找到自己热爱并愿意为之付出奋斗的东西。</b></p><p><br></p><p>点个<b>“赞”</b>,祝愿你的孩子,有一天会找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p><p><br></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A2NjY4MA==&mid=2652214627&idx=1&sn=f25b0971c352e2616d200731b157d6ae&chksm=bd6c4cf48a1bc5e2844edf6c0cd25534621910c56e1e20c93ef42f760a86f6a92c460a856af8"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