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问道——塔云山仙境

陈柏年

<p class="ql-block">  塔云山是仙境一般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塔云山之行,是这次终南问道的意外收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遇见吴为,欣往塔云山仙境</p><p class="ql-block"> 6月15日上午,我在西安范家古瓷馆范总的工作室巧遇摄影家吴为老师。吴老师比我长几岁,见面就有感觉,很投缘。也许是职业使然,吴老师对我的法相感叹不已。他说,要是我能住在塔云山主持道观,塔云山的仙气就更足了。</p><p class="ql-block"> 塔云山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听吴老师讲,塔云山位于陕西商洛市镇安县境内,是秦岭山脉之中的一处道教圣地,有五百多年的历史。那里风景优美,远近闻名,是镇安县重点开发的旅游景区。雨后塔云山的云海和日出,更是美不胜收,是景区最大的亮点。</p><p class="ql-block"> 当时,西安下着雨,吴老师看了天气预报后兴奋的说:“后天上午雨就停了,我们去塔云山,下两天雨,塔云山的云海日出一定非常壮观,拍照片去。正好借陈老师的法相,为塔云山胜地拍摄一组宣传片”。范总听了也很兴奋,积极响应。</p><p class="ql-block"> 于是, 按照约定,17号下午两点,吴老师亲自驾着越野车,我们一行三人从西安出发,只奔塔云山。</p> <p class="ql-block">  高速公路在秦岭山脉中穿过,越野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两小时后,汽车下了高速公路,进入塔云山专线。公路盘山而上,满眼青山,苍翠欲滴,公路两边的毛竹,更是大自然安排的礼宾,一路迎接我们上山。</p><p class="ql-block"> 下午五点,到了塔云山景区接待处。接待处场面很大,仿古建筑群,规模宏大。有不少客房,彰显景区的接待能力。</p><p class="ql-block"> 这时,天已放晴,然而,塔云山地势高,雨后的阳光一照,一层薄雾随地而起。景区的楼台亭谢,笼罩在灰白色的水雾中,如幻如梦。</p><p class="ql-block"> 吴老师是这里的常客,和景区的负责人很熟悉。我们到达景区接待处时,负责接待的马经理已经安排好晚餐。晚餐很丰盛,腊肉、土鸡蛋、野菜……,都是当地特色。</p><p class="ql-block"> 吴老师颇为感慨地说:“在大山深处,这样的招待已经胜过五星级了”!</p><p class="ql-block"> 的确是这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一路传说</p><p class="ql-block"> 从接待处到塔云山景区,还有一段路程。因疫情期间,景区没有开放,缆车还没有开启,只能步行。吴老师是专业摄影家,摄影器材有些份量,细心的马经理提前安排了两名工作人员来帮忙。谢过马经理,我们随景区工作人员,沿着上山的台阶向景区进发。</p><p class="ql-block">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书有“塔云山道观”的巨幅黑色木匾,高高的横在台阶的高处。这是进入塔云山景区的第一段台阶,从这里,我的思绪进入未知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p> <p>  循台阶而上,一处树屋,让我兴奋起来。这是建在用水泥仿制的树桩上的一间屋子,别具匠心。想来,以前生活在这里的山民,为了防止野兽晚上袭击,在树上修造这种屋子,应该是很普遍了。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山里的野兽早已远避人烟,山民的居住形式也早已改变。景区的设计者能在这里建造一处树屋,给游人再现过去山民生存的智慧,再现一种历史和文明,真是匠心独运,让人感动。</p><p> 我在树屋前驻足良久。要不是三人同行,我就住在这间树屋里了。下次吧,下次如果9一个人来,我一定要在这里住一晚上。一个人住在树屋,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听山风絮语,听鸟啼虫鸣,那是多么特别的感受呢?</p> <p>  从树屋往上走,是“驼背梁”。传说很早以前,塔云山上久旱无雨,山上的道士和香客苦于无水饮用,异常艰难。山下有一个驼背的老人知道后,不畏道路崎岖艰难,每天给山上背水,日复一日,春夏秋冬,从未间断。终于感动了天地神灵,在老人百年之后,化作一道山梁,后人为纪念这位善良勤劳的老人,在此立碑纪念。“驼背梁”也由此而得名。</p><p> 这只是一个传说。我常常感动于古人的智慧。为了弘扬大道,教化后代,他们在象塔云山这样无数的道教圣地,幻化出一个个感天动地,只入人心的故事,把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勤劳勇敢的奋斗精神和民族精魂代代相传,发扬光大!</p> <p>  过了驼背岭,走过一段悬崖中间凿开的小路,便是蜡烛石。传说镇安籍进士晏安澜年轻时在这里刻苦读书,不觉夜幕降临。在他寻找光亮时,发现一个巨大的蜡烛在眼前燃烧,于是他借着蜡烛的光亮,一直读书到天亮,这才发现是一个石柱。后来,晏安澜考准进士,官至盐政,勤政爱民。“蜡烛石”由此而来。</p><p> 想必,晏安澜是暖天在这幽静的山间读书,夜幕降临,他读书的意犹未尽,在他寻找亮光时,恰好圆月升起。明亮的月光照射在洁白的石柱上,强烈的反光加上月光,足以能看清书上的字。读书入迷的晏安澜误认为是家里的蜡烛,所以就一口气读到天明。</p><p> 也是一个传说。一个寒门子弟发奋苦读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经过这里的人,都如历历在目,能不感动吗?如果大人带着孩子经过这里,看到这等生动的故事,是多么好的励志教育啊?</p><p> 沿着山路继续前进,攀过石崖上的两道小湾,是“打儿窝”。“打儿窝”是一块三米高的石头石头有两部分,一靠里的一部分,石头顶端有一个天然石窝,大靠外里的部分是一座送子娘娘的小庙,高度不到两米,精巧绝伦。娘娘庙的周围,三颗古树环抱,郁郁葱葱,枝叶繁茂,为荫庇后人子嗣兴旺发达之意。据说,新婚男女来这里向送子娘娘求子嗣,上完香,叩了头,背对着石头往石窝里扔石头,只要能扔中,就能求得子嗣,很灵验。</p><p> 究竟灵验不灵验,不得而知。但这个传说,却足以表达中华民族对生生不息,繁衍后代,兴旺人丁的强烈愿望!</p><p> </p> <p>  雾很浓,远处的塔,在雾中时隐时现。那个塔叫什么名字呢?</p><p> 山崖间的小路向雾中延伸,我们在雾中前行。古树奇态,峰峦隐约,眼前的景色,如同一幅漂移的水墨画,行走其间,幻化奇境,美妙绝伦。</p> <p>  (三)塔影夕照</p><p> 一路向上,雾渐渐散去,湿漉漉的空气,把身体从里到外洗了一遍,清爽极了。</p><p> 下午六点半,到达塔云山。景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我们。安排好住宿后,还没来得及游览这五百多年古老的道观,吴老师就招呼我们抓紧时间去西台拍晚霞夕照。</p><p> 没有歇脚,直接去西台。</p><p> </p><p> </p><p> </p><p> </p> <p>  去西台,要经过“鸡叨崖”。传说鸡魔王为阻断杨八姐的追捕的路,用嘴叨开开一段悬崖。但是邪不压正,最终还是被杨八姐降伏。</p><p> “鸡叨崖”异常险要,整个山崖,如斧劈一般,直插云天,深不见底。山崖两段,是新修了栈道。栈道中间是是两短山洞,和栈道相连,构成通往西台的通道。</p><p> 到达西台,俯瞰沟壑,翠岚黛珂,飘渺如幻。山萃云白,那一朵朵白云,如洁白的羊群,在山坡上信游,亦如一堆堆丝絮,在山岚间随风滚动,美极了!</p><p> 西台对面山头上,是一座塔楼。那就是上山时雾霭中看到的那座塔楼,在这里看得分明。 西台和塔楼中间是一座玻璃桥,这些年,好多景区都修建这种玻璃桥吸引游客,刺激游客。今天,我也决定刺激一下自己。</p><p> 过玻璃桥,要穿鞋套。一是防滑,二是怕鞋底上有沙子硬物划了玻璃。穿上鞋套,走过晃悠悠的玻璃吊桥,着实有一点刺激。向下看,心不由悬起来,总感觉脚下不踏实,说不害怕是假的。</p><p> 过了玻璃桥,才知道这座塔楼名曰“摩月楼”,名字不错。登上摩月楼,一眼望去,夕阳隐没在云层中。恰恰在这种光影下,“一重山岭一重云,山峦白云两分明”,山如黛,云如雪,黛霭蒙蒙,如浮轻纱,是一幅巨幅的天然水墨画。</p><p> 多美!</p><p> 为了拍摄塔影夕照,返回西台。架起相机,等待奇迹出现。</p><p> </p> <p> 苍天不负有心人。西天的云层渐渐的变薄,渐渐的化开,夕阳的余晖,慢慢的染红云层,彩霞才西天慢慢铺开,蓝黛的山峦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红纱。</p><p> 突然,一束阳光从云层中射出,落在沟壑的白云上,白云染出了一层红色的头盖。紧接着,一面扇形的阳光,从云层中射出,山峦沟壑变成了红色。塔云山金顶的悬崖,也变成一片绯红。</p><p> 期望的都实现了,正所谓如愿以偿!霞光渐渐退去,暮色降临,借着星光原路返回。</p><p> 回到住处,余兴未尽。坐在道观门前的石台上,仰望天空。碧空如洗,天上的星星很亮,最亮的是偏西的金星,她以万古不变的光明,照亮夜行者的路。北斗七星和天河也清晰可见,她们照样以亘古不变的姿态,给夜行者指明方向。</p><p> 大自然是多么无私!她给世间生灵万物只有给予而无索取,只有付出而不求回报。而人类却自私自利,违背大道,向大自然无限索取而不思回报,不思悔改。殊不知,大道如水,逆之者必遭惩罚!</p><p> 久坐石上,夜气微凉。回到屋子,亦无倦意,躺在床上,静心养气,渐入梦境。</p><p> </p><p> </p><p> </p> <p> (四)云海日出</p><p> 观云海,看日出,是塔云山之行的最终目的。</p><p> 凌晨四点起来,先到紫岚台。这是一个八卦形状的玻璃台。因为吴老师睡得太沉,电话联系不上。不知就里的我和范总把紫岚台当成了观云海、看日出的地方</p><p> 在紫岚台,看到沟壑低处,云海已经生成。呆了好久,天已大亮。东边的天空,红晕泛起,这是日出前的征兆。我感觉视觉范围不对,高度也不够,一定不是观云海看日出的最佳位置, 建议范总往上走。</p><p> 于是,离开紫岚台。沿台阶上山,途经“金顶云烟”看台,从这里看去,鸡叨崖下面的云海渐渐升起,渐渐吞没金顶下的石崖。金顶上白色的小庙,浮在白色的云海中,渺渺如仙境啊!</p><p> 抓住这个瞬间,拍摄了一组“云海吞金顶,仙境渺如斯”的照片。</p><p> 在这里,听见山顶有人声传来,更有无人机的蜂鸣声,知道是专业摄影家们在活动。</p><p> 循着声音而上,最终到达观云楼。这里才是观云海,看日出的最佳位置。可惜为时已晚,太阳已经升起。没有看到太阳从云海中升腾的奇境,实在遗憾。不过,初日下的云海,一片红晕,且阴阳分明,倒有一番别样景致,这多少也弥补了一点心里的缺憾。</p><p> 然而 ,但凡 旅行,那有尽善尽美?总会有遗憾的。没有遗憾,那会有再来的理由呢?</p><p> 从观云楼向南望去,山峦在云海中漂移,山峦在云海中出没。那茫茫云海吞吐重山万壑的魔幻过程,太壮观了!</p><p> 不由感叹,云海茫茫,仙踪何处?也许我的脚下就是仙踪!</p><p><br></p><p> </p><p> </p><p><br></p><p><br></p> <p> 观云楼西面,是去西台的台阶,很长,很陡。从这里下去,看看云海中的摩月楼和玻璃桥,是何种景象。</p><p> 台阶下到三分之一处,一棵姿态幽美的古松独立山崖。俯瞰奇松,立于云海之上,如诗如画。</p><p> 下到西台,放眼望去,摩月楼浮在云海间,忽隐忽现,仿佛仙乐幽幽,众仙人于楼上论道说法。不敢靠近,怕任何响声,惊动了他们。只能远远看着,让幻想飞到云层之上,一起萦绕着摩月楼。</p><p> 终有一天,我也会有一座云里楼阁,把我的灵魂安于其中,仙乐相伴,日月相随,在茫茫宇宙中自在往来。</p><p> </p> <p> 太阳渐渐升起,云渐渐散去。一路美景收于心中。</p><p> 返回道观,途经晏安澜提刻的巨幅“道”字的山崖,我端坐其下,静心冥想,以接塔云山古老道观的灵气,循远古得道者的精神,做我余生修行的力量。</p><p> 服气洗心,一身清爽。我决定去金顶看一下。自从到塔云山,我就对这座建在山崖尖上,仅有几平米的白墙小庙有十分的敬畏。只是随同行的摄影家忙于拍照片,没得单独的时间。</p><p> 现在上去看看。</p><p> 通向金顶小庙的台阶,非常陡峭,足有七十度的坡度。台阶是由无数片大小不等,薄厚不均的石片砌成。庙是有啥材料建成不得而知,但修建的难度是可以想象的。可见当年修庙的人是多么虔诚!虔诚之心,感天动地!</p><p> 小庙里供养着道祖塑像,一个道士守护一旁。庙太小了,道祖塑像前,最近容纳一人,我深深三拜,了却心愿。反身出庙,站在悬立的台阶上,放眼瞭望,天蓝云淡,山翠林密,真是修道的好地方!</p><p> 吴为老师说:“你住在山上,道观的仙气就更足了”。</p><p> 我想也是!</p><p>(2020年7月8号,柏年随笔。)</p><p> </p><p> </p><p> </p><p><br></p><p><br></p><p> </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