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利山涧,梦里桃花源

白雨

<p>  利山涧,位于“红歌之乡”“长寿之乡”——费县城南5公里。小溪流水,绿树环抱,一座千年古村落,宛若世外桃源。</p> <p>  在费县城南,有一座山叫利尖崮,有两个平顶山头。大的在东叫大崮顶,小的在西叫小崮顶。小崮顶西侧有座山,呈南北走向横亘在那里,像一扇门堵住了利尖崮的去路,当地村民称其为西门。北侧有座山,呈东西走向横亘在那里,西侧与西门连接,称为北门。北门北侧相隔有一公里,还有一座山呈东西向平行排列,村民称北山。北门和北山被一座南北走向的山峰连接,这座山村民称东山。北门、北山和东山围成了一个马蹄形的山涧就是“利山涧”。</p> <p>  利山涧的出口是封闭的,山涧的出口被温凉河阻隔。北山有一条山腿,在河岸边向南延伸,把本来不大的利山涧出口,堵住了大半。另一半,是一片高高的树林无论从什么方位,只要不是俯瞰,是看不到利山涧村庄的影子的。要想看到利山涧村,需要走过一条窄窄的碎石板桥。过了桥,顺着北山山腿尽头处一条小路向里走,转过山腿,才能看见村庄。</p> <p>  利山涧的地形村貌和《桃花源记》的描述很相似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利山涧真堪称我们山东版的桃花源。</p> <p> 7月3日,有机会和两个同学约恩师一起探访利山涧。未到之前的期待与神往,使我不禁想起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里的诗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没想,这句诗就像孟浩然为利山涧量身定做的,也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p><p> 因许家崖水库汛期前的泄洪,温凉河涨水了,利山涧的步行道被水淹没暂时关闭,使得探访又增添了几分神秘,如穿越一般,车涉过半米深水开进停车场,在“小郭”引导下我们首先要乘“漓江竹筏”摆渡到温凉河的东岸,体验一把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妙处,碧水萦回、削壁垂河、青山浮水、风光旖旎、犹如一幅山水画卷, 奇山秀水美丽风光更让人仿佛置身于“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唐·王维)”的梦境中。</p> <p>  下了船就到了利山涧。“一山一世界,一水一天堂”是利山涧永远褪不掉的底色。石砌墙垣,朴素美观;石头小巷,起伏蜿蜒;小溪流水,野趣天然。利山涧,这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啊,简直好像被世界遗忘了似的,它静静地在这山里伫立了千年,静静地讲述着岁月里不老的故事。一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心里就感到莫名得亲切、宁静。</p><p> 村口石壁上,刻着“利山涧”三个字。因为水大,不能靠近拍摄,用手机拍摄到了一张绿树掩映中的“利山涧”,这也给行程平添“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p><p> 拾阶而上,溪水潺潺,叮咚欢唱……还有那沧桑质朴的烤烟房、豆腐坊、煎饼坊、打麦场、辣椒坊、馒头坊、农家大厨、知音台、地窖、古泉、石碾、古井、石巷……他们与潺潺的流水和那醉人的绿色融为一体,强烈的画面感,即使你不懂摄影,随随手一拍,便是一幅绝妙的山川画。</p> <p>  村里有很多杏树,虽不是杏花开放、杏子成熟时节,但夏日里的杏树,风姿也是那么的婆娑迷人、风姿绰约。闭了眼,挂满枝头的杏儿和杏主人温和淳厚地笑脸就会浮现在眼前,一切是那么的和谐与美好。“老秀才”家门口那棵杏树最有名,被村里的人亲切的称为“幸运树”,那向上伸展的虬枝,一眼就看这棵杏树的与众不同。听小郭讲,利山涧凡是有要升学、嫁娶、做生意的人都要来看看这棵树,因为这棵树会给大家带来幸运。今天我们真是有幸而来,和幸运树来一个亲密接触,沾一沾这棵“幸运树”好运气。</p><p> 就地取石为材是利山涧民居的建筑特点,“干查墙”是垒墙盖房的特色,石房、石巷、石墩、石磨、石路……望着这一切,不由得心生敬意,感慨万千,在悠悠岁月里,什么帝王将相、功名利禄、爱恨情仇、得失成败都成为过眼云烟,唯有这无语的石头,默默地记录着这一切,不争不语,静默永恒。</p><p> 利山涧现建有费城乡村记忆馆和费城红色记忆馆,主要向人们讲述利山涧古村落的变迁和乡风(民间风俗)、乡音(方言曲艺)、香味(家乡美食)、乡韵(文化艺术)、红色记忆。</p> <p class="ql-block">  据《费县地名志》记载,利山涧古村落,建于元代大德年间,跨越了700余年的历史长河,浓缩了费城乡村发展的记忆。承载了沂蒙乡村建筑、发展、变迁的历史,他见证了费城乡村人民生存繁衍、与天斗、与地斗的不懈斗争精神,是他们改造了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摆脱贫困的宣言。它是永恒不变的乡愁,是美丽新农村永远不变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利山涧远离城市的繁华,面对山野的清幽,以她拙朴的惊艳在人们的目光里,走进古村就像在欣赏一幅独具匠心的画,就像在读一本古老厚重的书,就像吟诵一首回味悠长的诗,只需静静感受,不忍去打扰它,一种敬意从在心底滋长、弥漫。这里的一山一水、一屋一舍、一草一木都装满了故事。</p><p class="ql-block"> “相看两不厌”,方能读懂她经历的风雨;</p><p class="ql-block"> “闻风坐相悦”,方能读懂她承载的文化;</p><p class="ql-block"> “感时花溅泪”,方能读懂她的沧桑与顽强;</p><p class="ql-block"> “欣欣此生意”,方能读懂她的淳朴和安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文/刘廷举</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