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韵孔城老街2020年6月19日

草闲阁 (汪厚树 )

<p>  孔城老街,坐落于安徽省桐城市孔城镇境内,距桐城市市区12公里,已有1800多年历史。</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孔城拈韵</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汪厚树</b></p><p>&nbsp;</p><p>达海牵巢三八河,人烟小聚孔城坡。</p><p>涌流拍岸生鱼蟹,弄影回樯载画罗。</p><p>匠铺药房如笋出,茶坊纸店似云摩。</p><p>陶家纱厂扶乡暖,李府钱庄助籴和。</p><p>檐冀比肩行栈接,车痕高迹岁光磨。</p><p>赣瓷淮酒声盈市,鄂客苏商脚撺梭。</p><p>保甲千年规制在,闸墙百代造型峨。</p><p>厘邻计户宫征税,连坐钳民内戢戈。</p><p>刻字传书文共派,醵金兴学誉同科。</p><p>朝阳楼角还听露,惇衍碑铭永放歌。</p><p>六里长街挑素月,联绵老屋伴枯荷。</p><p>日蒸蠹蚀浮香满,雨打风吹滴漏多。</p><p>暮雪覆城凭记忆,晴岚唤我再遊逻。</p><p>注:1水、运2兴起3商贾</p><p>4保甲5书院6遗韵7再赏</p><p><br></p> <p>老桐城八景有三景在孔城,即孔城暮雪、荻埠归帆和桐梓晴岚,诗以暮雪晴岚结束。</p><p>荻埠归帆现在是枞阳一景,过去为什么在孔城?千年前这里如何就形成小镇?查阅许多资料得知,千年以降至建国以前,长江几乎没有大堤,江水长年抵达孔城,孔城成了庐江舒城六安合肥乃至淮南物资集散和商贸集聚的宝地,晚清豪门李鸿章家都在这里开有钱庄,可见盛极一时。这里诸多浙商苏商赣商淮南郡商遗迹就不难理解了。</p> <p>明清时期,孔城老街作为连接巢湖地区和长江地区的重要水运码头日益繁荣,太平天国时期,孔城遭到破坏,但不久即恢复;近年当地政府对老街核心区域二甲至八甲的300间临街房屋进行整修复建;2011年5月1日,孔城老街举行了修复完成开街仪式。</p><p>孔城老街,总长约3公里,街道宽度为3米左右,街、巷、弄路面均为麻石所铺,总面积17万平方米。分为十甲,每甲之间有闸门隔挡。南北走向,呈“S”形,地势南低北高,一条主街,两条横街,另有三巷一弄。店铺房舍皆为青砖灰瓦,多具飞檐翘角,木镂花窗。</p><p>2019年1月10日,孔城老街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nbsp;。</p> <p>二甲21号是李鸿章钱庄,坐东朝西,面阔三间,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平方米,前后七进,中间两进已毁。</p> <p>据史料记载,同治年间,直隶总督李鸿章派人在孔城老街设立钱庄。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可谓权倾朝野,大清晚期最倚重的大臣。他何以垂青孔城,这样一座偏远的小镇?除了孔城这个地方,经济之繁荣、方便老街商户和百姓银钱兑换外,还有李鸿章与桐城之间特殊的原因,让李鸿章对桐城情有独钟。</p><p>李夫人是桐城周潭人(今属枞阳),其子李经迈的老师是桐城派后期代表人物范伯子,范伯子的夫人姚倚云是桐城派一代宗师姚鼐的曾孙女。无疑,在金融业尚未起步的时代,李鸿章钱庄的设立,对推动孔城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桐乡书院遗址</p><p>桐乡书院位于三甲8号,坐西朝东。道光二十年(1840年),里人戴均衡、文聚奎、程恩绶为教化桑梓,募捐大钱9000串修建。</p> <p>&nbsp;桐乡书院朝阳楼。朝阳楼是桐乡书院仅存的一座古建筑。朝阳楼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东西朝向,高八米,长十二米,宽七米,系砖木结构,两坡顶,上下各三开间,楼层木枋,饰花卉木雕,东西走廊设木栏杆,典雅大方。</p><p>为振文风、广教化、造福乡里,桐城派重要作家戴钧衡(字存庄)等在故乡孔城创办了“桐乡书院”。据记载,清道光二十年(1840)廪生文聚奎、戴钧衡等以“城中及西南两乡俱各建有书院,惟北乡独无”,禀知县陈元中详批,募捐大钱九千余串,购北乡孔城镇民宅一所,购置田产十数处,建房舍五重,有讲堂、内堂、后堂、朝阳楼、漱芳精舍等建筑。书院大门两边,有浮雕石楼及石狮,门上嵌戴钧衡书“桐乡书院”石匾额。道光二十一年(1841),书院开课后,群贤聚首,学子咸集。未及三年,成绩卓著,县试、府试,首卷均为该书院弟子所得,一时显名全国,经典有载。戴钧衡的《桐乡书院四议》,清廷曾谕令全国效法,并载入《皇朝正典类纂》。忆当年,有多少桐城派学子在此苦心潜读,著书立说,从而继承了 “天下文章其在桐城呼”、“华盖满京华”的辉煌历史。</p><p>戴钧衡卒后,曾国藩悯其才,“送戴存庄之侄银五十两,为存庄葬事之用”,并亲笔题碑“大清举人戴君存庄之墓”,墓葬距孔城老街仅两公里。</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倪氏大宅</p><p>倪氏大宅即倪府,位于孔城老街五甲6号,是光绪年间(1891年)清末抚州知府倪朴斋老先生告老回乡定居所建,坐西朝东,共有四进,已有100多年,占地面积508平方米,建筑面积430平方米,整幢建筑没有采用一根铁钉。</p> <p>倪府是光绪年间(1891年)清末抚州知府倪朴斋老先生告老回乡定居所建,坐西朝东,共有四进,距今已有100多年,共三进,占地面积508平方米,建筑面积430平方米,整幢建筑没有采用一根铁钉。</p><p>中堂和门柱上都有对联,留下深刻映像反映了中国传统的耕读传世的家风:“承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道,惟读惟耕。”倪朴斋秀才出身,青年中举,道光年间在江西彭泽、湖口等地做过七任知县,光绪年间做江西抚州知府,倪朴斋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替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受到百姓爱戴。1890年,光绪皇帝准许他告老还乡,赐给他万民伞和建房木料,建成倪府。此建筑一百多年一直完好无损。</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倭房</p><p>倭房位于孔城老街七甲七号,坐东朝西,一间门面,一进进深。房屋破旧低矮,据相关的历史考古论证,它建于明朝天启年间(1625年),是孔城老街仅有的一幢最早古建筑。由于房屋低矮、窄小,老街人把它叫做倭房。</p> <p>手机录了一段视频,试图重点反映街面、保甲闸口和倪府以及李鸿章钱庄等遗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