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家书》的启示(三)

德胜先生

<p> 三、读《曾国藩家书》的启示</p><p> 曾国藩家书写于一百八十年至一百五十年前的晚清,在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的今天,《曾国藩家书》中体现的道德思想和处世方法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诸多启示。</p><p><br></p> <p>  譬如说“孝”,百善孝为先。虽然现在我们大家都不再写纸质的家书了,但对父母和祖辈的孝心和关爱仍然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美德。以前的家书我们现在代之以电话、微信、语音或视频互动,但是,我们是否做到了经常与父母或祖辈通电话或视频问候呢?我们是否在忙碌的工作当中抽时间去看望父母和祖辈呢?有一项社会调查显示:62.2%的年轻人与父母的通话时长在10分钟以下,说明部分年轻人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和关爱还是不够。</p><p><br></p> <p>数据来源:腾讯网</p> <p>  其次,“勤”。“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能补拙”,“业精于勤,荒于嬉”,“勤”字在个人学业和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显而易见。古往今来因勤而成、因惰而荒的例子举不胜举。今年6月我看到一对在四川医院工作的母女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勤奋刻苦学习,双双考上研究生的故事,十分励志。</p><p><br></p> <p>双双考上研究生的护士母女</p> <p>  第三,“慎”。“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是一个人得以不断进步的阶梯。</p><p> 第四,“忍”。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都会遇到失败或挫折,是消极沉沦、自暴自弃,还是坚忍不拔、咬牙励志,曾国藩的人生经历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p><p> 第五,“恒”。在学业上,曾国藩强调“恒”和“专”。如果一个人在学业上做到持之以恒,且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则必学有所成,做有所能。关于读书与考取功名的关系,曾国藩有一段指导其诸弟的话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他说:“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则特患业之不精耳。”(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四位老弟书)。意思是:读书之人如果能精通其学业,怎么会考不上科举的功名呢?即使考不上功名,又怎见得他没有其他的谋生途径呢?只是怕他的学业不够精啊!说的多好!这对于现世参加高考的莘莘学子无异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只要你学业精通,有谋生的本领,即使考不上大学,也不会前途暗淡,也定会条条大路通罗马。</p><p><br></p> <p>  第六,“俭”。“俭”字在现代似乎已很少提了,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城市,然“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语),无论是国还是家,勤俭节约、杜绝浪费、勤俭持家仍然是我中华民族应该保持和发扬的传统美德。</p><p> 第七,“廉”。反腐倡廉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贯主张。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而言,《曾国藩家书》可谓是反腐倡廉的好读本。如果各级干部和党员读一读曾国藩家书中有关廉洁、廉正的篇章,对他们或多或少会起到一些警醒和警示作用。无怪乎毛泽东在1942年劝我党的高级干部要读一点曾国藩的家书,大概有这方面的用意吧!曾国藩在对待子女的教育和自己的财产问题上,也是可圈可点。他在道光二十九年三月廿一日致诸弟书中说:“(余)廉俸若日多,则周济亲戚族党者日广,断不蓄积银钱为儿子衣食之需。盖儿子若贤,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这对于我们如何教育子女,培养子女自强精神和自立能力亦有启示和借鉴作用。</p><p><br></p> <p>  曾国藩家书有多种版本存世。我阅读的这部《曾国藩家书》,文字底本以传忠书局光绪五年《曾文正公家书》初刻本为依据,2017年4月由中华书局出版,檀作文译注,分上、中、下三册,书中十卷,收录曾国藩从道光二十年(1840)到同治十年(1871)三十一年间撰写的家书777篇。本书有三个特点:一是注释详尽、准确;二是题解归纳精当,重点突出;三是全文译文贴切,行文流畅。</p><p> </p> <p>  总之,《曾国藩家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有关个人修养、学业治学、为政治军、持家教子、为人处世等方面真实而又生动的生活宝鉴。推荐大家阅读。如果时间有限,也可以精读卷首的题解和曾国藩的历代重点书信,相信你一定会有所启发和收获。</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