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三)怀斯对何多苓绘画风格的影响

薛琳

<p>在我心里,安德鲁·怀斯可以用几个关键词去形容。</p><p>若隐若现的忧愁与诗意、自然气息与不可捉摸的宁静。</p><p>他最出名的,是这幅《克里斯蒂娜的世界》。</p> <p>克里斯蒂娜是怀斯有腿疾的邻居,有一天怀斯在窗外,看到克莉斯蒂娜拖着沉重的身躯想爬过山坡,去外祖母的坟墓。</p><p><br></p><p>他被窗户圈起的画面震撼到,于是有了这幅画。</p><p><br></p><p>你看这幅画,会觉得它非常模棱两可,有时是绝望的,她那么费力,参杂着银丝的头发也已经凌乱。</p><p><br></p><p>但有时候我又觉得它是充满希望的,全部的暖色调,草地柔软,阳光温柔,不远的地平线发出暖暖的鹅黄色光。</p> <p>怀斯所处的,那个年代的美国,有着全世界无可匹敌的发展速度,他们以人类史上没有过的速度发展基建、甚至登上月亮。</p><p><br></p><p>活跃在艺术圈的是安迪沃霍尔一派的明星一样的波普艺术家,他们笑着,做影像、做行为艺术,如鱼得水的在名利场里玩闹着。</p><p><br></p><p><br></p> <p>但怀斯却一直固守着他脚下的那一方土地。</p> <p>他画着他无比熟悉的人物</p> <p>无比熟悉的风景</p> <p>画平凡的老妇人</p> <p>画有故事的老兵</p> <p>画不知名的孩子</p> <p>他画被风掀起的窗帘</p> <p>遒劲苍老的枝干</p> <p>或者天空</p> <p>或者小船</p> <p>他喜欢秋天的叶子、冬日的太阳。你看着他的画,你会觉得他只是这个世界的旁观者。</p> <p>平静、抽离,可再用力一点,就是悲伤。</p><p><br></p><p>在中国,何多苓是安德鲁怀斯最忠诚的追随者,当然现在怀斯的影子已经慢慢在他身上淡去。</p><p><br></p><p>大三那年的何多苓第一次在杂志上看到怀斯的《克里斯蒂娜的世界》。</p> <p>他仿佛看到了当年上山下乡孤独等待希望的他自己。他突然感到自己一直想画的,就是这样的画。</p><p>何多苓的毕业作品是这幅《春风已经苏醒》,这片草地简直和怀斯一模一样。</p> <p>何多苓是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届艺术生,政治运动的余温尚未散去,美院学生的毕业作品大多都在歌颂,而何多苓的小女孩显得格格不入。</p><p><br></p><p>当然,这个小女孩让何多苓最后没有拿到分数,也没有拿到毕业证。</p> <p>但没关系,这个小女孩令人心碎的美好感动到我了。能感动到别人的东西是有生命力的,而只有热爱,才有生命力。</p><p><br></p><p>有生命力的原因,除了何多苓的热爱,我觉得还因为,那是中国的80年代啊。</p><p><br></p><p>有时候我在想,我对80年代的热爱是不是一种幸存者偏差。</p><p><br></p><p>但是每每回想起朋友说的,在那年央美的毕业典礼上,西川(著名诗人)一边击鼓,一边诵着《楚辞》,我就知道,无论如何,那个年代,是历史上仅有的梦幻又文艺的十年。</p> <p>现在的我们,都想做马云,想做扎克伯格,但在80年代,大家都想做诗人。</p><p><br></p><p>何多苓画面中天生的浪漫和不可捉摸就是来自于诗歌。</p><p>年轻时的何多苓一遍一遍的读波德莱尔、兰波、叶芝、艾略特。</p> <p>诗歌是什么,语言应该是凝练的,意境又应该是欲言又止的。</p> <p>越往后,诗的意味越重。</p> <p>在这张里,一个刚刚梳妆打扮完的少女凝视着观众,而她的背后不是房间,而是荒原与明月。</p><p><br></p><p>怀斯画画,也写诗,他如果知道,应该会无比向往我们曾经逝去的八十年代,毕竟这样基于各种历史动荡与改变的诗意时代,美国从未有过。</p> <p>安德鲁怀斯最诗意的,在我眼里,是他的风。</p> <p>当渔网被吹起,羽毛被吹起,窗帘被吹起。</p><p><br></p><p>都是那么冰冷的世界里,吹起了这么轻薄柔软的质地,以至于我看着都会流泪。</p> <p>我不知道为什么,明明只是风而已,可是为什么,却那么神秘、那么悲伤。</p><p><br></p><p>也许,就是因为平静,平静到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就让人感觉到悲伤。</p><p><br></p><p>也许是我想起了那个,平静到好像没有发生过的,诗意的80年代。</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