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8.跨学科研究新动向

张维山

<p>张维山学术感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学数学发展新动态——跨学科融合</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张维山</p><p> 何克抗先生预测了未来中国的教学改革走向是走跨学科融合之路。今天吴正宪老师在讲座中提供了教育部今天召开的各学科专家会议,重点谈的也是学科深度融合的问题。无疑给了教育研究者一个强烈的信号。跨学科深度融合大有可为。</p><p> 从古希腊哲学家那里,我们知道了最初的知识是不分学科的。天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现在人类进入到智能时代,遇到的问题越来越重复,单靠一门学科是无法解决问题的。于是在全球范围内开展STEAM的教育呼声越来越强烈。其中的M就是数学。从数学入手研究,我们可以做许多的事情。</p><p> 今年的高考音乐与数学结合到一起,谈到了大和弦和小和弦的问题,内容就是小学生只要懂得乐理都能做的加法运算,可见跨学科研究是多么重要。我们要研究中国的创客教育,综合应用小学数学知识解决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回头还要仔细学习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STEAM案例集,从中发现理论依据,案例背后的逻辑。从而写出研究论文,指导一线教师做好相关的跨小学数学学科内外的跨学科教育研究,让小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培养出适应未来创新教育所需要的接班人和劳动者。</p><p> 这些项目一定要是真实的项目,对学生的思维有促进作用,通过做中学来达到深度融合所有各学科知识的目的。</p><p> (张维山 2020.7.8)</p> <p>  吴正宪老师对于儿童数学和深度学习的理解,确实值得我们反复学习,反复琢磨。今天下午她特别解读了自然单元教学和跨年级的大主题单元教学,直抵数学教学的本质,对于我们理解数学教学非常有意义。对于年轻教师来说,找到这样一位大师级的老师,跟着学习,跟着实践,跟着反思和改进,是少走弯路,触摸教育规律的最佳路径。跟吴老师认识这么多年,每次听她上课,都是一种享受,享受小学数学教育的美好。更钦佩的是,这么多年,她一直还在不断研究、思考、实践,总是有新的发现和体悟,从未停下探索、创新的脚步。已经60+的吴老师还在不断学习不断迭代自己的教学![强][强](高勤丽)</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我的担心</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张维山</p><p> 吴正宪老师做大单元,主题教育的小学数学新研究,非常先进。现实中从河北的调研情况看,大多数教师还习惯于自然单元的教学。可能的问题是教师上课完全打乱教材顺序,对部分师生都会存在不太适应的行为(王光明,2020)。未来还要进行跨年级,跨教材,跨学科的深层次融合研究,这对师生,包括研究人员都是极大的挑战。我在思考这个问题。(张维山,2020.7.9)</p><p><br></p> <p>张老师:谢谢您每一次的关注!您的研究和思考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感谢!您提到的问题和河北王光明老师的担心,我们也会认真讨论。还未跟专家组讨论,我个人以为吴老师提到的跨年级大主题学习,不仅对老师有意义,对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非常有意义。只不过,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和整个学科教研组做好前期深入的研究和准备工作。这是一个课程教学重构的工作,需要极大的学校层面的决心,不是教师个体能够做的工作。仅从教师个体的层面,它的意义还是在研究层面,给了老师思考教学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视角,让老师们系统地思考教学,心里有张数学知识地图和教学地图,在具体教学时可以前后兼顾,互相呼应,把知识连贯起来,培养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不是仅仅在一节一节地上课。</p><p>(高勤丽,2020.7.9)当然,老师们在上课时,也可以做一些实践,而这种实践走到什么样的程度,决定于学情和学校整体的教学安排。只不过从教师的角度,一定要建立这样的系统观,系统观照自身的教学。老师要是能把自身的教学放在一个系统里思考,在局部和点上的教学就不容易走偏。从而把课上对了,上准确了,也就是吴老师说的能够抓紧本质,知道在哪些地方发力。我以为教学是否要打乱教材的顺序,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但即使不打乱教材的顺序,按照自然单元教学,对于老师也要有跨年级跨单元的思考,让那根“统一的思想方法”的线贯穿在自己的教学里,这样才能抓住吴老师说的“魂”。</p><p>(高勤丽,2020.7.9)</p><p><br></p> <p>  同意高勤丽老师的反馈。我们用系统论的理论来研究小学数学问题,做到1+1&gt;2的效果。古语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高勤丽和吴正宪专家团队的小学知识图谱研究是非常正确的。我希望一线教师能用整体决定部分的系统思维来理解小学数学的创新与改革。</p><p> 关注这项研究,参与其中才更有收获。</p><p> 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这项研究,理论上是行的通的。是为一线教师提出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不能只管拉车,而不抬头看路。通过研修克服老师们一课一课散漫的教学现状。专家的引领,是我们成功、成才的导航标,我们正向这个方向奔跑!</p><p> (张维山学术,2020.7.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