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小暑刚过,上蒸下煮的感觉就上来了。在一片暑热气氛中,与两位好友相伴来到东营的黄河湿地。在热心的朋友介绍下,夜宿黄河口的知青小镇,谁知无意间的一往,却带出了不同的体验感受。</p> <p> 知青小镇位于东营市老河口镇,东距黄河湿地公园约十几公里。几十年前的那场上山下乡运动中,有3900多名知青、1345名兵团战士在这里为黄河农垦事业,做出了贡献,其中有很多人在这里生活过,据说有的已是国家领导人。</p><p> </p><p><br></p><p><br></p><p> </p> <p> 现在这里建成了一个休闲度假小镇,其特色就是知青印迹。</p> <p> 树立在道路拐弯处的的路标牌,己在宣示小镇功能的转变,</p> <p> 房子还是那些房子,格局还是那个格局,在愰忽间,似乎回到了那些过去的时光,那人,那事迎面而来,但又似乎不是这里,扯不开,理不清的思绪。</p> <p> 照在道路上的阳光仍然温暖和熙,然而却再也等不来那走来的人了。</p> <p> 房头菜地里的瓜菜依然茂盛,然而种菜的和吃菜的己不是当年人。</p> <p> 小镇大堂装饰有浓郁的当年的时代气息,但那时这里没有经营。</p> <p> 知青食堂已经变得古朴了,但气息还是透了出来。</p> <p> 知青食堂后边大树上的喜鹊,可还是当年那一家子?</p> <p> 知青点生产队办公室前边的广场曾是知青们活动的中心。站在这里愰如隔世。</p> <p> 老房子,老石榴树,老窗户,老烟囱……。</p> <p> 时代的特点己烙在了建筑物的形式上。</p> <p> 黑板报,是当年知青重要和主要的宣传方式。然而在那些年,黑板报承载着太多的责任和功能。首先是教育功能,上级指示、重要政策都是黑板报的头版头条;其次是宣传功能,各类学习内容更是黑板报上必要内容;再者是知青精神状态的展示地,各种学习心得、决心书、挑战书尽现于此;还是文化生活的活动空间,诗词、漫画、粉笔画都炫烂于此,娱乐着知青们的心。</p> <p> 小镇还有很多能引起共鸣的物件。或是挂在树上的那挂蒜、那串辣椒。</p> <p> 或是那个石磨。</p> <p> 或是廊下挂着的那个灯笼。</p> <p> 小院依旧,主人易人,真是物是人非呀!</p> <p> 当然,既然内容由知青的生活生产活动,变化为回忆性旅游,那就要有所改变。而首先要改变的就是生活中的人,既然是以现代人为对象,小镇的设置、服务就必须要改变。你看,烧烤进了小镇,金壁辉煌的烧烤炉带着现代人的张扬。</p> <p> 外墙上"知青食堂"大字依旧,而食堂内却是中西合璧地新款装潢、就餐,没有了知青们的喧闹,静得犹如置身西方。</p> <p> 人们就餐的桌子上方,挂着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宣传画。</p> <p> 取餐处的墙上向下俯瞰的是"夺权"。</p> <p> 住房按中式一堂两卧的布局搭配,堂屋里全中式布置。</p> <p> 堂屋两侧的两卧可各住两人,独立卫生间,整个设置都是现代宾馆的要求。</p> <p> 为了让人们能记住知青那个时代,记住知青的贡献,小镇设置了博物馆,红色礼堂就是其中的油画博物馆。</p> <p> 还是当年的那颗太阳照耀着小镇,当年的小树已经长大成林,金黄色的阳光仍旧和熙温暖,你是否还能找到当年的心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