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心”教育,静待“新”花开——后疫情时代的新心教育

豆子

<p>  7月7日一个让国人难忘的日子——七七事变,同时也是莘莘学子高考的第一天。在这个充满意义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教师和学生心理疏导公益课堂的第二期《后疫情时代的新兴教育》并非常荣幸地再次邀请到刘一凡老师。7月7日晚上7点我县近200名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p> <p>  刘一凡老师是教育部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烦心心理工作室创始者中德国际教育联盟常务理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职业技能指导师心理学讲师跟临床心理学硕</p> <p>  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一凡老师的精彩讲座。</p> <p>  讲座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核心素养与心理健康;新心教育提升教学质量。</p> <p>  刘老师通过过去与现在的对比,过去只能依靠报纸、新闻联播等方式获取外界信息,对社会和信息接触比较单一。如今,足不出户,分分钟就可以了解社会信息,从而导致了孩子对社会的了解只能依靠互联网,而事实上,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有极大的表达自我的空间。</p> <p>  刘老师积极与学员互动、探讨:疫情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引发大家的思考,学员们纷纷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刘老师解析了疫情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转变,让我们要向“新”学习。</p> <p>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句话引发多少人的深思,教育是发展,我们应该要关注未来,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要向新事物靠扰,成长很重要,应该要去挑战“新”,去尝试“新”。墨守成规的人终将被淘汰。</p> <p>  第二部分内容是核心素养与心理健康。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刘老师通过亲身经历,两所学校的对比发现教师的引导不同对孩子的影响也就不同,对世界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我们不能局限孩子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去了解这个世界发生着哪些变化?后疫情时代学校的将会呈现的是: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p> <p>  时代在发展,而教师同样需要发展“活到老,学到老”就是最好的诠释。世界在不断变化,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那么人类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告诉我们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p> <p>  时代的改变,让我们明白:教育要源于生活,源于自然。用心去学,用心感受,关注心理感受。</p> <p>  第三部分是新心教育提升教学质量。通过调查研究表明教育棘手的三大问题:厌学、手机成瘾、叛逆。让我们反思给孩子的教育是否适合?我们应该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包括家庭父母的学习态度等;批判性思维,孩子成长有足够的空间说不;少数派,更应当得到老师的关注,培养的可塑性更高;积极心智(标准):是不是爱自己?爱不爱生命?爱不爱生活中的挑战?</p> <p>  刘老师提出三点。首先,不做学习的“机器”,做“原始人”。勇于提出大胆假设,去体验、去实验。多运动可以重塑大脑。</p> <p>  其次,学无止境,做终身学习者!刘老师总结出决胜未来的六大能力以及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成长型思维。</p> <p>  第三,快乐教学,提升幸福力。教师是快乐的,孩子是快乐的,未来才有无限可能。</p> <p>  最后,让我们一起开始幸福的活动,每天多微笑,交朋友,挺胸抬头,积累成就感。</p> <p>  总结:未来需要幸福的终身学习的原始的人!</p> <p>  通过本次活动,让我们明白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赋予孩子积极的能量,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p><p> </p> <p> 专注学习的老师们</p> <p>  虽然我们的姿势千奇百怪,但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学习。</p> <p> 编辑:王丽荣</p><p> 审核:薛 菲</p> <p>  </p>

教育

刘老师

我们

孩子

疫情

学习

时代

教师

新心

刘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