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的美篇

天涯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记忆中的西头学校</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党克荣</p> <p>  每天在西头村文化广场散步,看到村委会办公室、村卫生室及扶贫开发建的柿饼加工大蓬,以及宽广的文化广场,花栏、座椅、太阳能路灯,成群的男女老少在这里休闲锻炼或跳广场舞,脑海中还是忘不掉这里原来的西头学校。因为西头学校是我读四年初小的母校,也是我曾经先后在这里工作多年的学校。它先后经历私塾、初小、完全小学、七年制学校。为我们西头村几代孩子就近上学,接受文化教育建立丰碑,西头村众多才子都曾在这里接受文化教育。</p> <p>  西头学校是什么时候创办无从考究,但最初应该是陈姓人建立祠堂后,创办私塾。西头西、南两大堡基本居住陈姓人,听父、袓辈讲,他们小时就在这里上学,学校由陈姓德高望众的人担任董事(管理学校),所以学校有一百多年历史。西头学校正好处于西头上边六个队中心,人口密集,学生上学非常近、方便。</p> <p>  1955年9月到1959年7月,我在西头学校读了四年初小。学校是陈家祠堂改造的。教室是用祠堂上殿、下殿作为两个教室,上殿下殿均为三间大房,房上木梁担子特别粗,上殿下殿相连,上殿(北)和下殿(南)房沿有一尺多天井,作为上殿采光,冬天早上和阴天上殿光线较暗。上殿后边(东)有个和下殿相通的过道,我们从那里出入。上殿北边有个隔子门,经常锁着,我们有时好奇的透过门缝向里望,里边放着供奉陈家祖先的祭器,据说每年正月初一供奉祖先。下殿(南)相对明亮些,前边对称有两间教师宿舍,中间过道宽畅,放一张方桌,是放置学生作业和教师办公的地方。出了办公室中间一条砖铺路通向校门口,西边是个小花园,栽有竹子等花木,东边是个小活动广场,学生课间在哪里玩耍。学校门是两扇木门,出了校门要下几个台阶。校门南边是个南北狭长的操场,操场西南角是男女学生厕所,正南原来有个庙,有人在那里办了个小商店。</p><p><br></p> <p>  当时四个年级,每个教室是两级复式班,有两名教师,我就读四年小学,记得教师先后有:支贵珍、周建镐(hao)、周兆祥、李鹏启、樊忠敏、马秀民。课桌凳是坐了几代人的长条桌长凳子,非常牢固。学生早上去先早读,下来老师上两节课,语文和算术。遇到冬天天冷,有些大学生从家里端来火盆,弄得满教室是烟雾。吃过早饭首先去写仿(大字),那时没有墨汁,用一锭墨加水要在砚台磨,有时在家里磨好。写大字初次都有影格,写大字是很认真的,写完大字还要在空间竖写加几行小字。大字交给老师后,写的好的字,老师用红笔划圏,圈多了挺高兴。下来中午也是两节课,基本都是语文和算术课,也上音乐、体育和画画。那时体育器材几乎没有,早上早操走走步、跑跑步、做做操。上体育课记得老师教足球,端四个凳子栽到两边算足球门。有时搞些拔河、遗带子等活动,有时女生跳绳踢键子,男生斗鸡,挺开心的。学校有一个大挂钟,上一次发条可走15天,是看时间的,老师吹哨子为讯号。几十年后我在西头学校工作,这个大挂钟还挂在我宿舍,走时准确。</p> <p>  每天下午两节自习,写字做作业。当时纸张本子少,也沒铅笔钢笔,都是毛笔分大字笔、小字笔。每个同学都备有一块石板,商店有卖的。我父亲给我用一个瓦盆底打磨截成四方,算是"石板",有卖的石笔在石板写字,没有石笔找干泥土削尖写。石板用处非常大,写字演算术草稿擦掉反复再用。上一二年级写字都是繁体字,字都是竖写,到三四年级才出现简化字,开始学的国音字母,到四年级才出现拼音字母。除了写字外再是朗读,遇到天热,下午老师领我们到操场两边坐地朗读。放学前老师要布置家庭作业,每个人写一石板字,当然先要拿出石板,老师检查擦掉擦净。放学后若天早,我们在场里的碌碡上先把字一写,再玩、再回家。</p> <p>  那时不用交学费,学校搞勤工俭学,挖药材,剝棉花杆皮,割草给生产队。学校有一块实验田,记得种玉米,大同学在旁边涝池抬水浇,玉米棒子挺大的。</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校园内两棵古槐依然茂盛</p> <p>  1972年春,当时乡上让我到西头五年制完小负责学校工作(校长),陈尚武为主任。那时小学是由大队(村)办,生源一至四年级是西头村四至九队六个队的学生,五年级是全大队九个队学生。开始是五个年级六个班,一至四年级单班,五年级由于李堡、下党堡的学生上来,所以成两个班。随后由于生源不断增加,班级不断递增。最初学校校舍有四个教师宿舍,五个教室,一间简陋水灶房。</p> <p>  西头五年制完小由于班级不断增加,校内教室严重不足,在南庙(南堡东南)放了一班学生,一直到八十年代初才搬回,在八队窑洞和饲养室还暂时放过一班学生。</p> <p>  那时校建是由大队负责,针对校舍严重不足,大队书记、大队长召集各队队长会,多次专题研究建校事宜,成立校管会。1973年、1975年、曾进行两次大的修建,最终建成教室8个,教师宿舍(窑洞)10个,打水窖一眼。由于那时还是生产队集体化,每次建校匠工和土工在各队抽调,资金统筹,具体由校管会负责。并在学校北边扩建了操场、厕所,打了土围墙,修了校门及八字墙。</p> <p>  教室问题解决了,桌凳成了大问题。开始组织教师自己动手用水泥倒水泥桌,后来县上考虑水泥桌对学生有伤害,又推广纸浆桌。就是用壳子倒泥基,在上边糊一层纸,水泥桌、纸浆桌都用砖支的低,再用砖作个小凳,当时一二年级学生都坐在这个上面上课。</p> <p>废弃的校园</p> <p>  当时公办教师很少,由乡教育组调济。多数教师是大队聘任,一般是从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和复员军人选拔,经大队同意报乡教育组备案。学校教师由开始七八名增加到后来十七八名,大部分教师是民办教师,又分老民办,工资一月29元多。后来新聘任的多数是工分教师,生产队每天计十分工,县上每月补助七至九元,所以叫工分加补贴。新聘教师到校后,组织听老教师几天课,就正式上岗。那时教师工作是很负责任的,敬业精神很强,我因才参加工作不久,1973年又入党,虽离家50米,晚上均住校,学校开灶后也吃在学校。</p> <p>  那时文革过后小学开设课程:毛选学习、语文、算术、音乐、体育、劳动技术等。语文一至三年级以拼音识字写字为主,四五年级加写作文。算术有珠算。后来小学四五年级加英语,记得最初没有英语教师,派一位老师在县进校培训几个月就上任了。</p> <p>废弃的校园</p> <p>  1974年春,时任乡教育专干的成志华到乡坐办公室,让我代理了半年教育专干,乡上任命杨生耀任西头完小校长,我又在曹村七年制学校任教二年。</p> <p>  1976年秋季,西头学校更名为西头七年制学校。学校领导由县教育局任命,杨生耀为校长,我为副校长,我又回到西头学校。乡上并调来几名教师,当时六七年级为初中,除本大队学生外,还有当时宝峰大队的学生。一九七八年又开设学前班,学生达到最高峰,十多个教学班,五百多名学生,十七八名教师。校舍不足,一九七八年暑假又在学校最前边(南边)盖了一栋四个教室,两边套了两个教工宿舍。在东南角盖了两大间水饭灶房,聘清了饮事员仇孝杰、烧水工人陈长德,学校开了水饭灶。</p> <p>  那时六年级课程为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史地、生物,体音美及劳技,七年级加理化、生理卫生。那时恢复高考,教育慢慢走向正轨,学校成立学科教研组,同科教师集体备课,领导深入课堂听课,定期检查备课作业。我当时任六七年级数学课多年,是乡县数学学科会会员。</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曾经做教师宿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边第三个窑洞我居住多年)</p> <p>  1981年秋曹村初中建立,当年集中了全乡各校七年级学生,那时初中学制已恢复三年。我调到曹村初中任职,到1983年全乡初中点全部撤到曹村初中。1984年西头学校又更名西头完全小学(六年制),当时算曹村乡比较大的学校之一。几十年里多任领导和全体教师在这里呕心沥血,辛勤耕耘,为西头村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多年后由于生源减少,按县上撤点并校,西头学校于2012年撤并到了曹村中心小学。开始还留了一至三年级,一名教师,有十多名学生,后由于学生流失,学校彻底消失了。</p> <p>  在我的记忆里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在西头学校先后工作的教师三十多名,他们多数为民办教师。那时待遇低微,生活条件差,他们坚守农村教育战线,为我们西头村教育作出巨大贡献,有的后来成为曹村乡教育的骨干力量。可喜的是除个别同志因某种原因离职外,多年后多数都转为公办教师。</p> <p>  2017年6月,村上拆除废弃多年的校舍,建西头村文化广场,西头学校彻底消失了。现在西头村的小学生多数在曹村街东中心小学就读,由家长每天接送。有的送县城就读家长看管,他们或许还怀念已不复存的西头学校。再见西头学校,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一一西头学校。</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建的西头村文化广场</p> <p>  现在的西头村当年还有个李家初小,承担西头村李堡和下党堡小学一至四年级学生就读。开始四级复式,一班一个教师,后来学生增加,两级复式两班,两名教师。学校两个教室,两个教师宿舍。还有宝峰小学,都已不复存。</p> <p style="text-align: right;">二零二零年七月于富平曹村西头村寒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附1970至1980年在西头学校工作的教师</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排名不分先后)</p><p><br></p> <p>李育民、李志发、李武平、党忠智、陈凌民、马秀芳、郭高云、陈奉荣、陈景武、陈旺玲、陈文孝、陈明芳(会玲)仇孝忠、党克孝、党克荣、党克强、党克杰、陈尚武、陈青、陈拴明、陈乖、李玉芳、陈宝忠、陈满军、陈醒月、张改琴、陈启中、陈明芳、陈君郎、马正堂、陈宏强、吴长茂、王涛、杨生耀。</p> <p>作者:党克荣,男,富平曹村人,退休教师,大专文化,中共党员,从事乡村教育工作四十年,现居故乡西头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