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自从一月二十五日飞到上海,次日回到故乡,因新冠病毒疫情影响,一直留在家乡。因祖屋临河而居,闲来无事,便以钓鱼为乐,也就或多获少钓得一些小杂鱼,有时钓多了,自已吃不了,就分享给左右四邻,亲朋好友,共享鱼乐。</p><p> 该河道自古至改革开放前,为当地最为繁忙且最重要的运输通道,城乡物流均在附近河段装卸,称为下河码头;由于过去的商业局、供销合作联社、物资局、粮食局、交通局等及其下属各经营公司,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土产公司、日杂公司、搬运公司、航运公司、木材公司、建材公司、金属公司、煤石(后分为燃料和石油)公司、米厂、油厂、面粉厂、医药公司、蔬菜公司、糖烟酒公司、酒厂、下河轮船码头、上河轮船码头、食品公司等、还有各乡镇(公社)商业网点的采购站等都设在这一片区域,南来北往的商贾无不在这个片区来往,搬运工人有肩挑箩筐、有拖拉板车、有人力三轮车、有手扶拖拉机的,上下物资全靠他们搬运装卸,那时的码头上吆喝声、叫卖声、嬉闹声、号子声及哼唱小曲声响成一片,各种声音参杂在一起,好似一场嬉闹剧,那种热闹场景至今仍浮现眼前……</p><p> 过去运输工具主要是船、马车、人力车、后来有了拖拉机、再后来有了卡车等,我们家乡因为水路通畅,四通八达,上河(即京杭大运河)码头的船只运输一般是较大吨位,或驳船船队,运输量较大;下河(即大运河东岸及向东部地区延伸的)水陆路的运输,如向建湖、盐城及周边县市区域等,随着运输工具的不断发展更新,靠体力的活慢慢的减少,后来有了船闸,上河和下河形成了联通,下河边的繁忙景象慢慢的淡划出人们视野,工厂迁移,公司迁移,使这片繁忙而热闹的区域逐渐变得宁静下来……</p><p> 那时的城南有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大马路最为热闹,以城南食堂为中心,在大马路的两边向南北延伸,商铺林立,应有尽有。三马路也是非常热闹,主要是沿岸停靠着大大小小的船只,上下货工人忙碌的身影……</p><p> 那些年代人们都纯朴而简单,天天乐呵呵的,吃着粗粮淡饭,油水不多的菜肴,总是开开心心的过着布衣市井生活,与人友善,谁缺点啥都会慷慨支援,不图回报,谁若做了违背道义的事,人人都能大胆伸张正义,那个年代家家开着门睡觉,毫无任何担忧,对过去的记忆深刻,至今难以忘怀……</p><p> 说来就话长了,儿时的记忆总是断断续续的浮现在脑海里,总想将生活记忆的片段记录下来,可又总是懒于动手提笔,今天乘着得闲又有记忆片段在脑海涌现,就信手写下来,做一个文字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