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邹县大众》在我心目中,一直是神圣而庄严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刚参加工作时,就对她暗暗觊觎。看着党政办的几位“大秘”白天忙于各种会议,晚上还要伏案写作,为的就是把方块字变成铅字,自己的大名也能印在那张散发着浓浓的油墨香的党报上面。不知何时,异想天开的我竟也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的文字也能从方格字变成铅字,哪怕是小小的豆腐块儿,也是我梦寐以求的。</p> <p> 1990年7月,参加全省优秀广播节目评比,因为有了上次的成功经验,我和编辑顾克柱老师对这次的参评充满了信心。在他的指导下,我把之前播出过的稿件全部找出来,仔细筛选,汇编成一期全新的《农民之友》,然后开始录音,剪辑,制作,合成,再到打印订正,最后上报县电台,忙了整整半个月。十月份,评选结果下来了,《农民之友》荣获当年山东省乡镇优秀广播新闻节目评选一等奖,这是北宿镇广播发展史上获得的最高奖项,大家都非常高兴,尹成富站长还特意为我们举行了一个小小的庆祝仪式。第二天,我尝试着把这一获奖消息写成通讯稿,分别寄给了当时的《邹县大众》报社和县电台,结果,两家新闻单位都分别予以了刊登和播出。看着报纸上的黑体字,虽然只是个小小的豆腐块儿,却凝聚着当时的我,一个文艺女青年的青春与梦想。</p> <p> 1993年,电台开办午间直播节目《空中大舞台》,我和来自百货大楼的王丽娟一块主持节目。得知她喜欢写作,经常在《邹县大众》上发表一些散文,相同的爱好,加上她和我同学英子又是同事,便格外留意起她的作品。忙完一天的工作,常去附近的百货大楼找英子玩,恰好她俩住在一个宿舍楼里,如此这般,便又多了几分亲切。偶尔也会在她们的提议下,现场朗读丽娟新发表的散文。因为喜欢,在她们满眼的期待中,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有时,我还沉浸在文中的情境里,她们却已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有时,我已从刚才的情绪里切换回来,她们却还久久地沉浸其中……若干年以后,再和同学聊起那段往事,心底还是满满的回忆。</p> <p> 1997年春,退而不休的父亲又从江浙等地购进一大批绿化苗木,其中就有几百棵银杏苗。当时正赶上香港回归,普天同庆,全国人民都在以各种方式欢迎这一伟大历史时刻的到来。默默奉献了一辈子的父亲,精心挑选了97棵银杏苗,寓意祖国百年梦圆,九七香港回归。他把这些银杏苗捐献给了邹城市民政局,并委托民政局的彭峰同志将苗木栽到烈士陵园里,栽到烈士们安息的地方,以告慰烈士英魂,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迎接香港回归。没过几天,我便在《邹县大众》上看到了这篇通讯稿,特地收藏起来,回老家时读给父亲听。父亲听后,一句话也没说,只是默默地把报纸叠好,放在床头的抽屉里,锁了起来。现如今,历经20几年的风吹雨打,当年的银杏苗已长成参天大树,却再也见不到父亲和他收藏的那张报纸。</p><p> 那年立冬,有了女儿,后来又听说好友调至报社工作,圆了她的文学梦,很是为她高兴。但终日忙于单位和家庭,工作与孩子,从此与《邹县大众》再无交集。</p> <p> 2019年6月30日,邹城市融媒体中心揭牌成立,这标志着媒体融合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守正创新, 融通未来,邹城媒体迈进“融”时代。</p> <p> 2020年4月,融媒中心《新邹城》开办“我与《行风热线》的故事”征文活动。既是真情,更为传承,作为栏目第一任主持人,我把《纸短情长,我与‘行风热线’的那些年》作为生日礼物,送给《行风热线》开播十五周年;4月23日,将一篇《关于幸福》的感悟献给世界读书日;6月5日,又饱含深情地写下了《百宝箱与银杏林——追忆父亲》;7月1日,迎来当年的《邹县大众》、今天的《新邹城》创刊40周年,一路走来,一路记录,一路见证,一路成长。</p> <p> 40年,《邹县大众》不负党报的神圣使命,立足邹鲁大地,深情地讲述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美丽变迁。40年,我既是她忠实的读者,又是她发展壮大的记录者和参与者;40年,融媒体,新邹城,无论是当年的《邹县大众》,还是今天的《新邹城》,之所以有了今天的新面貌、新呈现,这是融媒人拥抱新时代、推进媒体融合、更好地服务大局、贴近广大读者的新努力。</p><p> 岁月变迁,流走的是光阴,不变的是情怀。新媒体的立体呈现,犹如心田上的一朵花,我们用爱记录当下的美好,延伸于脚下的,始终是最美的路途,呈现于笔端的,依然是动人的力量。希望这张承载着邹城的大事小情,有信息、有温度、有力量的“新闻纸”,能够源源不断地呈现出新的打开方式,在媒体融合的道路上,每一个媒体人都会传递正能量,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祝愿邹鲁融媒,未来更美!</p> <p> 作者简介:袁梦 资深媒体人,闲暇时喜欢碎片化阅读,朗诵,摄影,聆听,偶尔堆砌点文字,沉迷于个人原创带来的无限遐想与快乐,现从事家庭教育及培训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