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原题展示:</p><p>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p><p>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p><p>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p><p>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p><p><br></p><p><br></p><p>2020年高考全国卷I语文作文继续沿用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的形式,重视考查考生写作的情境意识,同时也体现写作的交际特点。所选材料为历史故事以及后人对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的评价与认识,观照到考生传统文化的积累与理解。引导语引导考生思考印象最深的人物,实质是引导考生认识与理解故事人物所展现的优良精神品质,体现了教学与考试在“立德树人”方面的育人功能。</p><p>材料语共8句话,其中1、2两句是核心故事的背景,介绍了人物的关系以及背景事件:效力于公子纠的管仲差点射杀公子小白——后来的齐桓公。3、4、5三句为核心故事: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并甘居其下,齐桓公重用管仲,成就一代霸业。6、7、8三句是后人对齐桓公、管仲以及鲍叔的评价。齐桓公察纳雅言,重用曾经的仇敌,终成霸业;管仲匡扶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避免了大量生灵涂炭;鲍叔有伯乐的眼力,极力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并重大局轻私利,甘居其下,知人善任,胸襟宽广。</p><p>引导语为考生提供了写作的情境,班级读书会围绕材料讨论材料中的三位人物,写一篇发言稿,阐述考生对人物的认识与思考。特别强调的是,引导语中的“感触最深”中的“最”,是隐性要求。它要求考生在比较中思考,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人物精神品质作为自己发言稿的主体内容。这个过程正是考生思辨意识的体现,也是作文题思辨色彩的体现。</p><p>考生须注意要求语中“结合材料”、“选好角度”、“明确文体”。既然要求“结合材料”,考生就必须以材料中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以及后人评价作为文章的出发点。“选好角度”意味着所选好的角度不可中途易辙,也意味着考生须选择自己认识深刻有话可说的角度或者避免“撞脸”的角度。“明确文体”意味着所写内容须符合发言稿的文体要求。</p><p>立意思考:鲍叔忠诚为主,举能让贤;齐桓公不计前嫌,选贤任能;管仲感知遇之恩,经国济世,辅弼君王成大业。一个善荐人,一个善用人,一个善做人,人才完美组合。个人认为最好的立意是从“人才”角度出发,谈人才对于时代、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高考作文,立德树人的大方向是不变的。这道题目从古文化传统中取材,引导学生由历史回归现实,中国梦实现,人才是根本。考生要思考的重点是“成人成才,报效祖国”。命题从具体历史故事切入,涵盖学生个体修为与高远家国情怀。</p><p>当然,作文还可以从其他方面立意,如知人善用,人才的重视与选用等。</p><p><br></p><p><br></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