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镇的事……记忆中的龙泉煤矿 第一篇:火车……作者:永春

刘永春

<p>  刚记事时,就知道火车了。因火车是我居住的龙泉镇圈子村,近邻龙泉煤矿开采的煤炭主要运输工具。</p><p> 龙泉煤矿是淄博矿务局的十大煤矿之一,直至2001年改制为广通公司,从事化工生产了。龙泉煤矿,始建于1957年10月15日,前身是1939年中日合办鲁大公司淄川煤矿开办的“兴亚五坑”,1945年日本投降后,1954年恢复改建。期间修筑了从龙泉煤矿至洪山火车站,7.5公里专用铁路线,就用火车运输煤炭了。至时,天天听到“吼吼……”的火车叫声,“咚咚.咚咚……”的开来,再听到“嚜嚜……”的声音,火车就进矿区了。</p> <p>60年代的龙泉煤矿(图片:刘华)</p> <p>  我们的圈子村,离龙泉煤矿近,去矿上也就几分钟时间。小时候,经常去龙泉煤矿看火车。起初的龙泉煤矿人们惯叫“泉峪”,是因矿的西边有两座山,一座叫“天台山”,一座叫“蒲笠顶”。两山之间自然形成一条峪,直至山下,一年四季,泉涌成河,因此“泉峪”就这样叫响的吧。又因煤矿坐落于龙泉镇,明代因龙口庄.圈子.台头.西庄.尚庄等连五庄的水泉诸多,即叫“龙泉乡”,在淄川县城东南,也称“东南乡”,龙泉煤矿的称呼也就有朔源了。</p><p><br></p><p>毗邻的圈子村</p><p><br></p><p><br></p> <p>  这里的煤炭开采较早,民国时期有德国人开采,后日本人接管,建国后停产,因国家恢复开采,设计生产能力年30万吨,职工达到4000余人。所以,火车一天两次前来拉煤。那年月的煤炭是专为济南黄台发电厂发电用的。</p> <p>  龙泉煤矿有两眼井,井深达150米。西边的一眼纯上煤炭,东边的一眼除上煤炭外,大都拉上来的是砟子,便拉到“矸石山”上了,我们都叫“大砟子堆”。工人们开采的煤炭拉上井,把矿车翻倒在转动的大皮带上,顺着叫“大洋马”的巷道送到矿南的煤场,用一个叫“大鳖”的挖斗拉进拉出。这个硕大的煤场,能容纳好几列火车煤炭。这德国人建造的“大洋马”,下有三条铁路线,一道为通往洪山的主干道,一道是来“倒岔”用的铁路,再一道就是专装煤炭的铁路了。</p> <p>  据传,“大洋马”建造时,工程师设计的“大洋马”矮了,火车头过不去,只得把铁路重新往下沉,才能使用了。细细看过几次,真是那样。装煤炭的铁路只能停放9个车皮,待9个车皮装满后,火车头再把另外9个车皮倒进装炭。一次火车只能拉18个车厢。后来知道,火车拉载48个车厢,才能称一列。装炭时,火车头停在“倒岔”上,像一头老牛一样“噗嗤.噗嗤”的喘着粗气,我们这些顽童便凑过去,围着火车头转,看个景致。有时,火车头突然就开走了。大人们说:这火车是干渴了,是喝水去了。那时我们相信,其实是去洪山为装满车皮的车厢“倒岔”去了。</p> <p>  那时,交通不便,村里人要去洪山或淄川西关赶大集,便到火车尾部盛人的一个车厢坐车,有时也爬上装满煤炭的车上,那可是胆大的人。有人说:“这火车躺着跑的快,若是站起来跑的就更快了”。相传,济公活佛能抓住跑着的火车尾部,一下就把火车“拽”住……。</p><p> 这些,都是脑海中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