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高楼大夏,鳞次栉比,彰显着繁荣昌盛的功绩;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充斥着蒸蒸日上的尘嚣;信息时代,包罗万象,沉沦着弱不禁风的心灵。我们在这安逸富足的日子里陶醉着、享乐着、追逐着…… </p><p class="ql-block"> 然而,我们究竟在追逐什么?我们又失去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 我们失去了那一份本真,失去了那一份纯朴,失去了那一份自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国自古是农耕国家,长年与大自然打交道的祖先养成了未雨绸缪和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我国农耕文化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织”之说,人们的活动以此为中心。古诗中有众多体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p><p class="ql-block"> 宋代诗人范成大以老农的语气,以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淳朴自然。</p> <p class="ql-block"> 苏轼也有从事农业生产的经历,还积累了不少经验,他曾写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种稻清明前,乐事我能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毛空暗春泽,针水闻好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分秧及初夏,渐喜风叶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月明看露上,一一珠垂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诗圣杜甫也曾管理稻田,他在夔州住了两年多,主管官府在东屯的百顷稻田,也有过亲耕经历,《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中,他将引水灌田的情形,描绘得细致入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屯大江北,百顷平若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插秧适云已,引溜加溉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更仆往方塘,决渠当断岸。</p> <p class="ql-block"> 陶渊明,又名陶潜,后半生辞官归隐,亲耕劳作,后人把他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一派。他能够早出晚归辛勤耕作,并且“长如此”。他尊重劳动人民,接近劳动人民,歌颂劳动,并感受到田园生活的乐趣。其田园诗具有劳动生活气息,很多诗作都描写了他参加劳动的情况:“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人负来还。”“温原长如此,躬耕非所叹”。</p> <p class="ql-block"> 陶渊明还讴歌田园风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呔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他还在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被人称为“五柳先生”。</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陶渊明被后世推崇?因为他只遵从内心的感受,活出了真正的自我。当世人纷纷成为名利的奴隶时,陶渊明却不留恋、不争抢,只留下一个潇洒的背影,让世人心生向往。</p> <p class="ql-block">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逼得我们进不得、退不得,可世间哪有真正的桃花源?只有在心中开辟一方天地,安放我们的情怀、信仰、理想。</p><p class="ql-block"> 农耕乃衣食之源、中华文明之根,农耕文明是千百年来人们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是一个民族的血液和根系,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自古农耕社会,长期沉淀的文化内涵,形成各种表现形式,如:语言、戏剧、民歌、民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农耕文明至今没有跨越,主要在于有其优势:发展与生态的平衡,道德与法治的关系,城乡融合发展,无垃圾的循环经济,食品、土壤与可持续发展,让年轻人回来,以及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到哪去?</p> <p class="ql-block"> 农之道,也是城之道,是自然之道,是人与自然的融合,是城与乡的融合,是德与法的融合,是东方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这才是一个真实的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之本质,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源头、根脉和精魂。唯有追寻民族根脉,活化农耕文化源头,才能精魂不散,生生不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才能续写华章!</p> <p class="ql-block"> 我国改革开以来,强调脑力劳动也是劳动,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创造性劳动;艺术创作也是劳动,是提高社会文化精神品质的劳动;领导和管理也属于脑力劳动,是群体、组织和社会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劳动,而且往往并不比体力劳动轻松安逸,所耗费的精力、所承担的责任与压力往往更多,这些都是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劳动”更全面的认识。然而,每个有收入来源又没违法的人,似乎都因此有权利说自己是劳动者了.....</p> <p class="ql-block"> 但是,我们看到和我们必须思考的现实是——继承弘扬传统农耕文化既要注重表象,注重形式;更要注重本质,注重内涵。不劳而获诚为耻,劳而有获分善恶。劳动,有善业,也有恶业!</p><p class="ql-block"> 有的劳动勤勤恳恳、诚实无欺;有的劳动投机取巧、寄生盗用。有的劳动利人利己,传承美德;有的劳动害人利己、公饱私囊。有的劳动同心协力、其乐融融;有的劳动辗转推卸,“三个和尚没水喝”。有的劳动自食其力、求之有道,过着平凡老百姓的生活;有的劳动盘剥操控,自以为是,成为“人上人”。有的劳动植树造林,绿化一方;有的劳动乱砍滥伐,破坏生态环境。有的劳动让人身心健康、充满愉悦;有的劳动让人身心交病、怨天怨地……如此种种,有的劳动升华精神,让世界充满生机;有的劳动丢失灵魂,让世界走向灭亡!</p> <p class="ql-block"> 丢失了灵魂的劳动,不是农耕文明,是强盗文明。追腥逐臭,不经意间,我们渐渐失去了中华民族的根脉,失去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失去了那一份本真,失去了那一份纯朴,失去了自然之道!</p><p class="ql-block"> 正是农耕文明的优良传统与共产党超强组织动员能力的结合,让我们获得了超强的民族凝聚力和不竭的发展动力,从而使我国危难时刻彰显出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砥砺前行的大国风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致敬勤劳不屈的中华民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致敬伟大的农耕文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致敬不违自然之道的劳动者!</p> <p>—————————————————————————————附:劳作工具</p><p><br></p><p>犁耙、石磨、竹筛、蓑衣、斗笠……沉淀着人们的记忆,也凝练着先辈生活的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