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桥

鸽子

<p>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p><p>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p><p>平江路上的桥尤其多,我认认真真从平江路南走到北,一路拍摄,第一次学做美篇,苏州桥也是苏州2500年历史的一个缩影。</p> <p>第一桥:苑桥位于平江路南端,跨平江河。《宋平江城坊考》著录:苑桥《吴郡图经续记》:“苑桥、定跨桥,故传为阖闾苑囿游憩之地。”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重修。1964年改建,原为石拱桥,1981年修建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梁桥。</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第二桥:建新巷口“思婆桥”因唐代古刹而得名。从南面数起横跨城内第四直河平江河段的第一座东西向古桥思婆桥,是座单跨石梁桥,始建年代不详,在宋《平江图》上,名为寺东桥,因桥西有唐代古刹资寿寺而得名又转化的,据说因资寿寺是所尼姑寺院,而俗称尼姑为师婆所致。由于历史悠久和多次重修。尤其是主要结构桥台排柱和两头雕有灵芝、宝莲的长系石都是武康石,从材质、结构和雕刻看应是宋代遗物,迄今已有七八百年。</p> <p>第三桥:钮家巷口“寿安桥”</p> <p>第四桥:肖家巷口“雪糕桥”,是一座廊桥。</p> <p>第五桥:中张家巷西—“南张家桥”,中张家巷中有昆曲,评弹博物馆。</p> <p>第六桥:大儒巷口“积庆桥”,桥南有电视剧“都挺好”取景地。</p> <p>第七桥:南石子街口“青石桥”。</p> <p>第八桥:悬桥巷“众安桥”</p> <p>第九桥:大新桥巷——“小新桥”又名新桥,宋《平江图》上称北张家桥,清同治《苏州府志》则称新桥。1918年、1984年重修。</p> <p>第十桥:大柳枝巷—“朱马交桥”</p> <p>第11桥:菉葭巷——“通利桥”</p> <p>第12、13 桥:曹胡徐巷——“胡厢使桥”;“唐家桥”,平江河与胡厢使河交汇处的唐家桥与跨平江河的胡厢使桥联袂而筑,组成一对“双桥”。与蜚声中外的周庄“双桥”有异曲同功之妙。但始建年代却要早四百年以上。胡厢使桥是平江历史街区仅有的一座拱式古石桥。也是苏州古城内现存的七座古石拱桥之一。</p> <p>第14桥:保吉利桥,位于平江路与白塔东路交汇处,跨平江河。宋《平江图》中称“打急路桥”,清代更名。民国《吴县志》载:“打急路桥,今名保吉利桥,在胡厢使桥北。清嘉庆九年(1804)修。”《吴门表隐》载:“保吉利桥石幢上镌佛像,中刻七如来圣号。有座,甚古,中多经痕,唐时旧物”。1954年重建,加花岗石雕花栏杆。1983年加固为钢筋混凝土单孔平桥</p> <p>第15桥:庆林桥</p><p> 位于狮林寺巷东端,跨平江河。宋《平江图》中名庆历桥,清代更名。</p> <p>第16桥:东麒麟巷西口 “奚家桥”</p> <p>第17桥: 东潘儒巷口 “潘家桥”,民国《吴县志》载:“通济桥,俗名新造桥,在奚家桥北,明万历年间修。”1981年定今名,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修,1984年重修。为石级单孔拱桥,宽2.7米,长16.3米,花岗石栏杆,东西踏步17级。</p> <p>第18桥:石家角桥,这桥应该是新造桥,既然存在,就记录一下。</p> <p>第19桥: 东北街口 “华阳桥” 位于平江路北端,横跨北街河。宋《平江图》著录。《宋平江城坊考》载:“范、卢、王三《志》均著录。康熙《志》:「通济桥北。」宣统《吴县志稿》:「刑部尚书韩崶宅,在北街华阳桥畔,绘《华阳新筑图》,中有种梅书屋,极轩敞。」石《志?金石门》「华阳桥桥洞题记,庆元四年(1198)九月建。」《吴门表隐》:「华阳桥洞碑,有「「圣宋庆元四年(1198)戊午九月十三日戊申,鼎新重建华阳桥」」,正书,二十二字。」历经沧桑,华阳桥已改成钢筋混凝土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