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爱恨就在一瞬间

行走北上广

<div>从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的早晨,到乌云密布、雨打芭蕉的正午,再到雨散云收、晴空复现的傍晚,我在办公室度过的不过是忙碌如常的一天,而万千高中学子们,刚才还在做他们学业生涯中最重大考试的答卷。下午六点多的街头,车辆和行人并不密集,长街远比平常宁静,提醒人们这是个不一样的日子。想起某同学考前转发到朋友圈、配有东哥和茶妹合照的那段搞笑文字,“中年朋友们,开车请勿鸣笛。不要觉得高考与你们无关,只要你混得够好,你媳妇此时正在高考!____交警宣”,不禁莞尔。话说某些目标也是可以有的,万一实现了呢?</div><div><br></div> <div><br></div> <div>家乡某微信公众号上传了一张直击高考场景的照片 - 数千学生集中在两三个考点应考。考试结束时走出考场的学生摩肩接踵、人如潮涌,两边夹道的是飘飘的彩旗和为高考鼓劲的宣传标语,蔚为壮观。这高考有点像嘉年华,参加考试的不仅是学生,还有在考场外守候的学生家长。他们都在为几年的高中学习生涯做出交代,学生拼的是智力和体力,家长拼的更多是心力。作为过来人,我能想象到那种兴奋、忐忑、欣慰或是懊恼的心情,也能体会到考完一科放下一科那种短暂的释然。时代变了,在我参加高考的年代,有几个学生家长有条件来陪考?他们那时正在烈日下的田间地头辛勤劳作呢。</div><div><br></div> <div><br></div> 近年来网络媒体多有文章回忆或热议高考。1977-2017,恢复高考正好四十年。如果将这四十年均等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我是在前期尾声参加的高考。耳闻目睹了早期高考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感觉那时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比后来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有那么几年,由于报考人数多,招生人数相对很少,考前还存在筛选制度。很多学生读了三年高中甚至都拿不到高考的入场劵。考不上大学能考个中专也让很多人羡慕,而今中专早已成为过去时。有的文章说高考体制可能不完美,但仍算得上迄今最好的升学录取手段。我愿支持这个观点。高考毕竟给了无数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机会。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假如普遍靠拚官二代、富二代升学,广大普通学子尤其是农家子弟只怕出头无日,或者是沦为陪衬。我曾听到一个说法 - 1911年辛亥革命的起因,不是什么知识分子思想觉醒,对封建王朝腐朽统治极度失望所致,实在是因为清政府于1905年废除持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广大读书人一下失去了参加科举考试改变命运的通道。这才是他们起来革命的根本原因。这个观点显然有说服力,这几乎是千百年来底层向上流动的唯一途径啊!毋庸讳言,民间朴素、直接的目标往往更能激励读书人发奋用功,因为他们追求的目标更有可见度。那些不从根本上营造公平竞争教育环境而奢谈高考改革的说法,不过是“站着说话不腰疼”。<br><br>讲到公平,作为普高毕业生,我还是有点看法的。这大公平里面有些地方也还不大公平。以高考语文考试来说,今年某省的作文题目是:从“共享单车,长城,京剧,中华美食,移动支付、食品安全、大熊猫、高铁……”等中选择两到三个关键词,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这题目够新颖,既要求与时俱进,又要求国际视野,我挺怀疑在普通农村高中终日埋头苦学、无暇他顾的广大农家学子是否普遍理解这些词语背后的丰富内涵。不然,作文的立意和阐述都会受到限制。这么大的题目,这么短的时间,要靠几百字实现大题小做,拿到理想的分数相当不易。而作文在语文考试中分值占相当比重,一旦偏题,拿不到几分,语文考试就会严重拉低整体高考成绩。我自己是吃过这方面大亏的。那年高考的作文题目是根据给定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母亲带着两个女儿去玫瑰园。一个女儿告诉母亲,“这里不好,每朵花下都有刺”;另外一个女儿告诉母亲,“这里真好,每个刺上面都有花”。说起来汗颜,我在那之前甚至都没有见过玫瑰花,不知道玫瑰花是什么样子,完全没有感性认识。可想而知,我那作文能写出什么水平。结果,平常测验语文成绩很好的我在高考语文考试收获了一个很低的分数,甚至不到60%的及格线。幸运的是其他几门功课考试成绩还比较均衡,我虽上线,但未能考上心仪的大学、心仪的专业成为我心底的遗憾。在攀比大学出身的时代,其长期影响可谓深远,当然这是后话,也可谓另外一种不公平,不在此处展开。总体来说,因为环境不同,农村学校孩子们的阅读量、视野相对较弱,他们原本与城市的孩子就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br><br>恢复高考的早期,一些农村高中靠着教师苦教、学生苦学,高考表现往往并不落后,甚至局部偶有领先。随着时间推移,高考命题层次不断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生源、思维、教育环境等落差渐大,应试技能越来越跟不上现代高考的需要。我当年毕业的那所农村普通高中这些年的高考表现不尽人意,而在辉煌时期,这所普通高中考上北大、交大、武大等一流大学的不乏其人,还不至一次出过全县的高考状元。这些年时常听到专家呼吁,重点大学招生应向农村考生有所倾斜。窃以为即便可行,也是治标不治本。只要缺乏对农村地区持续的教育资源扶持,教育环境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br><br>不管怎么说,参加高考都是学生时代难忘的、爱恨交加的体验。既让人刻骨铭心,又叫人心有不甘、意犹未尽,乃至成为绵延一生的话题,从我们这一代到我们的下一代,势将如此。榜上有名,扬眉吐气;榜上无名,脚下有路。回首数十年,高考固然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未来还有很多个考试或考验在等着你。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考的独特魅力在于它能显著改变人生轨迹。你未来从事什么职业,在此已埋下伏笔。<br><br>某些文章习惯于掐头去尾、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地列举一些未读大学而创业成功的例子,试图说明“读大学无用论”。此诚误人子弟!那些成功案例可能很励志,然而并不适用于普罗大众。马云说得好,不读大学出来创业,总有一天要后悔,要付出代价。而马云自己的学习和创业经历就是读大学之后创业成功的样本。<br><br><div>2017高考在酷热、晴朗的天气中结束了。在为广大考生祝福的同时,我这上班族亦不能免俗,时不时瞄一眼A股市场,看着股市K线起起伏伏,一如考生们考完试的心境 - 复杂、多变,甚至有点患得患失。<br></div> <div><br></div><div>(原文2017年6月8日写于深圳)<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