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后来上大学参加工作变成了城里人。虽然离开老家几十年了,但对家乡那块热土的眷恋和热爱,却深深刻在骨子里。</p><p> 老家坐落于宁城县八里罕镇塔其营子村。塔其营子,蒙语“塔拉沁”,农民的意思。“塔拉沁”到赤峰,大约一百多公里。记得刚刚到赤峰工作时,回趟老家要坐班车在坑坑洼洼的沙土路上颠簸四五个小时。现在交通条件好了,一半高速一半二级路,自己开车只一个多小时的车程。</p> <p> 现在回到老家,农村的变化之大简直让人不敢相信。进入村庄,林荫环绕,绿树白墙,红砖黛瓦,院落整洁,房屋气派。宽敞的油漆路穿村而过,条条水泥甬道宛延在村头巷尾,连接着家家户户。村子里各色小轿车随处可见。眼前景象,和儿时记忆中的土墙、草房、断垣残壁、坑洼泥泞相比,恍若隔世,有种穿越的感觉。</p> <p> 偶尔想起乡下人赶集。印象中小时候,人们赶集多都背个口袋或搭裢,徒步行走,有个别的推个手推车,一幅《清明上河图》景象。后来八十年代分田到户后,才有条件骑个驴或赶着驴车赶集。之后渐渐的开始骑自行车、摩托车、三马子、电瓶车。现在可好,许多农民都开着家庭轿车赶集了。</p> <p class="ql-block"> 种地,是农民的神圣天职。我出生的地方叫“塔拉沁”,农民。我祖上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与土地相伴,靠土地为生。过去有些形容农民种地的俗话是这么说的,“顺着垄沟儿找豆包",“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掉地摔八瓣儿”。可近四十年后,这农民种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过去种地,是一整套繁琐复杂且非常辛苦的系统工程。首先要往地里送粪,运输工具是挑筐、抬筐或手推车。种地流程,前面是犁杖,犁杖要套上牛马或人拉肩扛,一人扶犁,一人播种,一人(或二人)捋粪,一人打簸梭,接下来要打滚子,一般要打两遍。等小苗出来后要拔苗(两遍)、耪地(两遍)、施肥、蹚地。这些工序都完事了,农民才可以挂锄休息。等到了秋收时节,手持镰刀,割谷子,割高粱,掐谷穗子,掐高粱头,掰包米,扒包米皮,割桔杆,刨茬子等等。把秋收的庄稼加工成粮食,还需多道工序。先要选个平整的空地做场院(打谷场),用碌碡轧平压硬。把庄稼运回场院后,要分类进行轧场、扬场、过风扇等等。打完场基本上也就入冬了。</p><p class="ql-block"> 虽然一年的农活这样辛苦劳累,但能不能有个好收成,还要看老天爷的脸色,如果风调雨顺还好,如果干旱少雨,这一年就算白忙活了。</p> <p> 现在农民种地可太省事了。土地全部是水浇地,机电井,滴灌带。用联合播种机,种子、化肥、地膜、滴灌带一气呵成。一户人家几十亩地,二三天就种完了。既不用拔苗也不用锄草,更不用耪地、蹚地。到了秋天,联合收割机,粮食归仓,桔杆粉碎,一遍完成。</p> <p> 我也有些年头没见过农村的场院了。还有那些小时候非常熟悉的农用工具也很少见到。诸如犁杖、粪撮子、点胡芦头、“鸡蛋滚子”、刮锄、锄头、镰刀,还有打场用的碌碡、簸箕、平锨、扇车等等。偶尔在老院儿墙角旮旯或仓房里见到,都倍感亲切。它们现在都成历史文物了。</p> <p class="ql-block"> 过去种地打粮那么辛苦劳累,可农民的粮食却总也不够吃。人民公社生产队那时候,农民的粮食有一大部分要向国家交公粮,当时有个说法叫“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才是自己的",最后分到农民手上的粮食少之又少,吃不饱是常态。到青黄不接的时候总要“啃青”,扒拉房前屋后还没长足的土豆或掰冒着青浆的玉米以果腹。那时有个词叫“瓜菜代",即粮食断顿时以野菜充饥,什么菜饭、菜粥、菜窝窝头,吃的个个脸呈菜色。</p><p class="ql-block"> 文革时期,大摡是七十年代初,村里一乡亲(不便提名讳),半夜里偷生产队地里的苞米被站岗民兵发现,自知成份不好的他,怕挨整上纲上线,丢下妻儿老小离家出逃。就因那没能背回家的半口袋苞米,在黑龙江整整当了十年“盲流”而不敢回家,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回来,还因分田时本人不在而失去了自己应得的那份土地。时代的悲哀!想来让人唏嘘不已。</p><p class="ql-block"> 村里还有一位乡亲,在家里长年吃糠咽菜营养不良,好不容易有机会到打虎石水库工地干活改善伙食,吃粘豆包竟把自己撑死了。到如今,乡亲们谈起此话题,仍深感隐隐的伤痛。那些凄惨往事,不堪回首。</p> <p> 现在,村里人基本上都不怎么吃自己种的粮食了。吃的都是大米白面,偶尔吃顿粗粮,那是为了养生,或换换口味。</p><p> 现在的农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差不多有三百天是农闲时光。男人们可以搞第二产业或外出打工。女人们除了管家照顾孩子,白天打打牌,晚上广场舞,再就是上网聊天、购物,或者什么抖音、快手、k歌、直播…。比城里人都要游闲自在。</p><p> </p> <p> 我的家乡“塔拉沁”,乡村还是那个乡村,山水还是那幅山水,土地依然是那片土地,可农民不再是过去的农民,日子也远非过去的那种日子了。 </p><p> 有词曰:</p><p> 《塔拉沁•印象》</p><p> 暖一垄岁月,醉满畦春光。林荫深处啼翠,溪畔见牛羊。云影蓝天写意,彩绘红砖黛瓦,墨染青纱帐。</p><p> 数千年,播期许,犁愁怅。沉浮须问,村北遗址古城墙。举遍晓星晚月,碎尽夏露秋霜,倚梦与上苍。如今葱茏样,据说叫小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