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戉,这个物件一出现,学术界争议便很多。而这个争议点,主要是集中在实物形制多样性及称呼不能统一上。因此在戉的形制方面,本文暂不讨论,仅就戉的功用方面,厘清一下许多人对它固有的认识。而这个所谓的“固有认识”指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我们许多人一见到或听到戉,他的第一反应就是:礼器,是权力的象征,是高等级品。事实果真如此吗?若想把它搞清楚,我们还是先回到“戉”这个文字的本身来看。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笔者曾经为“戉”这个字,作过甲金文字义释图。创作的原形,则出自良渚文化的一块巧雕戉。当然笔者在创作的时候,赋予了它星象学的意义。在字义解释方面,唐云先生曾认为:它首先为指示字,构形源自上古时代的圆刃大斧,下部有表示手持的一撇。本义经由转注后写作“钺”。“戉”与“月”同一音系,乃是一个物象指代音。汉字象形系统基本字根,乃是“戚、我、岁”等字的通用构字符号。唐云先生的观点,笔者认为注释的比较合理。有没有物证呢?物证解析本来要放在后文说的,这里我们先举两例。比如凌家滩遗址出土的月亮刻画纹戉,直接点明了两者之间关系。</p> <p class="ql-block">再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内镶嵌绿松石“十字纹”的青铜钺,“十字纹”分内外两圈,内圈六个,外圈十二个。那么这个“十字纹”是什么呢?东西方学界有个普遍共识,认为是“太阳神”崇拜符号。笔者的见解稍微与之不同,笔者认为这个“十字纹”,应该是代表天体运行的符号,它是个动态的东西,不是呆定指某一个天体。外圈十二个镶嵌纹,这个数字比较好理解,简单点说代表十二个月份。那么内圈六个镶嵌纹,这个数又怎么理解呢?要想把这个“六”说清楚,要分两段来说。我们先说第一段,我们看内圈的“十字纹”的位置,在外圈两个“十字纹”的中间位置,这样就等于把十二这个数又分成二十四这个数。我们知道古人进行农耕活动,是按照二十四节气来进行的,那什么是二十四节气呢?就是把一年24等分,也就是黄道(太阳周年运动轨迹)等分24份,这24个分割点就是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点之间大约15天多一点。一月之启始称为“节气”,就好比竹子的竹节,一个月为一节。每个月中间还有一些在月之中的,叫“中气”,比如雨水、春分、谷雨等。当太阳到达其中的某一节点上,就代表一个节气的到来。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统称“二十四气”,但从清代开始,人们慢慢搞不清楚其中的关系,所以笼统地以“二十四节气”代替行之已久的“二十四气”。其实“二十四气”才是符合中国古代正宗的称呼,这个气指的是太阳运动的规律,历法上指阳历。可是,古代先民除了阳历同时还使用阴历,更多的是用阴阳合历。因此,在中国古代思想里,日月永远是同功的。第一段说完,我们再说第二段,这又要回到东方的传统文化《易经》的原理上来,因为我们古人生活中,常用的后天八卦就是用六个爻来表示的。为什么要用六个爻?南怀瑾先生曾经谈到过,到现代科学为止,宇宙间的事情,没有超过六个阶段的。一切的变,只能变到六个阶段,第七个变是另外一个局面的开始。现代科学证明,物理上、化学上、电子上、原子上的变,都是六个阶段,只有化学的变有七个阶段,可是化学的第七个阶段是死的,没有用的。我们老祖宗的头脑很厉害,没有仪器,不知如何发现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变的阶段不会超过六个的大原则。孔子亦曾说过:“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三极就是三才,天、地、人又各有阴阳,三二得六。因此,这内圈的六个“十字”镶嵌纹饰,也同时兼有宇宙运行规律的意蕴。古人制器,特别是礼器,对文化表征的体现极其重视。所以,这件“十字纹”镶嵌铜钺其真实意涵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这也是笔者把这个物证放在前文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带着思考我们再来看一下,“戉”字甲骨拓片以及许慎的《说文解字》。</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拓片图</p> <p>拓片文字打印图</p> <p class="ql-block">《说文解字》</p> <p class="ql-block"> 除了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描述,我们再看一下,其它古文献里对戉的描述:《太平御览》卷三四一引《字林》曰:“戉,王斧也。”不仅证实了“王”字源于斧戉之形的观点,而且直接说明了斧钺与王权的关系。《史记·殷本纪》亦曰:“汤自把戉,以伐昆吾,遂伐桀。”《尚书·牧誓》云:“王左杖黄戉,右秉白髦以麾。”形象地展示了周武王左手执杖黄戉,右手挥舞白色军旗灭纣的战争场面。斧戉作为具有征伐权力象征的兵器,也适用于诸侯和重臣。西周宣王时虢季子白盘铭有:“赐用戉,用征蛮方。”因为戉具有这样的性质,所以又起着仪仗的作用。《尚书·顾命》:“一人冕持刘(古代斧戉一类的兵器),立于东堂;一人冕执戉,立于西堂。”由此可见,斧戉在商周时期几乎成为王权的代名词。在早期国家的起源和形成过程中,斧戉也普遍与王权联系在一起。学术界一般认为,王权源自神权、族权和军权,其中军事权力尤为重要,如果失去军事力量的有力支持,神权和族权也会显得苍白无力,是次要部份。而斧戉正好符合这种军权和王权的象征需求,斧戉等战争兵器是重器,是主要部份。这样戉成为军权和王权的象征也就不难理解。</p><p class="ql-block"> 文章写到这里,我们似乎可简单得出“戉”就是礼器,就是权力的象征,就是高等级品的结论来了。而且这个结论也被学术界广泛接受,几无争议。世间的事,往往越是被认为道理简单的,其背后隐藏的情形也往往越复杂,戉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形。</p> <p class="ql-block">关于“戉与月同一音系,乃是一个物象指代音”这一结论,还有没有其它物证呢?在南阳黄山遗址,考古人员新发现的一处新石器时期墓葬的葬俗,引起了学界注意。在该墓葬主人腿骨两侧,有序排列的四枚玉戉其含义耐人寻味。笔者认为:该四枚玉戉就有指代“月”的含义。众所周知,又因为“月”有“魄”的含义,所以该“戉”也有“魄”的含义。由此,又可以推导出:该四枚玉戉则又分别代表了月亮“朔、望、弦、晦”四种状态的含义,即人死之后其魄分别沉入土中的含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死之后尘归尘,土归土的意思。至于为什么摆放人腿两侧?是因为古人认为:人的上半身归“魂”,下半身归魄。黄山遗址新石器时期墓葬图如下所示:</p> <p class="ql-block"> 笔者认为,任何一件古器物,如果要赋予它礼器或权力的象征意义,器物本身必须要具有如下特征:(一)能表现出王权思想内涵的纹饰或工艺;(二)由相关纹饰或工艺附件共同构成的作品。否则,就是简单的工具,不能表达任何意思。这样的表述,可能大家还不太容易理解与接受,笔者可以举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这样大家可能就更容易理解了。比如我们看到镰刀、锤子的图案组合,大家首先会想到,这是代表权力的标志。可如果有个人拿着镰刀或锤子,对别人说:“我这代表权力,我要行使权力。”就会闹笑话。为什么?因为镰刀、锤子图案组合的背后,是宣言;是纲领;是章程;是权力之上的高层建筑。所谓的政权、军权等一切权力,都在它的下面运行。如果说脱离了这些高层建筑,镰刀就是农民收割的工具,锤子就是工人敲打的工具,它不具有任何其它意义。而戉,同样是这个道理。如果脱离了它背后的高层建筑,就是玉石制的或铜铁制的生产工具或武器。</p><p class="ql-block"> 谈到这里,有读者会问:戉作为古代权力象征器,那指导它运行的高层建筑是什么?笔者认为:是星象,是日月星辰崇拜。这个结论有依据吗?依据又是什么?上文笔者已经简要解析了,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镶嵌十字纹铜钺的星象意涵,下面接着继续给大家做相关解析。</p> <p class="ql-block"> 说起星辰崇拜,这个事情好像距离我们现代人很遥远。为什么会这样?这是自从人类进入工业革命后,我们已经与农耕文化进行了彻底切割,我们找不到当初那个思脉的基础体系。而星辰崇拜及其衍生出的星象学、五行学、阴阳学等相互交叉融合,成为我们文化的源头。而这样的源头,正是构成华夏文化的重要底层基础,又由于太过久远,这个基础现代人已经很难触摸的到了。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就说过:“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可见,农夫戍卒、妇人儿童都很熟悉天上的星象,所以才能创造出这样的诗句。也可以推断出,当时的人们就是在星象学的思想通道内生活。就如现在的我们,即使没有读过牛顿定律,也知道按照牛顿定律的原理去生活。</p><p class="ql-block"> 根据中国古代星象学的具体内容,可以把它分为两大类别。第一类是占星术,一般人常把星象学与占星术混为一谈,实际上占星术只是星象学的一部份,是根据天空各类星象的性质、位置及异常变化,来占卜预测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及人类社会中政治、军事方面的异常事变的学说和技术。比方,占星术观测到一种叫做“天裂”的天空现象的异变,这种观察本身是一种科学工作。但在占星术中,它便有了完全不同的解释和意义。例如,《京氏易妖占》就说:“天开见光,流血滂滂。”就是天裂,流血的样子,即人世间将要发生战争和大屠杀。刘向《洪范传》记载:汉慧帝二年,东北方向发生天裂,宽一十多丈,长二十多丈。之后不久发生了诛灭诸吕的政变,周勃等人带兵杀死了吕后的儿子后,重新夺回了刘家王朝大权。汉景帝三年,北方天裂,又有红色人形出现,长十余丈,之后便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一场战争下来,死伤不少。根据考古资料分析,占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星象学的第二类内容,就是星命术或称星命学。</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表明星象文化,在古人的日常生活里,就象柴米油盐一样不可或缺。那么它一定会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留下烙印,特别会在巫道、政治,军事等领域有重要体现。浅析完星象学的历史根源,让我们再回到“戉”这个话题上来,并分析相关考古出土物件。</p><p class="ql-block"> 先回看《说文解字》图,请注意许慎在文中关于戉的表述:戉,大斧也。司马法曰:夏执玄戉,殷执白戚,周左仗黄戉。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据现代学者考证,《司马法》这本书成于春秋末期。也就是说这本书的作者,对于三代以上的历史信息,在理解与继承方面相对接近。如按照字面的解释:就是夏人手里持的是黑色戉,殷人手里拿的是白色戉,周人手里把的是金灿灿的黄戉。三个朝代,戉为什么会有颜色不同表述呢?按道理,不管什么颜色的戉,好看、好用就行了,区分颜色干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从古人对日神的崇拜和祭祀里找答案。</p><p class="ql-block"> 古人对日神的崇拜和祭祀,也起源于原始社会,但到阶级社会之后,祭日逐渐成为帝王统治者的专权。据研究,我国夏商周三代都有祭日的传统。夏代尚黑,在日落之后祭日;商代尚白,在中午时祭日;周代尚赤,在早晨祭日。在《礼记.檀弓上》中就有过这样表述:夏后氏尚黑,大事敛用昏,戎事乘骊,牲用玄。殷人尚白,大事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周人尚赤,大事敛用日出,戎事乘騵,牲用骍。另外也有典籍记载,在周代祭日由天子亲率百官公卿到郊外进行,仪式非常隆重。又由于对日神的崇拜和祭祀,故对日食十分重视,认为是不祥之兆,人们要用各种办法援助。如《尚书.胤征》中记载,夏代仲康时期,发生一次日食,而负责观测天象的羲、和没能及时报告,于是乐官敲大鼓,负责礼物的官员奏献礼物,普通百姓奔走帮忙,天子这时要摆五个兵阵,陈列五种兵器,表示救助太阳。《左传》称这是“古之道也”,表明来源久远,而羲、和因玩忽职守,也被夏王按照当时的“政典”杀头了。这些古典籍记录里则表明:古人对天象的重视程度,不亚于当今的总统选举。同时,古人严格要求礼器戉或权杖戉的颜色,必须要服从于统治者选择日时的颜色。这也是神权、政权与军权相统一的表征。因为不同的日时起法,正是不同统治者的一切政治基础。也就是说,当一柄戉被赋予了星象及神权上的意义之后,它才有了礼仪重器义;权力象征义;杀伐威严义。分析完部份典籍,我们再验证一下,具有星象标识或附件的考古出土实物图。</p><p class="ql-block"> </p> <p>殷墟出权杖戉(流失海外)</p> <p class="ql-block"> 上面这件实物图,为殷商时期的一件权杖戉,从整体装饰上看,还是突出了四象中的青龙与朱雀形象,也表明了殷人这一时期的天文观。如果我们研究这两个区域同时间段的星象变化,一定能对应出殷人在政治、经济、军事等生活方面的信息。</p> <p>良渚文化中的巧雕戉</p> <p> 良渚文化所体现出的文明高度,常常令人咋舌。这件戉带给我们的震撼观感,已不仅仅是神物天成了,而是天、物、人三者之间和谐一体的结果。同时也是君权神授,戉权天成的最好注释。</p> <p>三星村权杖戉</p> <p> 对于三星村遗址,笔者先简略的介绍一下。</p><p>三星村遗址位于金坛市西岗三星村,1985年省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并被确认为新石器时代一处较重要的遗址。1993-1998年5月对金坛三星村遗址连续六年进行抢救性发掘,共揭露面积64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的墓葬1001座,灰坑55个,房址4处,出土各类文物4000余件。据碳十四测定和考古学研究,三星村遗址的年代为距今6500-5500年左右。</p><p> 以上的简述为官方发布,了解它的背景也很重要。笔者在这里就不多阐述,仅对这件戉作一些简单的解读。为什么称这件戉也为权杖戉呢?主要是构成它的附件,红色鸟形端饰,给我们提供了大量信息。依笔者考证,这应该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朱雀造型,也就是四象里面的南天神兽。其身上的纹饰也与南方七宿里的翼宿、轸宿、张宿、星宿等一一对应。也就是说,在6500年前,先民对天上星宿的观测已经相当完备与细致了。并且已经有了神权、政权、军权等实操系统。</p><p> 回望历史,我们的古文明多姿多彩,星光灿烂!随着新遗址不断发现,古人的文明高度、深度、广度更是超乎想象。</p><p> 伟哉!我中华文明!</p><p> 大哉!我华夏文化!</p> <p>注:1.本文作者丁成绪系自由撰稿人,自由画者。</p><p>注:2.本文采用的图片部份,如有侵权即刻告之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