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位于外滩黄浦公园内,在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汇处。建成于1993年,是为了缅怀自1840年以来为解放上海而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而建成的纪念性建筑。</p> <p> 三根拔地而起的擎天巨柱,宛若无言的丰碑,追念着由1840-1921年、1921-1949年以及1949年(寓意鸦片战争、五四运动、解放战争)为上海解放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驱,象征着先烈永垂不朽。粗壮的塔身巍峨雄伟,每当人们置身塔下,仰望塔顶,一根根挺拔的线条垂直向上,将人们的思绪引向天空,引向无限,使人产生崇高的敬意。</p> <p> 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直通990》节目组织的暑期学生志愿者“行走城市,阅读建筑——外滩红色之旅”活动7月4日在这里开启。</p><p> 上海城建学院教授、上海市“建筑阅读”文化志愿者周培元老师,带领直通990“为爱捐发”和“爱心校服漂流”的小志愿者行走在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的外滩,赏析建筑之美,倾听建筑背后的红色故事,让少先队员们学习了解“四史”。</p> <p> 上午9时许,志愿者小朋友陆续来到纪念塔前,纷纷合影留念。</p> <p> 9:30,活动正式开始。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直通990》节目的肖波老师介绍了活动的内容和注意事项。</p> <p> 周老师通过讲解和提问的方式,介绍了纪念碑和纪念塔的区别、纪念塔的设计者、三根巨柱的寓意等问题。</p> <p> 大型花岗石浮雕位于黄浦公园的下沉式圆岛上,浮雕全长120米,高3.8米。浮雕共分七组、97个典型人物,以写实的手法撷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事件,表现了从1840年至1949年间上海人民的革命斗争历史。</p> <p>合影留念</p> <p> 周老师以他渊博的专业理论知识,融建筑、美学、人文、历史于一体,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讲述着外滩这些老建筑的前世今生……</p> <p> 外白渡桥位于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汇口,是中国的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梁,也是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p><p> 过去,苏州河近黄浦江的河口,一直靠摆渡过河。而且有好几个渡口,其中最靠河口的叫“外摆渡”。1856年,一个叫韦尔斯的英国人在外摆渡的位置造了一座木桥,就叫“外摆渡桥”。这座桥对外国人免费,对中国人则要收费,结果引起上海人民的反对。1873年,工部局在上游方向离“外摆渡桥”几十米的地方也造了一座木桥,取名“公园桥”,供市民免费通行,所以市民又把它叫作“外白渡桥”。1906年,为适应有轨电车的通行,工部局将“外白渡桥”拆掉建铁桥,并于1907年建成通车并沿用至今。当然,后来经过多次大修,最近的一次为2008年3月,外白渡桥封桥整修,除桥墩以外部分被从原处拆下,并送往上海船厂进行大修。2009年3月,外白渡桥以原貌回到原地。</p> <p> 上海大厦原名“百老汇”大厦,1934年由英商所建。大厦由一栋主楼、两栋辅楼组成,主楼建筑结构采用近代摩天大楼形式,选用了当时最为盛行的艺术装饰主义风格,用浅褐色的泰山面砖覆面。“山”字形的造型内敛、稳重,成为外滩30年代一个体面的“屏风”。1951年5月1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改名为“上海大厦”,现为挂牌五星级涉外饭店。</p> <p> 浦江饭店原名礼查饭店,始建于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当时上海开埠只有三年时间。英国商人阿斯脱豪夫·礼查在英租界与上海县城之间、今金陵东路外滩附近,兴建了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旅馆,名为礼查饭店。这是上海最早的一所西商饭店。1856年,苏州河上外白渡桥的前身“韦尔斯桥”建成,1857年,礼查看好此处的发展前景,将礼查饭店从原址迁移到这里。1907年(清 · 光绪三十三年),礼查饭店扩建为具有新古典主义维多利亚巴洛克式建筑,它是当时上海乃至中国及远东最豪华的饭店之一。2018年12月22日,中国第一家国家级证券博物馆——中国证券博物馆在浦江饭店揭牌成立。</p> <p>徒步外滩源</p> <p> 划船俱乐部位于南苏州路76号,于1860年(咸丰十年)建立,是在沪英侨的体育组织,主要成员为英国侨民。划船比赛最初在黄浦江浦东一边举行,每年春、秋各赛一次;1873年(同治十二年)秋赛起,移至苏州河中进行。1903年英商玛礼逊洋行设计建造划船俱乐部建筑和室内游泳馆,1905年落成。该建筑风格折中,顶部为英国维多利亚风格,局部略带巴洛克装饰。</p> <p> 新天安堂,又名联合礼拜堂,位于南苏州路107号,1886建成。设计者英国建筑师道达尔,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礼拜堂总体平面呈双十字结构,中间有高达33米的钟塔,曾是苏州河南岸的制高点。呈现出带有乡村风格的哥特复兴式教堂的形象。</p> <p> 原教会公寓位于南苏州79号,1899年建成,属新巴洛克风格,入口山花和窗套装饰,使建筑立面既活泼又不失庄重。</p> <p> 原英国领事馆(现外滩源壹号)位于中山东一路33号1号楼,是外滩第一界面现存最早的建筑。英国领事馆主楼始建于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现存完好的是1872年(同治十一年)重建后的建筑,立面呈英国文艺复兴风格,屋前是一个典型的英式花园;屋顶是西式的四坡顶,但就地取材铺设着中式小青瓦。所以,这幢建筑在材料、工艺上有着显著特点,并且它还是在中国最早使用水泥的一个实例,因此在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p> <p> 外滩位于上海市中心区的黄浦江畔,它是上海的风景线,是到上海观光的游客必到之地。外滩又名中山东一路,全长约1.5公里。东临黄浦江,西面为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 外滩,她是上海的象征,也是历史的见证。!</p><p> 自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上海被辟为商埠后,就成为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外国的银行、商行、总会云集于此。联合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众多经典交汇成一道上海乃至世界独特的风景。</p><p> </p> <p> “缪老师的照片让人感觉在风云际会下聆听万国建筑群背后的历史”。这句话既是肖波老师对缪老师摄影艺术的高度评价,也是对这次活动的经典概括。</p> <p> 东方汇理银行大楼(现为中国光大银行上海分行)位于外滩29号,1914年落成,是外滩万国建筑群中唯一一幢由法国人出资建造的大楼,大楼总高21.6米,典型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采用了艾奥尼柱式,雕刻精美,入口门廊具有巴洛克风格。</p> <p> 怡和洋行大楼竣工于1922年11月,外观为仿英国复古主义派建筑风格,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平面呈凹字形,西面凹进,朝东立面呈三段样式。一、二层为一段,门和长窗为罗马拱券形,大块拉毛花岗石作外墙贴面,平整石块铺砌大门台阶,门的两侧装有一对壁灯。三至五层为第二段,有4根巨大的科林斯立柱作为装饰和支撑,立柱间为阳台和石栏杆。五层以上为第三段,层顶有较宽檐口,顶部为大平台,平台前有栏杆,中间是石屏,紧贴石屏建有一座圆顶,圆顶中心插有旗杆。</p> <p> 坐落在上海外滩23号的中国银行大楼是中国银行乃至近代中国金融业最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外滩第一座糅合了明显的中国风格的大厦,它为外滩的天际线增加了中国式的蓝色琉璃瓦屋顶,还为外滩带来了中国建筑上的寿字纹,那是中国式的装饰。外滩天际线的最后一笔,是中西合璧的句号,纪念着中国人的梦想。</p><p> 这幢大楼在建造时还遭遇了曲折:大楼原设计方案为34层,意在超过南侧的沙逊大厦,成为外滩最高的中国建筑。但此设计方案(因沙逊作梗)受到租界工部局的多次阻挠,被迫修改方案降低高度,改为地面建筑为15层。大楼建成后,高度尽管比沙逊大厦低了0.3米,由于覆有琉璃瓦的四方攒尖式顶部显得大方大气,两座大楼难分仲伯,成为南京东路外滩最瞩目的建筑。</p> <p> 和平饭店是上海市地标性建筑,位于上海黄浦区南京东路20号,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第一幢现代派建筑,拥有最具特色的九国式特色套房及众多别具特色的餐厅、宴会厅、多功能厅、酒吧、屋顶观光花园等。</p><p> 和平饭店是中国首家世界著名饭店。上海南京东路口的两幢大楼都称为和平饭店。和平饭店北楼建于1929年,原名华懋饭店,属芝加哥学派哥特式建筑,楼高77米,共十二层。饭店位于上海的南京东路和外滩的交叉口。1929年,犹太商人Victor Sassoon构思并创建了名为“华懋饭店(CathayHotel)”的酒店,这就是后来的和平饭店。</p> <p> 外滩18号位于外滩南京路口,这栋大楼原来的名字叫麦加利银行大楼,创建于1853年。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观呈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外墙为三段式立面,底层以齐整的花岗石作贴面,中央是雕花大铁门。中段2-4层立面处理较简单,中间用2根巨大的爱奥尼克立柱作支撑和装饰。5层以上形成第三段,其中部每扇窗前都用2根小石柱作装饰,与下面的2根大柱形成呼应。屋顶上设有平台。</p> <p> 外滩17号建于1921年,由德和洋行设计。现为友邦公司上海分公司所在地。大楼总高10层,三段式立面。底层立面用拉毛花岗石作贴面,正大门两侧各有一扇落地的罗马拱券长窗;中部立面3至7层,建筑外观采用近现代派简洁明快的设计手法,但饰以古典柱式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浮雕,使单调的平面增加了一丝活泼;上段立面,两侧为券式窗洞,中间树以双柱,形成内阳台。这是近现代主义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建筑。</p> <p> 外滩16号台湾银行大楼(现为招商银行), 建于1924年。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一幢带有日本近代西洋式建筑,同时还吸取了各国建筑之长,东立面四根欧洲古典主义式的柱子,使其兼具欧洲古典建筑风格。整幢大楼呈下大上小形,有一种稳重感。</p> <p> 外滩中山东一路15号华俄道胜银行大楼(现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建于1902年,是一座具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建筑,还是上海最早按西方古典主义章法运用柱式的实例。正立面装点着三种古典柱式——方形爱奥尼克壁柱,半圆形爱奥尼克柱和塔司干双门柱,庄严而典雅。</p> <p> 海关大楼位于中山东一路13号,此建筑先后建过三次,分别为三种不同的建筑形式。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1927年12月9日落成的,由汇丰银行的威尔逊设计。大楼分东、西两部分,东部面对黄浦江,高11层,主体建筑为8层,上面有3层高的四面钟楼;西部直达四川中路,高5层,钢框架结构,底层外墙用花岗石宽缝砌就,其他各层用金山石贴面。大门的设计为古希腊神庙形式,4根经典的希腊多立克柱支撑起庞大的建筑,柱子上端为方形,雕刻花纹,给人以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与雍容典雅的汇丰银行大楼齐肩并列,相得益彰,被称为汇丰银行的“姐妹楼”。上海海关大楼最著名的是它高耸的钟楼和大钟。</p> <p>圆柱要三个小朋友才能合抱。</p> <p> 上海汇丰银行大楼指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于1923年至1955年在中国上海的分行大楼,位于上海外滩12号,又名市府大楼,今天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总部驻地。1921年5月5日大楼开工,1923年6月23日建成,被认为是中国近代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的最高杰作。大楼的设计者是著名的英资建筑设计机构公和洋行。新古典主义建筑大都摈弃雕塑装饰的华丽,崇尚用简约的手法体现尊贵的建筑气质,力求以建筑的比例和线条来诠释建筑型体的特质。新大楼建筑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横向五段划分,中部为二至四层的仿古罗马科林斯式双柱,竖向划分亦按古罗马柱式比例,中部高出二层,冠以钢结构穹顶。大楼外立面的处理严格遵循新古典主义原则,外滩立面的重心是六根圆柱柱廊,宽11英尺,高20英尺的三个拱门为MAIN ENTRANCE,拱门中央顶部的锁石分别为三个头像,台阶两旁分别铸有青铜狮,一作仰天怒吼状,另一则冷静蹲卧。据传这对造型生动的铜狮出自英格兰名家之手,现收藏于上海历史博物馆。</p> <p> 这里是行走活动的终点,周老师给参加活动的小朋友和幸运听众分发由他亲笔签名的明信片。</p> <p> 这次行走活动让小朋友们激动不已,感慨万分,不少小朋友留下感言:</p><p>西延安中学 吴乐艺:</p><p> 这次行走中,重温了历史,通过周老师的介绍,了解了红色基因背后的故事,让“遗迹”传情,让建筑发声,回眸历史,再续民族之魂。在这条行走的“课堂”中,民族的灵魂、城市的精神幕幕再现。漫步滨江岸线,看到的是风格迥异、异国色彩的历史建筑一字排开,其中包括海关大楼、和平饭店南楼北楼、原汇丰银行大楼、中国银行等各种不同风格的历史建筑,联合哥特式尖顶、巴洛克式廊柱、古希腊式穹窿尽收眼底。建筑的背后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公益活动。</p> <p>华师大四附中七(2)班 周天浩:</p><p> 通过此次“红色四史”行走,我们透过建筑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活动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人民英雄纪念塔下的下沉式广场,在周老师的细致讲解下,我们一起回顾从鸦片战争、五四运动、解放战争的抗争历史。花岗岩镌刻的壁画象征着革命先烈们永垂不朽的英雄精神,令人心生敬意。</p> <p>华师大四附中七(5)班方子健:</p><p> 从今天开始,上海外滩在我眼中是“活”的了,不仅仅是中外建筑博览会,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一部延绵流动的历史。讲历史,我们义愤填膺。曾几何时,我们脚下的土地国人不得入内,外白渡桥国人不能跨过,连建筑物的高度我们都不能自主决定。讲开放,我们兴奋不已。上海改革开放三十年,从“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东方明珠开始,浦江对岸的陆家嘴新时代建筑博览群前所未有,上海代表了中国的新高度。讲建筑,我们收获颇多。周教授对外滩历史文化建筑的基础结构、设计理念、建筑风格、门廊柱子做了重点讲解,从“罗马”讲到“哥特”,从国内到国外,旁征博引,细致入微。讲人文,我们听的津津有味。行进中,周教授讲到的与建筑背后的历史名人有近百位,从小刀会起义讲到解放军睡马路,从解放后首任市长陈毅讲到到访外滩的多位外国元首,从鲁迅对外滩的影响讲到卓别林留影处,从贝聿铭家族与外滩的关系讲到林巧稚接生万人,饶有兴趣,娓娓动听。</p> <p>华师大四附中七(1)班 韦宇昂:</p><p> “行走城市,阅读建筑”。跟着周老师走外滩、读万国建筑群,感触颇深。外滩的建筑反映着中国近代屈辱史,它们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百年前的中国并不强大,落后就要挨打。走在它们旁边,不仅因为建筑的雄伟典雅而更加热爱上海,还明白了少年的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更加强大作贡献!</p> <p>汇师小学四(4)班陈韵绮:</p><p> 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出发一路行走,一路浏览风格各异、刚健雄浑的外滩万国建筑群,聆听着周老师讲述建筑群的“前世今生”,让我深深感受到这些建筑群就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书写着上海历史的沧桑变化。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阅读建筑,牢记历史,让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上海。</p> <p>汇师小学四(4)班 胡欣然:</p><p> 通过这次行走,我觉得上海外滩已经是我的一个老朋友了!听着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在以前是黄埔公园。由外国人主宰着。公园内,中国人和狗都不得进入,这是多么羞辱啊!直到上海解放后,我们才立起了自己的雕像,夺回了属于自己的领地。我还知道了纪念塔的来历、了解了创造纪念塔的设计师在造塔的时候付出了多少的心血,有多么不容易。还参观了用花岗岩雕刻的壁画,壁画上雕刻出了最真实的历史。虽然从壁画的头走到尾,只有短短120米,但是我却觉得这里面包含了一个个鲜活的、永垂不朽的故事!让我们永记历史,将来报效祖国!</p> <p>汇师小学四(4)班 詹琅庭:</p><p> 去过外滩很多次,但又好像一次也没去过,直到今天,在周培元教授的带领下,我们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外滩,听见外滩的建筑史,欣赏了外滩建筑的五光十色,感受到了百年外滩的国际性文化性,体会到历史的沧桑和厚重,经过今天的行走,我对外滩有了全新的认识,萌发出对建筑史和建筑学的热情和兴趣,外滩,是浓缩的历史,外滩是活着的历史,外滩,也提醒我们,我们是即将创造历史的接班人,唯有在学习中认识自己,才能在未来为祖国焕发自己的光彩!</p> <p>汇师小学四(4)班 殷岳:</p><p> 这次“行走外滩,四史教育”的活动从上海人民纪念塔开始,沿着黄浦江岸漫步向前,听着周培元导师的讲解,看着历史悠久的外滩建筑群,我感受到了外滩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就连一根柱子都分好几种风格;我还感受到了新中国发展壮大的不易,我们曾饱受外国人的歧视,中国人在愤怒中发奋图强,终于有了改革开放后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次行走,让我了解了更多关于上海的知识,我觉得,还有很多有趣的上海历史知识等着我去学习。</p> <p>世界外国语七(2)班 谭惠予:</p><p> 有时外出会匆匆路过外滩,也听人说过外滩有很多近现代著名建筑,号称万国建筑博览群,但未真正了解过这些建筑背后的历史、人物故事。今天,跟随周培元老师行走外滩,既近距离感受了外滩的雄伟建筑群,又了解了建筑背后或有趣或感人或引人深思的历史。</p><p> 百年前的中国并不强大,是革命先烈们的努力抗争,才有了中国现在的蓬勃发展与强大。上海,作为港口城市,在抗日战争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的外滩,不仅是拥有众多风格不一、中西结合的建筑群,也是一个金融中心。我们,应该做到铭记历史,更要广泛吸纳世界各地的先进文化知识,才能不负历史,让中国更为强大。</p> <p>闸实龙盛校三年级 张晴禹:</p><p> 今天,我参加了一个“行走外难”人文之旅的活动,活动是由上海广播《直通990》举办的。此活动十分有意义,我在活动中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p><p> 上午九点半,我们在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集合,开启了一天的旅程。首先,周培元老师带我们进入了纪念塔的内部参观。走下斜坡,我们就看到了清楚的壁画,这些壁画是由花岗岩一点一点雕刻出来的,画上刻着革命战争时的图片。经过周老师的讲解,我仿佛亲眼看到革命战士们的爱国壮举。走出纪念塔,我们来到了半鸟酒店。周老师简单地讲解了一番后,我们到达了中国银行。银行门口有两个狮子(貔貅),一个张着嘴,一个闭着嘴,老师说建狮子时,建筑师想着有进有出,所以做成了张着嘴和闭着嘴。接着,我们去了和平饭店,周老师介绍了一下我们继续往前走了。我们到了今天的终点站——浦发银行,银行门口也有一个狮子,不过老师告诉我们“这个狮子是一个复制品,正品在人民广场历史博物馆,一进门就可以看到。”本来我们可以进去参观的,但今天是周六,银行不开放,好可惜啊!</p><p> 一天的的旅程结束了,让我明白了建筑不单单是房屋,里面蕴藏着许多的历史和文化,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p> <p>凝神关注</p> <p>互动交流</p> <p>周老师与缪老师合影</p> <p>周老师神态各异的表情包</p> <p>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长知识,走路长见识。读书,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看清世界的路。在此,我愿与大家共勉。</p> <p> 经历了百年沧桑的外滩,东西方文化在这里和谐交融,美美与共。如今正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迎接八方来客。</p> <p> 本美篇部分照片来自缪之江、 忻剑秋等老师,恕不一一注明,在此一并鸣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