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母亲

小满

<p>今年是母亲91岁的高寿!6月25日我们在她身边的子女为她庆生,同时也代表四室同堂的老少为她祈福,愿她颐养天年、万寿无疆!</p> <p>在温暖的世界里,母亲是一部书,是一部我们家的权威著作,自打我们生命之起,这部书字里行间就源源不断地涌淌着浓浓的爱和忘我的奉献。我们的成长连带着她的心血,我们的悲欢牵动着她的心灵,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母亲的目光都会穿越时空让你倍感温暖……春夏秋冬、日月轮回,我们衷心希望这部家书接续爱的篇章,让母亲的温暖贯穿始终。</p> <p>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p><p>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p><p>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p><p>这是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诗中唱出了天下母亲对子女的一往情深,由诗想到我们的童年,母亲每每到过年时为了我们能穿上新衣服,忙完一天家务,在夜深人静的灯下细心地裁剪、缝纫、浆洗……天渐渐亮了,她收起针线,一件件新衣摆放整齐;而她没有,没有给自己一针一线,却密密缝上了对子女无言的爱和希望。</p><p>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很穷困,物质匮乏,母亲就精打细算把少有的细粮做成面片每人一碗,而自己碗里却永远是清汤寡水。也许你不会知道,她平生最爱吃最享受的是盛满的一碗汤面呀!</p><p>我们兄弟姐妹五人,大部分都参加了上山下乡运动和参军,每个人离开家的时候她都会夜不成眠,挂念将去远方的儿女。在她倚门而望的世界里,儿女们什么时候能平安回家,欢聚一堂是她最大的心愿。</p> <p>母亲又如一棵大树,风雨中不弯,骄阳下遮荫,冬雪里挺直。不论是在晋绥炮火下的担架旁,还是在枪林弹雨的鸭绿江畔;不论是在文革颠倒黑白的恐怖下,还是在两次父亲病危起死回生的救治中,她都坚韧顽强、不肯低头,实实在在是我们家的主心骨和守护神!</p><p>“文化大革命”对我们来说是个场灾难,母亲蒙冤受到迫害:记得那个时候,北风寒冷,飞雪肆虐,母亲穿着单薄的衣服被迫去扫大街,挨批斗,大字报贴到了家门口,雪球砸向她砸向家,我们成了“黑五类”。黑夜漫漫,滴水成冰,父亲每天晚上都不敢睡,生怕母亲出现意外。我们在外面受到欺负回家不敢说,眼泪只能咽到肚子里。</p><p>父亲一生中得过两次大病,是母亲在这关键时刻撑起了这个家!第一次父亲得的是胆道蛔虫病,那时候我们都小,母亲既要伺候父亲又要照顾我们,医院离家又远,晚上要乘公交车回家,一天回来的时候,差一点被车撞倒。母亲前半生坎坎坷坷,为了这个家她倾尽全力,没有半点怨言。</p> <p>文革中后期知青返城,走后门、拉关系等不正之风粉墨登场,有权势的官宦子弟纷纷捷足先登顺利找到工作,而我们靠边站的边缘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人肆意妄为。母亲这时心急如焚,赌不过这口气,拉上幼小的弟弟去找父亲的老战友,路上的颠簸、求人的难堪、忍饥挨饿的场景,母亲都默默地忍受了,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给孩子找一条出路!虽然这条路最终没有实现,但我们五个人在人生的关键节点上都是母亲倾力帮助和点头认可。</p> <p> 母亲是一秉蜡烛</p><p> 照亮了别人燃烧自己</p><p> 母亲是匍匐前行的阶梯,</p><p> 忍辱负重,百折不挠</p><p> 母亲又是令人尊敬的孺子牛</p><p> 吃得是草挤出的是血</p><p><br></p><p>“门前老树发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一声爸妈/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p><p>这首歌曲的名字叫“时间都去哪了”,我想做过父母的人都会身临其境的。是啊,时光恍然间在我们身边走过了五、六十年,我们现在都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子女,我们爱他们就如同父母爱我们一样。</p><p>时间都去哪了,还没感受就老了……在如梭的岁月中让我们再好好陪着母亲一起在夕阳中踱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