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深处的记忆 <p><b> 作者:军测女兵-何秀文</b></p><p><br></p> 序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军报:丈量世界屋脊的人们】</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头版头条刊载军报记者的报道</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文章的字里行间记载着六七十年代,“军事测绘”这支特种部队不畏艰险、忘我奉献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祖国的万里山河注入了军测战士们的忠诚、热血和生命。</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不少战友负伤致残,还有一些战友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永远长眠在高原上……我深深地怀念他们!</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p> 第二集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照片】生死与共的战斗集体</b></p><p> 参加“消灭西藏无图空白区”外业任务的第一年,我有幸分配到三中队二组,这是个让我终生难忘的战斗集体。</p><p><b> 【组长】</b>温记福;【<b>副组长】</b>汤国良;【<b>男兵】</b>杨如刚、秦从友、多布杰(藏族);【<b>女兵】</b>曹敏、苗波云、郑爱玲、何秀文;【<b>另配属】</b>2名当地的藏族翻译。</p><p> 我们是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战友,更像是一个和谐温暖大家庭中亲如手足的姐妹兄弟!</p><p><b> 在这里,要特别感谢与我们小组随行的大队司令部参谋房树伟,他用当时先进的、最时髦的“海鸥牌”黑白照相机,记录下了我们在测区生活工作中的许多难忘瞬间。 </b></p><p><b></b></p><p><br></p> 1、测区生活片段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照片【测区小组的露天会场】</b></p><p> 刚进测区工作时,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我们这些新兵来讲还是个空白,组长和有经验的战友老大哥们,手把手耐心地教我们学习野外地形测量知识。</p><p> 例如,怎样通过航空摄影像片的重叠部分建立“立体像对”;如何判读识别航片上的地形地貌;怎样进行地理地物的勘察调绘;又如何精准地进行控制测量和计算……</p><p> 有了这种传帮带,我们新兵的业务技能很快便能够实际参与野外测绘作业了。</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照片【外业三中队二组4名女将】</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b>我们二组有4名女兵,在测区开展工作中,一般是男女兵搭配再加上当地的翻译,分两拨儿轮流出测,这样既可以相互照顾,还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p><p> 我记得基本上是头天出测的同志第二天就在驻地留守,既要把头天出测完成的控制点观测数据和实地调绘资料整理出来,还得背着麻袋外出捡拾干的野牦牛粪作燃料烧饭。</p><p> 虽然忙碌劳累,但都知道外出执行任务的战友们会更辛苦,而且还会随时面临生命危险的考验。</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照片【找几块石头搭成灶,用吹火</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筒烧牛粪做饭。因高原缺氧,水</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都烧不开。蒸饭必须用高压锅,</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否则就得吃夹生饭。饮用水需用</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胶皮水袋到附近的河里去背水】 </b> </p><p> 由于高原外业测区大都处在人迹罕至甚至是无人地带,因此部队出发前都要准备充足的给养分发给各个小组。</p><p> 从内地带来的食材除了主食大米白面外,基本都是些易携带、易贮存诸如各种肉罐头、压缩饼干、腊肉、香肠、板鸭、干菜之类的东西,虽然享受的是高原病员灶餐标,但也架不住天天吃啊!加之高原反应、工作繁重,战友们都吃得大倒胃口没有食欲。</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照片【小组测区驻地的露天厨房】</b></p><p> 有一次我跟随出测,带了好多没发起来的干菜馅包子和已吃腻的腊肠,又硬又凉,难以下咽。居然在外爬山走路跑了一整天,我楞没吃一口东西,咋带出去又咋带回来了。</p><p> 在测区,要是赶上队部领导巡视的吉普车经过小组驻地,顺便再给我们带来点儿拉萨八一农场大棚里种植的、少得可怜的什么小白菜啊……那真是稀罕物儿啦!如果此时又收到了北京寄来的家信,那简直如同过年,真要高兴好多天呢!</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照片【小组测区地处大山深处】</b></p><p> 在古荣乡测区驻地时,一次我和几个战友留守,在完成了测绘资料整理工作之后,我们赶紧外出到附近捡拾牦牛粪。</p><p> 当来到一处山洼时,突然不远处传来几声清脆悦耳的鸣叫声在山谷里回荡,一个男兵高喊“嘿!野山鸡...”我循着手指的方向望去,还是只雄性的野山鸡,“哎呀!简直太漂亮啦。”野山鸡拖着长长的尾巴,刚刚落在半坡的一棵树杈上,当惊恐地发现我们正在小心翼翼地向它靠近时,立刻抖动伸展着五彩斑斓的翅膀腾空而起……这一瞬间真是把我们给美晕了!小时候在电影、画报上都没见识过这么美丽的“大鸟”!</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照片【采拔野韭菜,犒劳战友们】</b></p><p> 而更大的惊喜,还是我们这次意外发现了一小片稀稀拉拉的像韭菜、又像草的东西,听一旁的藏族翻译说“这是野韭菜,很难见的,可以吃。”一听这话,我们简直如获珍宝,立马蹲下采拔。</p><p> 那天晚上,我们等待出测的战友们凯旋归来,共同享用了一顿久违的薄皮大馅儿饺子,是用新鲜的野韭菜包的,虽然作料不全,手艺也难以启齿,但跟明太祖朱元璋皇帝喝上“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感觉是一样儿一样儿的……香!</p><p> 时隔半个世纪,至今提起还口留余香、难以忘怀。</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照片【小组战友席地而坐学毛选】</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b>平日里,小组全体人员总要在辛苦忙碌之余例行开个班务会。晚上,战友们围在地上的大通铺盘腿而坐,大家认真地总结交流,坦诚地交心和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之后还经常搞点自娱自乐的小节目放松一下。</p><p> 这时,我们女兵中的苗波云最活跃,她的嗓音高亢洪亮,记得有一次演唱革命样板戏《沙家浜》,饰演郭建光和沙奶奶两个人物都由她一个人包了,只见她在狭窄的地铺上来回走动,投入地转换着两个角色的革命形象……掌声、赞叹声和欢笑声充满了小屋。</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照片【在小组测区难忘的日子里】</b></p><p> 当测区的夜幕降临,疲惫不堪的战友们在帐篷里的地铺上渐渐进入梦乡,而我却总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就着微弱的烛光,钻在被窝里悄悄翻看我从北京入伍时一直随身携带的影集,然后再入睡,渴望着在梦里就会见到我想念的爸爸妈妈。</p><p> 因70年代初西藏仍有叛匪活动,加之深山荒野中也会有野兽出没,所以不管工作多累,小组的8名战士每人每天都必须荷枪实弹地轮流站一个小时夜岗。</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照片【高原夜空中的漫天星斗】</b></p><p> 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是离天最近的地方,夜晚漫天的星星明亮而清晰,好似伸手就可摘到。</p><p> 每当酣睡中被叫醒站岗时,我就怀抱着冲锋枪坐在帐篷外的石头上,望着缀在天上像勺子形状的北斗七星和密密麻麻数不清的星海,来疏缓恐惧和困乏;时而我又会远眺星空下黑压压的大山,像个孩子一样傻傻地想“这好多好多大山的那边,一定就是我的家……”</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照片【兄弟部队在可可西里勘察】</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b>测区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紧张的生活节奏,已使我们这些曾经酷爱梳妆打扮、臭讲究的女娃子改变了许多,此时再有:这边战友正在洗脚,那边做饭的战友大声催促着“快点儿洗啊,这边儿等着用盆儿和面呢!”这样的囧事发生,我们也早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照片【迎着清晨的朝阳准备出测】</b></p><p> 在高原的生活工作中,几个月洗不上一个澡是常事,我们女兵更是为此挠头犯难,只要一有机会见到首长,总会涨红着脸、铆足了勇气提出“最好能有个地方让我们洗洗澡!”的请求。</p><p> 一到这个时候,李国土中队长就会操着浓重的、让我们连蒙带猜的江浙口音,借用当时热映的前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中瓦西里的台词,像长辈那样严厉而又慈爱地冲着我们大声说“小姐们……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p><p> 果然在当年秋天外业队收测时立马兑现了这个承诺,我们全体官兵集体杀到距拉萨几十公里外的羊八井地热温泉,畅快淋漓地泡了整整一天的温泉澡,顿时感觉像卸下了坠在身上的所有重负,走路都觉得轻飘飘的,那叫一个爽!</p><p><br></p> 2、测区工作片段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照片【小组搬迁中进行野外调绘】</b></p><p> 野外测绘工作中,每个小组是要经常迁移变换测区的。</p><p> 在一次搬迁任务中,我和几位战友担负着行进路线的沿途调绘工作。一清早,我们大家忙碌着打好各自的行李大包连同仪器装备、锅碗瓢勺和捆扎好的帐篷,全部由驻地附近预约好的民工和牦牛队驮运先行带路,我们跟随其后,边行进边调绘。这次搬迁的路程长且调绘工作量大,但天气出奇的晴朗,太阳光辐射特别强烈。</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照片【测绘战友爬冰卧雪攀高峰】</b></p><p> 途经很大的一片雪原冰川地带时,组长提醒大家须马上配戴雪镜!我不经意地打开随身装着航片资料夹的挎包寻找....没有!又把全身上下所有的衣袋翻了个遍……还是没有!再仔细想想……干啦,我把雪镜打在行李大包里让牦牛驮走了!</p><p> 我下意识地急忙抬头向前方寻去,这群牦牛可真有个先行带路的样儿,刚才还能望到离我们不远处黑压压的一片牦牛群缓缓地向山垭口方向移动,可这么会儿功夫就翻过垭口无影无踪了。唉……指望从行李大包里取到雪镜是没戏了。</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照片【航片中的雪山冰川地貌】</b></p><p> 组长边批评我没有做好准备工作,边又赶忙摘下自己的雪镜递给我,我当然不能接受!这里有“不太好意思”的成分;但更多的还是因为没有充分认识到此事后果的严重性,满不在乎地自认为这点儿小事用不着小题大做。</p><p> 组长只好无奈地冲我喊道“把你的头发往眼前拢一下”,我似乎明白了组长的意思,他是想用这招儿,尽量减轻太阳光在积雪上的强烈反光对我眼睛的刺激和伤害。</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照片【高原零散分布的藏家村落】</b></p><p> 接下来,我便开始继续工作,在完成任务上我是从来不含糊的。露岩地、灌木林、时令河、居民点、独立石……我认真地在航片上一丝不苟地标注着,晚上到达新的驻地之前我们胜利完成了任务,并入住在当地的藏家民居里。</p><p> 一整天的紧张奔波下来,自己还真没感觉到眼睛有什么不适,只是晚上开班务会时,看着飘忽不定的烛光,眼睛才有了点儿火辣辣的轻微感觉,我想可能是累了,也没太在意。</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照片【艰苦忙碌的野外途中小憩】</b></p><p> 第二天早上一睁眼,小屋里黑乎乎的,从紧闭的木板窗户缝里透进来一丝丝微弱的晨光。我穿好衣服走到窗前,当打开窗户光线射进来的一刹那,瞬间眼泪哗哗地淌满脸颊,眼珠子好似爆裂般的刺痛,根本无法睁开眼睛。没说的,我患上了“雪盲”症。</p><p> 就这样整整折磨教训了我一个多星期,视力才渐渐恢复,慢慢开始投入了工作。以往我们外出测绘,太阳再毒最不济也只是把我们的后脖梗子或脸上的突出部位(鼻梁、脸蛋儿、脑门儿等)晒秃噜皮,可那不影响工作啊!这次的“雪盲”症,让我真真儿地领教了高原上“太阳公公”的厉害。</p><p> 我意识到,要努力适应高原的工作环境,就要以科学的态度敬畏大自然,严格按照规定做好野外作业的安全防护,这是我们军测战士胜利完成任务的重要保证。</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照片【雄伟的念青唐古拉山脉】</b></p><p> 这个故事发生在念青唐古拉山脚下。巍峨耸立的念青唐古拉山主峰海拔7111米,翻过这座山的“那根拉”山口(海拔5100米),就到了当时还没有人烟的“纳木错”湖区,那里是71年我们二组的测区驻地。</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照片【我们测绘大队的汽车兵】</b></p><p> 那次进测区,就是上面照片中这位北京籍汽车兵邓文顺(昵称:邓大人),开着老式解放牌卡车,一清早就从拉萨出发,把我们小组全体官兵送到了念青唐古拉山脚下。</p><p> 按照组长指令,战友们七手八脚地卸下全部装备和给养,这时“邓大人”操着京腔说“对不住啊,我只能把大家伙儿送到这儿啦,下一步就辛苦你们了!”说罢冲着我们歉意地笑笑,便匆忙开车返回拉萨,去运送其他作业小组的战友们了。望着远去的卡车渐渐消失在扬起的烟尘里,那个心情、那种感觉……用现在的话儿说就是“羡慕嫉妒恨”那!</p><p> 之后,我们雇佣当地牧民的牦牛,驮着小组的全部家当,整理好行装,继续向着念青唐古拉山的“那根拉”山口、向着小组测区驻地“纳木错”进发。</p><p> 这“铁脚板”哪有汽车轮子带劲儿啊,我们溜溜儿走了快一整天,傍晚才到达目的地。</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照片【在高原工作过的北京战友】</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b>如今,北京战友聚会时,只要见到这位“邓大人”(照片右二),我都会不依不饶、矫情地跟他掰扯算帐“你可够狠的!当年就那么把我们扔在念青唐古拉山根儿底下,自个儿溜啦……真不够意思!”此时他总是挠挠头不好意思地笑笑。</p><p> 其实,我明明知道这是在冤枉他,如果当时汽车再往测区方向开,那绝对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已经没有路了”,只能靠我们的铁脚板了。</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照片【同年参军入伍-同学加战友】</b></p><p> 讲完汽车兵,就必须得说说跟随外业队出征(配属在三中队工作)的部队卫生员张志远,他是我中学同学、同年入伍的战友。</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照片【 拍摄于通往隆格尔公路边。</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张志远1974年6月跟随六组</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在测区的最后一个驻地工作】</b></p><p> 1971年是他第一次进藏,刚到达拉萨不久,就在部队驻地八一农场,亲历并果断地处置了一个意外事件。</p><p> 一天中午,突然,听到一声震耳的爆响,我们从当时正在站岗的女兵马兵的惊呼声中意识到:出大事儿了!战友们纷纷跑出来打探。眼前的一切把现场所有的人都吓呆了:汽车队的几个战士在修车时,突然轮胎的钢圈猛力崩出,把其中一位战友的半拉脸都掀开了,血肉模糊、惨不忍睹。</p><p> 这时担任卫生员的张志远从焦急万分却又束手无策的人群中勇敢地冲出来,把伤员抱在怀里迅速进行处置,并招呼尽快派车赶往西藏军区总医院。一路上,受伤脸部的鲜血不停地往外涌,药棉已全部浸透了,他就用棉被包裹着伤员,尽力堵住伤口以避免失血过多。由于救治及时,受伤的战友脱离了危险。</p><p> 事后,谈及此事时,他自己也后怕的不行,说自己从来没有遇到和处置过这么严重的伤情,完全没有经验,手都有点儿不听使唤啦。在现场我是卫生员,也只能豁出去了!</p><p> 这次的经历,让这个参军一年多、初出茅庐的小小卫生员,愣是从意外的惊吓中练就了果敢与坚强!</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照片【测绘兵驰骋在雪域高原上】</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照片【迎朝阳,骑马挎枪待出发】</b></p><p> 下面讲述一段至今让我毛骨悚然、记忆深刻的“惊险测控经历”。那是我奉命参与完成位于拉萨西郊哲蚌寺后山“根培乌孜山”的控制点观测任务。根培乌孜山海拔5400米,山上乱石遍布。</p><p> 清晨,温组长带着一名男兵、一名藏族翻译和我从拉萨驻地出发。先要经过一段令人生厌的蛇形慢坡路,走这种路是十分熬人的,既费时、费力,速度还快不起来,等到达山脚的哲蚌寺时已快下午1点钟了。</p><p><br></p><p> </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照片【根培乌孜山脚下的哲蚌寺】</b></p><p> 那个年代正值文革期间,哲蚌寺庙里空荡荡的没有人气儿。我们寻摸着找到了一位身着紫红色袈裟的老喇嘛,从藏族翻译口中得知他常年住在这里守庙。老人热情地把我们几个“金珠玛米”请进了靠近寺庙大门处的一间年久失修、昏暗狭小的藏式小屋,并捧上了热气腾腾的酥油茶。</p><p> 顶着烈日一路爬着慢坡走过来的我们,此时已是口干舌燥、两腿发软了,看着眼前这诱人、飘香的酥油茶早已垂涎欲滴、急不可耐了!这时藏族翻译连忙提醒说“慢点儿喝,再给加上一点点儿盐巴,酥油茶稍微咸点儿,爬山时会更有劲儿。”哇……还有这个窍门儿那,我又长了个见识!</p><p> 在之后的爬山中,这杯酥油茶太给力了,虽然高原缺氧导致气喘呼吸困难,但爬山时明显感觉腿脚有劲儿,还不出虚汗。</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照片【攀登制高点进行野外测控】</b></p><p> 战友们荷枪实弹,背着三脚架、经纬仪继续跟着组长艰难地往山上攀登,整整爬了8个小时,最后为了抢时间,可以说是连跑带颠儿地冲刺到山顶。此时已临近晚上9点钟,因为此地有着“太阳城”的盛誉,所以天还大亮着。为赶在太阳落山之前完成任务,大家不顾缺氧呼吸困难,以飞快的速度架好经纬仪开始工作,精准地报出“前方交会”“后方交会”等观测数值,用着特殊的斜体字工整而迅速地记簿……直到验证和确认观测数据无误后,我们才真正松了一口气,立即收拾好装备,趁着夕阳西下的余晖,我们一行人匆忙向山下赶去。</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照片【测绘兵们夜以继日的工作】</b></p><p> 天很快暗了下来,这时候月亮“婆婆”也不知躲哪儿去了,反正我记忆中的印象是到处黑漆麻黑的,连山间的羊肠小路都模糊不清了,只能凭着感觉深一脚浅一脚、踉踉跄跄地摸索前行。靠着身边战友们不停地发出鼓励、警示、提醒的声音,来感知各自的存在和判断相互间的距离。又不知走了多久,大家渐渐感觉山坡越来越陡,好似是个巨大的崖壁,上面尽是些带刺的低矮灌木,抓不是,不抓也不是,越走越艰难,已经没有路了……一种不祥的预感油然而生。</p><p> 摸索行进中,战友们之间能互相够得着的就拉一把,还得强忍着伸手薅拽灌木时的刺痛以保持身体平衡。此时已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试探着往山下滑行。</p><p> 突然不知是谁的脚底一滑,瞬间一块松动的大石头滚落而下,那石头轱辘时撞击崖壁后发出的空洞还带着回音的声响,顿时让有经验的组长警觉地判断出:这很可能是个很深的山涧,我们已误入歧途爬到了山崖绝壁上。他迅速叫停,并让大家脚底尽量踩实站稳或抓牢身边的灌丛。</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照片【我的身后就是根培乌孜山】</b></p><p> 战友们七嘴八舌地商量着各种摆脱险境的办法……山下对面就是我们小组驻地附近的“八一农场”,向远方望去,还能看见隐隐再现的微弱灯光。</p><p> 此时同行的男兵们都同意“鸣枪求救”,而且还要用我的冲锋枪(藏族翻译没有枪,组长和那位老兵挎的是手枪),理由是我身背的五六式冲锋枪响声大,山下容易听到。</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照片【出征前女兵宣誓严守军纪】</b></p><p> 这时我满脑子充斥着外业队出征前,首长在誓师大会上郑重强调“不能随便打枪”的规定,还说“只有遇到野兽、叛匪等危及生命的情况下方可用枪自卫,否则纪律处分....…”这几条军纪我早已背的滚瓜烂熟,其中没有提到“在悬崖绝壁上可以用枪啊!”</p><p> 我死死挎紧冲锋枪大声喊着:“这是违反纪律,是要挨处分的!”不管他们怎么劝说、讲道理,死活就是不让用我的枪。殊不知,我这一根筋儿的轴劲儿上来,八匹马都拉不动啊!</p><p> 几十年过去了,每当回忆起这事儿,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实在是幼稚傻得可笑。</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照片【兄弟中队的藏族战友出测】</b></p><p> 最后,大家拿我没办法,还是组长拔出了自己的手枪“砰!砰!砰!”朝天打了三枪。说也奇怪,这枪声刚落,我们立马惊呆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每个人都真真儿地看到:山下大约在我们驻地不远的地方,闪出一片星星点点、像手电筒一样的光点在慢慢移动,“不是在做梦吧!”</p><p> 我们都兴奋地叫起来:看啊……听到枪声啦!战友们来营救我们了!可过了几分钟后,这片亮点却慢慢散去,渐渐消失在漆黑的夜幕中。不甘心的我们仍在原地不时地向远处张望,期待着“奇迹”出现。</p><p> 又等待了一会儿,仍然寂静如初的四周已让男兵们耐不住性子了,互相讨要着香烟,点着后便使劲儿地吸着,以此来缓解各自焦躁不安的情绪,就好像把烟头嘬得最亮的那一刻,就能找到下山路一样……</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照片【笑傲风雪的军测战士们】</b></p><p> 最终组长跟大家商议决定:立即停止下山,原路返回向上爬。</p><p> 我们开始薅拽着能够触得着的灌木,双手被罐刺扎得生疼,谁也顾不上那么多了,呼哧带喘、互相托扶着艰难地向上攀爬...就这样走了很久、很久,也说不清是在什么时候,我们终于脱离险境,途归正道(其实真不能算是“道”,只是些不规则且布满了风化石的“羊肠小路”),我们继续向山下匆匆赶去。</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照片【根培乌孜山上陡峭的岩壁】</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b>到达山脚时已是第二天凌晨,战友们拖着疲惫的脚步,望着东方山顶露出的“鱼肚白”会心地笑了!待到天空放亮时,沿着我们大致的下山路线回望,大家不禁唏嘘不已,惊出一身冷汗,一块巨大的“花岗岩壁”刀削一般地挺立在半山腰,如果当时继续从绝壁上往下走,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p><p> 至于那发出求救信号的“三声枪响”后,山下远处出现一片移动光点的疑惑,经询问了解后我们才得知,那是“八一农场”当晚夜场电影散场后,拿着手电、马灯照明回家的人群,这时间和情景咋那么巧合,真是把心急如焚的我们给蒙到啦,空欢喜一场!</p><p> 此次测控工作我们足足在野外奔波了20多个小时,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胜利完成了任务。</p><p> 逃过生死一劫、没有一个人掉队的战友们,在欣慰、庆幸之余,更为我们这个生死相依、不畏艰险、勇敢顽强的战斗集体而自豪!</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照片【为捍卫祖国疆域默默奉献】</b></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照片【1971年10月,第二批进藏女</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兵奉命调回内业队工作,离别</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时在布达拉宫前合影留念】</b></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照片【与外业队的首长合影留念】</b></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照片【在航内作业办公室里工作】</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71年底,我们全体高原女兵调回航测内业队,陆续分配到不同的岗位工作。图为:用投影转绘仪将航测外业成果,按航片像对分带投影绘制出地形等高线及地物。</span></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照片【1978年军报刊载报道文章】</b></p><p> 回到内业队工作的第二年(1972年11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岗位上继续践行着一个革命军人的职责与担当。</p><p> 高原外业测绘工作中培养的吃苦耐劳、默默奉献、不向困难低头的品格和作风,在内业工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p><p>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说明</b>:上面图片中,军报刊印的文字均以1977年全国推行试用的《汉字简化方案》为依据来表示的,若干年后此方案废止,便又恢复了现在文字的使用)</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第二集 结束语</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b>在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极端恶劣的雪域高原上奋战的日日夜夜,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异常紧张而忙碌,每天都要面对艰难困苦的挑战;还时常面临着突发险情的生死考验……</p><p> 在这个丈量世界屋脊的英雄部队里摔打磨练、蜕变成长,我们没有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勇敢坚强地挺过来了!向英雄的测绘老前辈们那样,用青春和热血实践着我们的誓言,以实际行动谱写了高原测绘女兵在军测史上的新篇章。</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敬请欣赏下一篇</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第三集</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分别轶事】半个世纪的思念-团聚</b></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