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6月17日开始,为了保证教研活动持续开展,音乐组转为线上教研,并开展了设计教研美篇的活动。教研美篇区别于之前主题活动和小讲座系列,是更高水准的,展现教师教学智慧、经过思考的过程、具有教研价值的形式。在三次的教研活动中,音乐组的老师们积极响应,发挥各自优势,打破传统思路,内容多彩多样,促成专业成长。 学生作品总结类 <p>王晨老师《一年级学生音乐作品之反思》:</p><p><i style="font-size: 15px;"><u> 教师对学生作品的线上反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继续努力的方向,我对学生实施了三个阶段的评价方案:演唱—感受—创编。学生在初步学习歌曲后首先要求使用正确的演唱方式,再去培养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能力,最后进行创编,将音乐融于生活。从而更好的走进音乐,为以后的音乐学习铺路。</u></i></p> <p>方千云老师《一年级学生作品(音乐律动)之反思》:</p><p> <i style="font-size: 15px;"><u>一年级学生对音乐律动课程具有强烈的热情,有单独的表演也有集体的合作,在基本形态中能够体现出“眼随手动”基本体态。从对学生交流中,还是要注意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讲解,同时对待他们的作品也要多鼓励,提高积极性。</u></i></p> <p>陆思羽老师《四年级学生作品之反思》:</p><p> <i style="font-size: 15px;"><u>在前一阶段收到大量学生展示作品视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非常高,但是在音乐的角度又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让学生既有兴趣继续参加音乐活动又能获得音乐知识?这在评价学生作品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u></i></p> 教学方法与手段类 <p>方千云老师《造型游戏:动与静》:</p><p><i style="font-size: 15px;"><u> 通过经典绘本《驴小弟变石头》引入,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石头”这个形象,帮助学生认识舞蹈中的造型,用游戏来帮助学生加深身体的动、静两种状态。</u></i></p> <p>方千云老师《游戏在一年级舞蹈教学中的应用》:</p><p> <i> </i><i style="font-size: 15px;"><u> 将一年级舞蹈课中使用的身体游戏做了一个归纳和梳理,将游戏划分为三个类型,分别是”课堂行为规范类游戏“、”热身游戏“、“舞蹈知识相关的小游戏”,并且各自做出举例说明。</u></i></p> <p>杨洋老师《春天举行音乐会》的教材分析:</p><p><i style="font-size: 15px;"><u> 教材分析与处理是教师备课中的重要工作,我以《春天举行音乐会》为例,详细的介绍了在音乐学科备课中,通过收集资料、熟悉乐曲、整合基本要素、挖掘文学性和艺术性的几个步骤,把握教材,分析乐曲,以及在熟悉教材的过程中对与备课的重要意义。</u></i></p> 民族风情类 <p>王晨老师《天山之春》:</p><p><i style="font-size: 15px;"><u> 琵琶曲《天山之春》新疆维吾尔族音乐。初步聆听后对主奏乐器琵琶进行简介。再次聆听,乐曲分为两个部分,描绘了春到天山时一派明媚喜人的秀丽风光及维吾尔族人民在天山脚下敲起手鼓、载歌载舞的欢乐热闹场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深度学习、分析乐曲,也了解琵琶演奏技法和维吾尔族音乐的特点。最后拓展学习少数民族乐器,并升华引导热爱民族乐器。</u></i></p> <p>陈宪老师《新疆好》:</p><p> <i style="font-size: 15px;"><u>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新疆风格、根据维吾尔族民歌改编而成的歌曲,作品以富有维吾尔族民歌音调特色的七声音阶及舞蹈性节奏编写而成,通过边歌边舞的形式,歌颂和抒发了新疆各族勤劳的人民热爱、赞美家乡的真挚情感。</u></i></p><p><br></p> <p>陈宪老师《苗岭连北京》:</p><p><i style="font-size: 15px;"><u> 在聆听欣赏中,以回顾对比的学习方法了解不同的民族民间歌曲,通过对歌唱形式、音乐要素的听辨理解感受音乐,通过对歌词的学唱、欣赏歌唱家的表演视频让学生们更深入的了解我国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u></i></p> 童歌童趣类 <p>王晨老师《火车开啦》:</p><p><i style="font-size: 15px;"><u> 通过节奏三声部游戏,吸引学生兴趣,模仿火车的声音,学会稳定速度与节拍。培养学生对ta a、ta、titi三种音符时值的感受认识,在音乐活动中加以运用,引导学生体会声音的强弱。最后加入三声部火车的声音并用欢快活泼的情绪、轻巧的声音,清晰准确地演唱歌曲《火车开啦》。</u></i></p> <p>杨洋老师《螃蟹歌》:</p><p><i style="font-size: 15px;"><u> 在教师备课时经常会因为“没灵感”备课困难,也时常会因为对某一课太有想法抓不住重难点。教师以《螃蟹歌》为例,设定中“333”的格式进行备课,通过节奏读词、演唱乐谱完成歌曲的学唱,又把握了四川方言的特点,改变了歌词的读音,让整个乐曲更加有趣且生动。</u></i></p> 经典作品类 <p>陆思羽老师《红旗颂》:</p><p><i style="font-size: 15px;"><u> 整节课通过分段欣赏,并结合相关学科知识,以提问、讨论等形式感受乐曲所表达的音乐意境,在对作品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又以创作、表演等形式来演译该音乐作品,更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帮助指导,这也就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u></i></p> <p>陆思羽老师《西风的话》:</p><p><i style="font-size: 15px;"><u> 这节课歌词看似简单,犹如儿歌,其实意境深远。歌词的主题是成长和成熟。西风即秋风,拟人化的秋风看到了儿童的成长,于是想到自然界植物的成熟(荷花变莲蓬)。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但春天那繁花似锦的景色,却是再也见不到了。这就好比人从儿童长成大人,就失去了孩姝时代的天真烂漫。但是没有关系,因为在失去了天真烂漫的同时,人却得到了成熟,而成熟也未尝不是一种美好的境界。</u></i></p> 乐器与常识类 <p>陈宪老师《鸭子拌嘴》:</p><p><i style="font-size: 15px;"><u> 在民间打击乐器的渲染下极富画面感,边聆听音乐、边观看图画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联想,听辨不同的打击乐器所代表的各个场景,感受民族打击乐器的丰富表现力,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性的运用打击乐器表现乐曲中的音乐形象。</u></i></p> <p>杨洋老师《<空山鸟语>与<百鸟朝凤>作品对比分析》:</p><p><i style="font-size: 15px;"><u> 出自同一单元的《空山鸟语》和《百鸟朝凤》两首作品,通过模仿鸟叫,展示了民族乐器丰富的表现力。本堂课利用思维导图,更加直观地对两首作品的创作方式、主奏乐器、乐曲风格等进行了对比,并分享了在如何将资料进行有效地信息提取,更好地把握教材。</u></i></p> 教师成长 <p> 在教研过程中,也是老师们相互促进成长的阶段,从想法的产生、美篇的制作、线上的说课、课后的反思,有很多的收获与感悟。</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陈宪老师</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方千云老师</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陆思羽老师</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王晨老师</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杨洋老师</i></h5> <p> 这学期已经接近尾声,线上教研活动也将告一段落,教研美篇不拘泥于形式与内容,却更加深入的让老师们思考教学,探讨了学科知识。这学期在所有老师的心中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学期,老师们最喜欢的课堂是有学生的课堂,愿重回讲台时,对面依旧是少年。</p> 撰稿:杨洋<div>策划与审核:音乐组</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