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家教课堂(第21期):如何规避家庭教育中的“忌语”风险?

全域德育

<p>编者按:高考成绩已经放榜,中考成绩即将揭晓,部分复学孩子面临居家学习状况检测……当有人欢喜的时候,也有一些家庭开始产生焦虑。而层层情绪与希望逐渐传压到孩子身上,极有可能出现一些令人担心的对话甚至对抗的亲子状况。鉴于此,栏目组专门收集整理了家庭关系中的“忌语”,围绕“好好说话”主题,为家长们支招,希望能让家庭教育变得更有价值和更加和谐!</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点击播放键即可观看视频</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主讲者:武汉市江夏区义贞小学 王美旭</b></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点击播放键即可收听音频</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朗读者:武汉市江夏区文化路小学 张慧</b></p> 不久前,有个孩子给班主任发来信息,“老师,我不想读书了!”班主任当时很惊讶,这孩子平常在学校很老实、乖巧,怎么突然会产生弃学的想法呢?调查发现后才知道,原来父母在言语中多次伤害了孩子,让孩子对生活失去了兴趣。那到底是怎样的语言,让孩子觉得受到莫大的伤害呢?<div><br>  为此,我们又做了专项调查,在孩子们认为“最讨厌家长这样说”的诸多填空回答中,有这样几句话较为集中:<br><font color="#ed2308"><i>你是不是我亲生的?怎么笨得像头猪,怎么教都教不会?<br>你这孩子,怎么越长大越不懂事(或怎么就这没记性)?我跟你说了多少遍,要你不要这样做(说)……<br>你看别人家的孩子……你怎么不能像他们那样呢?<br>娃啊,咱们家就做你指望了,你要想好好学啊,不然以后连讨饭都讨不到的……<br>你这家伙,是不是要挨打啊?!信不信老子把你丢到深山老林去……<br>滚远点,老子看你就烦!</i></font><br><br><div> 此外,还有一些孩子认为的“语言炸弹”就不再举例了。说到“语言炸弹”,主要是家长通过语言伴随神情、动作以嘲讽、指责、挖苦、施压或恐吓以及威胁等方式,对孩子进行心理施压。对于有的家长来说,可能希望这种“语言炸弹”起到“响鼓还需重锤敲”的效果,可鼓没敲响,反而敲破了;还有的家长可能也由于期望值过高,有点“恨铁不成钢”,结果“钢铁”没炼成反而烂成渣了;或许还有的家长当时自身情绪非常不好,又看到孩子不尽人意,结果任由负面情绪误伤了孩子。</div><div><br> 对于那位想弃学的孩子,他的父母到底对他说了什么呢?“你这孩子已经没救了,没什么用,废物,长大只能去种田。”其实,我们相信说这些话的家长,内心是爱着孩子的,可能是不知道“语言炸弹”的潜在危险,也可能是想刺激孩子奋进,但是这样的语言无疑伤害到了孩子的心灵,反而没有达到家长想要的目的。<br><br></div><div> 我们把孩子们反映比较集中的“语言炸弹”做了一些梳理,希望家长们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尽量回避:</div><div><br> <b><font color="#167efb">一、专制苛刻类——“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还敢顶嘴” “我说不行就不行” </font></b><br> 家长们总是以为孩子小,以为孩子好为借口,用此类命令式语言强行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灌输给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内心想法。本来孩子小,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如果家长越是“高压”态度,孩子就越不敢表达。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被尊重,会丧失对父母的亲近和信任,性格也会变得叛逆或软弱。作为家长不要总是板着面孔教训孩子“应该怎么样”,可以多使用“孩子,你有什么想法可以告诉我”“宝贝,你能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吗?”等此类语言让孩子多说一说,我们家长也多听一听,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未尝不是一种好的方式。</div><div><br> <b><font color="#167efb">二、冷嘲热讽类——“长得这么壮,适合去种田”或“你考试怎么不还考低一点呢?”</font></b><br> 这类语言是家长惯用的所谓“幽默型”的语言,他们用这种开玩笑方式去强调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但对于“小不点们”而言,有时不能理解大人所开玩笑的真正含义,往往产生误解,萌生一种不安定的感觉,而且长久无法摆脱。同时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在孩子伤口上撒盐,更不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嘲讽、责骂孩子 ,去树立自己的权威,这样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div><div><br> <b><font color="#167efb"> 三、过度谦虚类——“你看看人家谁谁谁”</font></b><br> 或许这是大部分家长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同时也是孩子们最讨厌的一句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经常会使用这类比较型语言,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将别人孩子过度美化和夸张,本想给自己孩子树立榜样,但是不知道这种比较性语言是对孩子心理平衡的一种干扰,不利于他们的内心成长,更容易让孩子丧失自信心,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其实作为家长,我们要习惯赞美孩子,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div><div><br> <b><font color="#167efb">四、糖衣炸弹类——“我们家的宝贝是最能干的”</font></b><br> 这种话语多出现在溺爱型家长的口中,这类家长往往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觉得自己孩子什么都好,干什么都优秀,从而不能客观的去夸赞自己的孩子。诚然,夸赞孩子是一种正面激励,但是过度夸赞或言过其实的夸赞就变成了裹着甜蜜糖衣的“语言炸弹”。一方面如果家长过度赞扬,可能就会出现孩子听多了,让表扬失去激励作用,也有可能会出现听惯夸赞反而听不进去他人的反面意见,导致人际交往的困难;另一方面,家长言过其实的夸赞,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积累,孩子会分辨出家长的夸赞中含有水分,长大后,对自己的认知就会出现混淆,对别人的话也会将信将疑。</div><div><br> <b><font color="#167efb">五、漠不关心类——“等一会”“你没看到我正忙着吗”</font></b><br> 家长朋友们请你们回想一下:当你玩手机时,孩子想和你做一件事:你有没有对他说”你没看我正忙着在呢!让我打完这把游戏先”。当孩子放学时,想和你分享学校生活时,你有没有对他说:“等会儿,我们回家再说”。当孩子上完网课,想和你分享他解出来的一道题时,你有没有对他说:“别跟我讲,我也听不懂”。如果有对号入座的家长请停止使用这类语言!因为这会让孩子心里产生,“大人们对我的事情毫不关心,他们并不爱我”的想法,从而孩子难以对家长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造成家庭关系的隔离。</div><div><br> <font color="#167efb"><b>六、出口成“脏”类——“你个苕”“我靠”</b></font><br> 家长是孩子日益相处的对象,是孩子的“行为标杆”。孩子的言行举止往往会学习和模仿父母。家长这样随口说出不文明语言,就会形成一个说脏话的家庭氛围,那么孩子待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其身心发展都是不利的。</div><div><br> 家长应该是孩子最亲的人,让孩子暖心还是扎心,就需要“<b><font color="#ed2308">学会彼此好好说话</font></b>”,这是一门很重要的家庭学问,也是为孩子走上社会结交他人的重要示范。最后分享苏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中的一句话,“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与各位家长共勉!<br></div></div> <p>策划:</p><p> 武汉市江夏区义贞小学</p><p> 江夏区中小学“德育名师工作联盟”</p><p> 江夏区中小学“青年班主任工作坊”</p>

孩子

家长

语言

夸赞

江夏区

炸弹

自己

父母

怎么

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