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游戏课程化理念的落实需要老师读懂游戏、读懂儿童。为了使教师真正走进儿童的游戏世界,读懂儿童的游戏行为,悟清儿童游戏的需求和特点,从而推动“真”游戏“活”游戏的实现,寿光市一中花园幼儿园老师们一起玩起了建构游戏。</p> 有一种学习叫做亲身体验 <p> 会玩的教师才会带出会玩的孩子!当老师们变身孩子,感受游戏过程的同时,也带来了深度思考。换位体验的游戏过程为老师们回归活动实践、观察解读、支持指导幼儿游戏推动提供了有力支撑。</p> <p><b><i><u>三步六环之</u></i></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u>计划</u></i></b><b><i><u>环节:</u></i></b></p> <p> 老师们分成2组,经讨论确定主题后开始设计,各自规划建构游戏设计图。她们选择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飞机和大炮造型,以及鸟巢、长城的造型。</p><p> 从设计图纸看,一组在大班邱莹老师的带领下,对具体的使用材料、每种材料的用量等做了细致的规划;而二组则关注了造型的美观。那么,对游戏起到指引作用的设计图纸,在老师们的游戏实践中会有怎样的效果呢?</p> <p><b><i><u>三步六环之</u></i></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u>游戏</u></i></b><b><i><u>环节</u></i></b></p> <p> 设计图完成后,老师们立刻投入到搭建活动中。她们的搭建技能是运用自如的,排列、组合、垒高、架空、转向……她们的表征也是别出心裁的,冲天的炮筒、振翅的机翼、蜿蜒的城墙……她们以物代物、跨区选材的能力是充满创意的,大型建构积木、轮胎、线滚、梯子、圆筒……她们解决问题的精神是坚持不懈的,团结协作、探索尝试、智慧众筹……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凭借聪明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创造出鲜活的作品。</p><p> 略有不同的是,一组在“具象设计图”的引导下她们的协商分工是有条不紊的,指挥、搬运、搭建……二组的“抽象设计图”给了老师们更大想象空间的同时,也让老师们在试误中不断的摸索、质疑、碰撞……</p> <p><b><i><u>三步六环之</u></i></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u>复盘</u></i></b><b><i><u>环节</u></i></b></p> <p> 游戏过后的老师们头脑风暴,再次把自己当成孩子,复盘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绘画表征游戏故事,进行深度反思。老师们立足自己的实际体验感受着孩子的感受,发现着孩子的发现。</p><p> 一组:</p><p> 1.榴弹炮搭建过程中,轮胎与木板搭建不稳固。于是在元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增设轮胎,改变摆放方式,保证稳定性。</p><p> 2.炮筒的初次表征是梯子上架一根PVC管;经过进一步尝试与调整,老师们发现轮胎为底座,炮筒(PVC管)向上发射,会更加威武。</p><p> 3.梯子上架长板充当机翼,但与整体作品相比,比例并不和谐恰当,于是又增加一个梯子和长板,增强了作品的美观性与协调性。</p><p> 4.为了增强作品的连续性,在实践中特意增设连接跑道。</p><p> 二组:</p><p> 1.搭建鸟巢材料的选择、收拢形状的推敲、每一层围合时的数量在搭建过程中都需要反复比较与思考。充分凸显了建构活动与数学知识的融合。</p><p> 2.搭建鸟巢形状过程中的“再调整”,可通过不改变原有造型基础上的“添添减减”来实现对鸟巢外形的特点。</p><p> 3.在搭建长处烽火台时,正好用到了老师的红色围巾来表示烽火台上的“红色火焰”。为了凸显“党的生日”这一主题,用线轴将“7.1”数字进行了拼摆与搭建。</p><p> 4.遇到问题时可引导幼儿尝试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去表征,引导幼儿的发散思维。</p><p> 5.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尝试自主设计多元化的符号进行表征。如灯泡代表“解决问题的方法”</p><p> 体验式学习,激活教师自身主动学习和建构经验的过程,促进了观念的提升和教育行为的改变。</p> 有一种学习叫做集体对话 <p> 集体对话是老师与团队在互动交流、质疑碰撞当中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萧伯纳说:“用一个苹果和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还是个苹果。用思想和思想进行交换,都拥有了两种思想。”</p><p><b>第一次对话:计划环节的问题对话。</b></p><p> 当老师们变身孩子进行设计,她们会思考:从哪里下笔,设计图中包含哪些元素?具象的设计图&抽象的设计图哪个实用(设计的细节具体到什么程度)?设计图的表征效果也能体现孩子们的最近发展区吗?</p> <p><b style="font-size: 18px;">第二次对话:游戏过程中的探究对话。</b></p><p> 通过亲身体验,老师们直接感知到:因为想象(已知经验)和实践有差距,所以游戏中就有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长)契机;原来搭建过程中的再设计不一定要落到纸面上;原来孩子们之间的协商、分工、合作是立足于孩子的性格和经验,自然产生的;原来孩子们的已知经验直接影响孩子的游戏行为,同理孩子们的游戏行为反映了孩子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进而老师们可以分析“孩子们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推论“成人可做哪些介入和推动”……</p> <p><b>第三次对话:复盘环节的反思对话。</b></p><p> 作为游戏中的人,老师们复盘的内容是本次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游戏中发生的趣事等;作为幼儿游戏的旁观者,老师们思考的是游戏过程中有哪些生长点?如何去发现、借助和推动,从而去延伸游戏主题(P to P)?老师回溯时需要注意什么?</p><p> 集体对话,让老师们的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战场,而是借助集体智慧的力量,让老师的学习在探讨、追问、思考中激活,在合作学习中建构新经验。</p> 有一种学习叫做智慧众筹 <p> 思想在交流中碰撞,智慧在分享中生成。分组体验后,全体教职工汇聚一体,对本次活动体验进行集中梳理,提升关键经验。两组的教师代表首先分享了本组成员总结的智慧锦囊。其次,搭建提出共性问题展开讨论。</p><p><b>聚焦 1 设计图同样体现了孩子们游戏的已有经验。</b></p><p> 分析:孩子们的设计图水平不一,有的设计图不但表征出了想搭建的作品的形象,而且表征出了游戏中所需要的材料数量、形状、功能等;但是,当孩子对材料的熟悉度不够,不清楚有哪些材料可以表征、具体如何表征时,孩子的设计图就会比较简单抽象。</p><p> 结论:通过分析设计图,老师们同样可以读懂孩子们的游戏水平。所以老师不必过分纠结于设计图的形象与否,这是孩子不同水平的表征,相信孩子,实现自主发展,孩子就会有惊喜!</p><p><b>聚焦 2 在幼儿建构游戏过程中,经常出现设计图与所搭建作品“两张皮”现象。</b></p><p> 分析:如果孩子们养成了比较严谨的游戏思维习惯,就会利用设计图对游戏环节进行具体规划,从而会让建构操作活动有条不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就会“两张皮”,建构与设计完全脱离。</p><p> 结论:“三环节提问”增强设计的计划性和目的性</p><p>(1)建构前“你想搭建什么”</p><p>(2)建构中“你是这样设计的吗,有没有改变”</p><p>(3)建构后“作品跟你一开始想的一样吗”。</p><p><b>聚焦 3 重过程轻结果,你会看到孩子各种各样的表现。</b></p><p> 分析:一中花园幼儿园的自主建构游戏,完全尊重孩子们的“原创”。室外的积木区和大器械广场是孩子们主要的建构游戏区域,投放了丰富的低结构材料。在这里,搭建什么?用什么搭建?怎么搭建?都是孩子自己说了算。在低结构材料的环境中、在材料没有结构化的理念里,孩子们在游戏中就会表现出解决问题的多种形式、呈现出最好的“真”游戏状态、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p><p> 结论:(建构作品)乱糟糟的背后是孩子们的投入。</p><p><b>聚焦 4 复盘游戏注重儿童的自我反思。</b></p><p> 分析:孩子们回顾游戏活动的全过程,并用表征符号、表征语言进行记录、描述“游戏中的问题是什么、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和方法、最后的发现和策略是什么”,这是一个对经验和教训进行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每个孩子作为学习的主体,他在游戏过程中,不断探索、记录和反思他的问题,一开始孩子是没有这些意识的,但是,如果教师养成了引导孩子的习惯,孩子就会很有意识地去发现、反思、分享。</p><p> 结论:反思就是学习本身。</p> <p> 这次建构游戏体验式教研活动,不仅让教师对幼儿建构游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建构区材料的投放、环境的营造、教师的引导都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老师们也从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建构游戏的趣味,重温了童年的游戏快乐,同时深深体会到新时代的教师不仅仅要会“教”,而且还要会“玩”,在玩中才能真正了解幼儿,走进幼儿的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