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语文教学缺少思维的意义流淌,也就缺乏思想的真诚和语言的灵动。教会学生思维,既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时代的使命!”</p> <p> 为思维而教是李斌老师的教学主张。他告诉我们,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缺少生命因子——思维的“意义流淌”。因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师生交往活动的思维含量不高,所以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缺乏敏锐感和应有的热爱,作文缺乏思想的真诚与语言的灵动,对文化缺乏理解和传承意识,也自然无法体验由自主思维而获得的本质力量和乐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p><p> 发展学生思维很重要,这一点我做为一名语文老师也是明白的,但是现实教学中我做得并不好。</p><p> 我的上课常态:一篇课文上完,最快也要二节课,一节课40分钟,基础知识部分不敢不讲,虽说都是预习了,但班上基础差的同学靠自己肯定不能过关;课文分析重点讲,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积极发言学生总是那么几个,再点不举手的同学回答,经常就卡了壳冷了场,40分钟,眨眼即逝,下节课还得讲课堂作业,我哪有时间让同学们无止境地去思考呢?我只能抓住课堂的每一分钟,承包了学生不能回答的所有问题。现在想起来,我似乎就是在这样紧抓时间,承包问题,完成教学任务中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p><p> 公开课就更不要说了,设计问题总要考虑孩子们能不能回答,发言的人能不能多,气氛会不会活跃……课堂上遇到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我会不由自主地暗示,若暗示不行,便直接点出答案的开头,学生也和我配合默契,现在反思,这种让我沾沾自喜的默契配合是在让可能有价值的思维活动“夭折”。</p><p>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思维的碰撞呢?书中指出:一、我们老师要学会提问。提问要贴近学生,有思维含量,能引发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探索,这样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取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二、老师的临场反应对思维活动的现场创生至关重要。老师要作为课堂上多元思维活动的引领者,要引导发言的学生去思考前面同学的发言,在质疑、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三、老师有效的追问能够提升学生思维。课堂教学中,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对话的过程中,有时候需要老师有目的地进行“二度提问”,这就是追问。追问是作为前一次提问的补充和深化,有利于促使学生重新回到文本,从而提升思维的品质。追问不是随意的问,老师应把握好追问的时机,问到点子上。在追问过程中,生生、师生的思维碰撞频繁真实,情感交流自由深入,此时的课堂因为追问而充满生机与活力。</p><p> 读了李斌老师的书,使一直穿着新鞋走老路的我突然警醒,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为思维而教将是我今后教学的方向。除此之外,我还得多读书,努力成长,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p><p><br></p><p><br></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