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寇焚烧涉县惨状歌》 --80年前发表的一首涉县抗战诗歌日前被发现

那座山

<p>近日,涉县党史研究室在“抗战历史研究征文”活动中,征集到一篇研究日寇1940年10月下旬焚烧涉县惨状诗歌的文稿,系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博士研究生杨波所作。</p><p><br></p><p>由此,发表于抗战时期的《日寇焚烧涉县惨状歌》,在尘封80年后,终从历史的深处钩沉了出来。以诗歌形式反映日军在涉县的暴行,讴歌涉县人民英勇抗战,这在过来的资料中十分罕见。此诗歌为深入研究涉县人民的抗战史提供了重要史料。</p> <p>《日寇焚烧涉县惨状歌》,1941年发表于面向广大农民的社会进步刊物《田家半月报》第8卷第十五六期(合期)。全文共计86句,每句7--11个字不等,共计860个字。</p><p><br></p><p>分三部分,首先叙述1940年10月下旬日军在涉县“扫荡”的情况,接着对“扫荡”损失进行了统计,最后表达了对日寇的愤恨、号召人民起来反抗。</p><p><br></p><p>作品从文体上讲为叙事诗,有叙事有抒情,内容有详有略,重点讲述了南寨抗敌的英勇和更乐屠杀的惨况,又简略叙述了其它村庄的情况。这是抗战时期日军在涉县暴行的文学化记录,是涉县抗战史上叙事诗歌作品的最典型代表之一。</p> <p>诗歌作者为刘锡然,生平无考,但署名“写于豫北太行山游击区张村防区”。从诗歌反映的诸多地名、村庄概况、惨案情景、损失统计等情况以及诗歌所饱含的创作情感来看,其真实性勿庸置疑。</p><p><br></p><p>抗战初期,涉县属河南省管辖,与相邻的河南林州(林县)同属豫北地区。1940年3月,一二九师发起磁武涉林反顽战役之后,漳河以北的涉县成为稳固的抗日根据地,漳河以南由国民党军驻防。</p><p><br></p><p>当时作者正在豫北一带,极可能参加了一线的抗战,至少对当年涉县发生的日寇暴行有直接的了解。作者以亲身见闻,运用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将日军在涉县犯下的滔天罪行进行了真实的记录。</p> <p>抗战期间,日军对涉县比较大的“扫荡”共计11次,跨越1938--1943年共六年。《日寇焚烧涉县惨状歌》记录的时间是1940年10月23日到28日,日军集中在邯长公路沿线和清漳河两岸地区制造了十余起惨案。</p><p><br></p><p>共烧毁村庄123处,屠杀村民3700余人,焚烧房屋18000间,食粮米面共烧毁20000余石,驴骡牛羊等牲畜烧死数千,其它财物器具损失众多,无法统计。</p><p><br></p><p>这是日军对涉县历次“扫荡”中破坏最严重的一次。诗歌反映的日军暴行破坏数据,高于当代史料统计数据,为重新核实订正日军在涉县的暴行情况提供了可靠线索和信息。</p> 1940年5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八路军一二九师进驻涉县,司令部、政治部设在清漳河畔的常乐村。是年8月1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前身--冀太联办在涉县东辽城村成立。20天后,著名的百团大战正式打响。<div><br></div><div>惨案发生的10月下旬,正处于百团大战第三阶段,日军开始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报复性“扫荡”。当时的涉县,作为一二九师师部所在地、冀太联办首府、太行根据地中心,遭受了日寇极为残酷的报复“扫荡”。</div> 在日寇惨无人道的暴行面前,英雄的涉县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跟着八路军一起在太行山上抗击日寇,浴血奋战,谱写了荡气回肠的抗战篇章,为一二九师长期驻扎和太行根据地巩固完善创造了条件。<div><br></div><div>1940年12月4日,百团大战将近胜利结束之时,刘邓率一二九师司令部移驻涉县赤岸村。1941年9月1日,横跨四省的全国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涉县靳家会村正式成立。刘邓和他的战友们,直至1945年12月底离开。</div><div><br></div><div>涉县,这座太行深处的红色山城,作为太行抗战的坚强柱石和砥砺前行的奋斗旗帜,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乃至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牺牲与贡献!</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