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地方民俗(67)光棍讲理

张光友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光棍讲理</span></p><p><br></p><p> 如果您是衡阳人,读到这个标题,马上就能猜出文章的内容,请恕我直言,您已经老了,因为当今的年轻人,基本上没有人知道什么叫光棍。</p><p><br></p><p> 光棍是衡阳话中对一种特有职业人的称呼,也叫好佬,是旧社会专门从事民间纠纷调解的人,其责任主要是对已经发生了的各种争执不下的案子进行裁决,他的话就是最终仲裁结果,当事人双方必须无条件执行。光棍有些类似于今天在各乡政府配备的司法调解员。</p><p><br></p><p> 光棍在乡下是有等级的,这种级别不是行政上的大小之分,而是取决于他判定和处理纠纷能力的高低。威望最高的在州府之间办案,如我的曾祖父张春霖,其声望远播衡阳与宝庆府;西渡的张蓝臣,在衡阳县全境首屈一指;我的外祖父肖精益,则闻名于衡阳西乡和邵东的南部。除了上述知名的好佬之外,每个村或一个族的部落,都会有一名从这种“散闲事”的好佬。</p><p><br></p><p> 能不能被乡下人认定为光棍,并不决定于他的个人拉票或者是上级政府的一纸文书,光棍是在长期的纠纷调解中,逐渐树立起自己的权威的,其过程有点像中医,由患者口口相传而名气日增。</p><p><br></p><p> 要成为光棍,也还是要有自身的先决条件的,最基本的是要通文墨,知孔孟之道,一个文盲是无法担当此任的,我的曾祖父张春霖和外祖父肖精益都是满清时期饱读诗书的秀才,在外专门开馆课徒,亦是桃李满天下的私塾先生;要成为光棍的另一个条件,必须具备良好的演讲才能,他们在断案时,能够引经据典,面对控辩双方,侃侃而谈,把理由讲得严丝合缝,让对方毫无还手之力,一个讷于言的人,是不能胜任此项工作的。成为光棍的第三个条件则是他个人的人品,因为要从两个不同意见的中判定对错,必须要坚持正义和主持公道,一个人品不好的人,是难以将一碗水端平,在日后也不会有自己的市场。能够成为光棍,除了上述三条,还有就是他在当地有一定的地位或口碑。</p><p><br></p><p> 光棍讲理,一般由他人邀请前往,多数情况下是代表本家族人去辩理,如两姓氏之间发生矛盾,则各姓派一名光棍进行辩论;如有女士嫁到夫家,被认为受到欺负,光棍代表娘屋人前去辩理;如本族内兄弟叔侄妯娌之间发生纠纷,光棍则代表族内权威进行分辩调停。</p><p><br></p><p> 光棍讲理,并没有法律条例,古时虽有一些朝延颁制的法律条文,如大清律例,但多数光棍们并不知道它的存在,他讲理的依据是孔孟之道或间民间约定成俗的规则,引用最多的话是《增广贤文》,过去衡阳人说读了增广会讲话,也是缘于这个道理。</p><p><br></p><p> 光根讲理时是要付费的,有名气的光棍出去讲理,是要坐轿子前往的,他们收费叫轿夫钱;三流的光棍在本村讲理,不坐轿,收的草鞋钱。收费标准由主人与光棍默契达成:光棍进屋后,主人会端来一盆洗脸水,上面盖一条毛巾,将铜钱或银元放在水中,光棍洗脸时用手一摸,便知多少,倘若觉得开的钱不够,便向主人说,水温不高,麻烦添加热水。主家自然心知肚明,赶紧添加。</p><p><br></p><p> 光棍被人请去讲理,一般是因为感到受到冤屈,帮人去去找回公道,如衡阳金兰某张姓因事借人银圆十块,到期还清时,被对方玩了文字游戏,嘱其写下“今已还借XⅩⅩ银元十块”。当事人因不识字,不知就里按下了手印,于是产生纠纷,派人从西渡接来本家光棍张蓝臣,一场辩论之后,对方乖乖撤回。光棍讲理也会做些文字游戏来变动为主动,如一次两人发生争吵,光棍作为辩方理由并不充分,但他抓住对方说的一句自谦之词:本人是初出茅庐。光棍抓住这句话大作文章,告诉他初出茅庐是孔明出山后为刘备建的第一功:火烧博望坡大败曹操。后人有诗称赞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谈笑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并问对方,你是否也想把这里变成博坡,对方哑口无言,只好告退。</p><p><br></p><p> 光棍是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形成的产物,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下,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法制社会的建立与健全,光棍的作用己经不再,这一称呼也成了历史的记忆。</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