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东溪——名小吃

毛朝久

东溪名小吃 <p>图片/网络 、文字/毛朝久(除署名外)</p><p>编辑/毛朝久</p> <p class="ql-block">东溪古镇地处川黔古道要地,历史悠久,商贸繁荣,汇集了众多美味名小吃。“姜麻鸡,白砍鸡,醤油麸醋多放些”,“铛铛粑,热落落,里面装的耗子药”,”天天盼赶场,为了哪一样?芝麻杆,麻糖块,糍粑米花糖”,……这是当年的儿歌。故乡的美味小吃,令人嘴馋!故乡的味道让人回味!</p><p class="ql-block">据我们綦江二中老三届的同学回忆,在我们儿时(五、六十年代)东溪古镇有名的小吃有:</p><p class="ql-block">正街朝阳街巷口霍海云、承平街文交殿巷口明新建和对面刘家《四海春》的麻油面;正街朝阳街巷口桂银清的卤菜;伍金芝和纸市戴老头的椒麻鸡;三合楼帅永志家的张张粑、锅魁;书院街小学出来刘家、三合楼张家和熊华书家的油茶、散子、糍粑块(熊家后搬至朝阳街);鸡市坡宋老乡和王老乡(王吉善父亲)合伙的、和后来杨老乡(杨树春)的锅贴饺子和铺盖卷馒头;鸡市坡黄普芳的妈妈和妹妹黄普珍的黄荆豆花;牛王庙的刘氏浑水粑;水口寺佘家、三合楼刘幺婆家、大兴街朱家、横店子鄢世明家的黄糕粑(白糕)和熨斗糕;正街的炒米糖开水;曾歪嘴、太平桥沿途、六角亭口冯家和三合楼对面街边罗庆福的石板烤糍耙;太平桥吳鬼的炒葵瓜子;三和楼肖三娃的烤红苕;麻纱市口对面詹家的油条;草鞋市(注:草鞋市原在三合楼对面巷子至南华宫坝子)巷子的羊杂汤锅下油条;平桥、水口寺的水糍粑;马路口周家的油炸麻花、龚二婆的油炸果子、尤礼先妈妈的泡粑;承平街的杜汤圆、背街的吴汤圆(吴明志)(摊在正街朝阳街巷口)和横店子的肉汤圆及“新农村”的大骨汤肉汤圆;复兴桥上面陈家的米花糖;庙坝子张婆婆和水口寺坡坡的油炸碗豆饼;新中华隔壁陈顺英家的三角粑;陈幺娘的碎米粑;鸡市坡桂海山酒馆的卤豆腐干;新农村的小火锅;庙坝子上面田家的馒头包子;书院街小学门口廖红芬家的霉豆腐;正街陈锡光家的老字号天福斋糕丝、牛奶酥、寸金糖、米花糖、牛肉干、等糖果糕点;还有抄手、水饺、烧饼、豆腐脑、冰粉凉虾、凉粉凉面、糖砂板栗、血豆腐、米花生等等。</p><p class="ql-block">其中印象最深最有特色的是:</p><p class="ql-block">伍金芝和戴老头的椒麻鸡,水煮的火候恰到好处,肉鲜嫩,调料多,麻辣鲜香,好吃惨了。</p><p class="ql-block">明新建和刘家“四海春”的麻油面,配料有十多种,可根据客人口味调配。还有绍子面、鸡汤面、抄手等,味道很好。刘家“四海春”面馆一直经营到2000年。</p><p class="ql-block">桂银清的卤菜(卤兔最有名),那味道可谓后无来者。他的卤料配方只有天知道,人家不外传。他杀兔的方法也是一绝,不用刀,不用水淹,一手抓耳朵一手抓脚,一抖即刻毙命。</p><p class="ql-block">宋老乡和王老乡的锅贴饺子,除馅好味好外,他的饺子皮用的不是死面而是发面,煎出来的饺子焦黄、又脆又酥。他的铺盖卷馒头(形如叠好的被子)面发得好,既疏松又有弹性、韧性好,用手指按一放即还原。</p><p class="ql-block">吴鬼的瓜子很有名,颗粒饱满、又香又脆。他还有个“一抓准”绝活,一抓一两,误差不到十颗。</p><p class="ql-block">油茶、散子要数书院街刘家和三合楼张家最出名。米面粉是用大米加花椒炒后用石磨磨的,下水煮之前还要加猪油炒。草米是用阴米(糯米蒸后晒干)做的。煮好后要加炒黄豆、姜沫、辣椒面、咸大头菜颗、香菜、白糖等调料。油炸散子是用手搓的,比现在机器做的要粗些,但要脆些香些。</p><p class="ql-block">鸡市坡黄普芳家的黄荆豆花夏天最受欢迎。是用当地野生的一种叫臭黄荆的小灌木叶做的(现在已可以人工种植),属绿色食品,很有名。</p><p class="ql-block">豆腐干也很有特色,酒馆都有卖,两分钱一块。它是卤好后风干的,香、绵、有嚼劲,是上佳的下酒菜。后来做得最好的是文安澡,到6、7O年代已向外批发。</p><p class="ql-block">石板烤糍粑和水糍粑很有特色。烤糍耙用的是本地的沙石,传热性好又不裂,烤出来的糍粑外焦里嫩,沾上炒黄豆面或白糖,那叫一个香。水糍粑就是将刚打好的糍粑裹上炒黄豆粉、葱、花椒粉、炒肉沫、盐等做成,很好吃,现在几乎见不到。</p><p class="ql-block">肉汤圆是最具东溪古镇特色的小吃。糯、香、油而不腻,很好吃,家家户户都爱吃都会做,在其他地方没见过。汤圆面要用高山冷浸田的糯米,淘洗后浸泡十来天,每天要换水。然后用石磨磨成浆,装在白布口袋里,扎好口子用绳子吊起或放在长板凳上用扁担挤压,滤干水分晒干。要现吃,滤干水分即可。馅是用猪眉毛肉或夹子肉,将其剁细,加葱姜等辅料用油炒熟成绍子做的。也有用腊肉做的,也有肉馅加芝麻红糖鸳鸯馅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那时,清晨起来,卖油茶、卖油条豆浆、卖汤圆、卖白糕熨斗糕、卖馒头包子、卖锅贴大饼等早点小吃的,早已生好炉灶,热腾腾香喷喷的美味早已出锅、香气四溢,等待食客的光顾;有的已挑着挑挑、挎着篮子走街串巷。</p><p class="ql-block">入夜,灯盏明亮,小吃门店、摊点的招牌、广告十分抢眼,各种小吃琳琅满目、色味诱人,人头攒动,生意红火。承平街文交殿巷口明新建那个卖麻油面的挑挑上“吃了这碗想那碗”的红灯笼下人来人往忙个不停。三合楼茶馆听壁山艺人讲怀书(评书)、正街茶馆听帅六、陈平他们打玩意(川剧座唱)的门口都挤满了人。茶客边听边喝茶边嗑着吴鬼的瓜子,很是享受。鸡市坡桂海山酒馆海阔天空、划拳打码有些嘈杂,两个醉醺醺的酒客舌头都打不直了还在喊:“再来烧…烧酒半斤,兔…兔老壳…两个”。卖冰粉凉虾、凉粉凉面等小吃的来回游动,“炒米糖开水”的吆喝声不时响起。喧嚣了一整天的街市此时正忙碌正热闹。</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爱吃水口寺坡坡那家的油炸碗豆饼,又脆又酥很香,很好吃。长大后在外出旅游途中也见过吃过两次,但那碗豆没家乡的脆,那味道没家乡的好吃。</p><p class="ql-block">肉汤圆是我的最爱,特别喜欢吃母亲包的。有一年春节我吃了24个,是我们巷子九家人中吃得最多的。工作后,过春节我母亲都会包给我们吃,母亲去世后我就再没见过吃过了。那是故乡的味道、母亲的味道,至今难忘!叫人思念!</p><p class="ql-block">人们常说:“最美不过家乡菜”。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的饮食美学和地方风俗民情更让人迷醉,离开家乡的孩子,不仅怀念家乡的一山一水,也怀念那渗透在骨子里的故土家乡菜的味道,这是走到哪都不会忘记的。</p><p class="ql-block">如今,东溪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它的东溪米花生、东溪牌豆腐乳、刘氏黑鸭子、杨狗烧腊等也是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br></p> <p>清平乐 家乡味</p><p>皮维志</p><p>醉心醉肺,难忘家乡味。一碗油茶刚醒睡,馓子又香又脆。 椒麻鸡块提篮,串卖一块百钱。边听评书边吃,忆来今日垂涎。</p><p><br></p> <p>夸东溪小吃(顺口溜)</p><p>毛朝久</p><p>明新建麻面鲜香,</p><p>吴鬼的瓜子称最。</p><p>桂银清的兔头最下酒,</p><p>王老乡的锅贴要排队。</p><p><br></p><p>复兴桥米花糖酥,</p><p>张婆婆豆饼稣脆。</p><p>新农村肉汤圆糯又香,</p><p>马路口麻花一嚼就碎。</p><p><br></p><p>戴老头麻辣鸡麻,</p><p>曾家烤糍粑焦嫩。</p><p>天福斋的糖果糕点好,</p><p>东溪传统小吃令人醉。</p><p><br></p><p><br></p> <p>范宝全:陈锡光家的天福斋老字号糖果糕点品质好,招牌响亮。</p><p>陈锡光:当时我家的糕丝、牛奶酥、米花糖、牛肉干、寸金糖、鸡蛋糕等都很有名。文革后,打通矿务局、三江103厂等地曾特邀我父亲去指导做糕点。贵州曾有人出高价要我父亲做牛肉干的配方,因当时綦江糖果厂牛肉干正兴旺,加之我在政府工作,也就罢了。</p><p><br></p><p><br></p> <p>杨正章:马路口的周麻花、承平街的杜汤圆……复兴桥上面陈家的米花糖等都是东溪有名的小吃。六角亭口姓冯的烤糍粑当时是两分钱一个,很好吃。</p><p>王岳秋: 帅永志家卖的一分钱一个的张张粑印象深刻。草鞋市的羊杂汤锅加油条很有特色,每逢赶场,其香味笼罩整个巷子。那时新农村和街边摊的火锅,菜的种类不多但味道很好。六十年没吃过那么好的火锅了,遗憾!</p><p><br></p> <p>毛朝久:杜汤圆是祖传,口碑好,从民国一直经营到解放后公私合营。他家长辈杜海成就是1926年共产党组织发动的震惊全川的“东溪米案”中被军阀和封建势力杀害的“杜汤圆”。</p><p>李永仙:吴明全晚上在正街街口卖汤元,我每天都在摊前看他们经营,那搓汤元的手法我印象深刻。</p><p>皮维志:"新农村"的大骨汤肉汤圆最好。特点是鲜、油而不腻,个头大。至今难忘,再没吃过。</p><p>刘伦芳:家庭做的汤圆,敖玉和的爸妈做的腊肉红糖鸳鸯汤圆好吃惨了,一碗一个,真爽!难忘!</p><p><br></p> <p>刘志益:鸡市坡的锅贴饺子和铺盖卷馒头很有名。最先是宋老乡和王老乡(王吉善父亲),后来是杨老乡(杨树春),都是外地人。</p><p>陈锡光:王老乡的锅贴饺子我吃过,味道很好,很有名气。</p><p>杨正章:杨树春的铺盖卷馒头和锅贴饺子很有名,我炸油条就是向他学的。</p><p>范宝全:杨树春,山东人,行武出身,早年他与我父親甚是交好。他的锅贴饺子的味道,至今无人能比。</p> <p>代莉容:鸡市坡的黄荆豆花,呈绿色,很好吃,属绿色食品。</p><p>黄普芳:我家就是在鸡市坡卖黄荆豆花的。我妹妹黄普珍也卖黄荆豆花。后来是我叔叔家儿子,他家有土地,我叫他们把黄荆叶苗移栽到自家的士地上,就在挨农场后乐园那里。现在传给了亲戚家。在綦江区白丽威酒店的宴席上就有我弟弟家的这道菜。</p> <p>敖玉华:纸市街戴老头的椒麻鸡,每天黄昏出摊,天天打涌堂,不到一个时辰就卖完收摊。霍海云的麻油面摊在正街冷银洲酒店门口,很有名。曾歪嘴的石板烤糍粑,每天晚上摆在霍海云摊旁,吃的人也多。太平桥吴鬼的焦盐瓜子,天天下午从太平桥出来,不用叫卖走到三合楼茶馆就卖光了。</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