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品赏

咕噜噜

<p>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生于俄罗斯,1943年逝世,是二十世纪世界的古典音乐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他的创作深受柴科夫斯基影响,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旋律丰富,擅长史诗式壮阔的音乐风格;主要作品有第二、三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等,其中最著名是钢二与钢三协奏曲。</p> <p>  像他的钢琴第二协奏曲一样,每次聆听都有写点东西的冲动,但又不知如何下笔,先从版本说起吧,手头有三个版本:阿格里奇、阿什肯纳齐、怀尔德。个人喜欢阿什肯纳齐的钢琴,怀尔德的合作乐团的弦乐。阿什肯纳奇钢琴线条清晰,又细腻流畅,怀尔德的弦乐气势磅礴,底盘扎实,密度大,音响饱满,声场跳出墙外,空间感好。</p> <p> 一开始只听第三乐章,是喜欢弦乐的气势!后来发现除了气势还有种力量,以及末尾弦乐与钢琴齐鸣,洪流般的旋律,气息广阔,扑面而来!追根溯源,慢慢喜欢上了第二乐章!真正抓住钢三的精髓是在听了钢二后,所以两部巨作一定要放在一起来听!第三乐章与第二乐章那个过渡干净利落,接下来钢琴狂奏出主题,高亢,顽强,不屈不挠,四次出现,每次都有变换,戏谑曲风、行进曲风与多变换的节奏与速度把控以及优美的和弦与高音急板装饰是第三乐章最吸引人的地方,九分二十秒左右,钢琴铿锵,唤起了副部主题的乐团全奏,变成了一首庄严而辉煌的颂歌,这是所有钢琴协奏曲中最辉煌灿烂的瞬间;十分十五秒左右,旋律的广阔气息,扑面而来,让人热血沸腾,这是我每次聆听时的一个关键标记点!</p> <p> 再回到第一、二乐章,很多乐评都这样概括性评论拉三:“以其浓烈的情感表达和艰深的演奏技术而闻名于世”。个人觉得还是拉赫优越的生活条件,在他内心种下了无数美好的种子,加上柴可夫斯基对他的影响,他的作品浪漫带着点忧伤又细腻,才能使得他极其擅长地用钢琴把美好的,伤感的尽情地表达出来。这点不妨看看他的生平,看看他的一些小品,这是前提。引一位好友的美文:“那些你认为很重要的事,那些充斥在你心间的终极之问,都会在一些小美好、小感动、小喜好、小愿望、小期待中化为绵长的力量,化为对这个世界美好的眷念,化为漫长冬夜里深深的期许”。拉赫打动我的偏偏就是钢琴表达的这些碎碎念美好,最后拧成一股力量让人热血充盈。鲁迅先生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擅长钢琴的拉氏用钢琴挽救了自己。没有在沉寂中“灭亡”。在黑白交替的琴键上,我们似乎看到了他心里不灭的信仰之花,听到了蕴藏在心底的激情之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种力量螺旋式升腾,匍匐氏摆脱出来,有种绝处逢生的狂喜,又有登临绝顶众览小山的释然感。</p> <p>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对拉赫是这样,对听众也是如此,听了拉二,拉三第一二乐章确实没什么多写的。但两个华彩是亮点,否则拉赫也不好交代啦。作为音响爱好者或钢琴炫技爱好者,它是必听部分,当然不是单纯是为了技巧的炫耀,也巧妙滴成为曲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兼有“展开”与“再现”两种功能。拉赫似乎为了使乐曲丰满,运用了极其丰富的钢琴和弦与装饰音,使得让该作品也成了累死人的巨作。比起钢二,拉赫心情好了很多,有种大病初愈的感觉,每个音符都显得着轻松与释然,乐句的色彩也鲜明透亮了很多,弦乐没有那种压抑沉重的氛围!</p> <p> 文章末尾我还是引用泰戈尔的名言——“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诗人海涅曾说:“生命拿走什么,音乐会将它复原”。</p>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7v7mmpf?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品赏</a>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品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