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沐浴相遇 ,夕阳映照又见

龙江龙

<p>56年前的1964年,一班稚气可爱的少男少女有缘相遇在南京十中;56年后的2020年,一群潇洒健康的花甲朋友有幸相会在电子相册中。</p><p>真可谓“朝阳沐浴相遇,夕阳映照又见”。</p> <p>这张照片是我们二六班(67届初中)同学130周年校庆时的合影。第二排正中穿红衣服的老人是我们尊敬的班主任王涵华老师。</p><p>王老师今年91岁啦!</p><p>今年,我们全班同学即将进入“古来稀”之岁,可宅在家里不能聚会共庆,高科技的云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方式。</p><p>我们带着久别重逢的渴望,在网上来个再次“相认相识”。</p><p>我们班共60位同学。下面是52位同学的今昔对比照。</p> <p>丁曙农,现名龚曙农</p> <p>周艾伦</p> <p>唐军光</p> <p>童亚东</p> <p>李纯旭,现名李洪</p> <p>李宁娜,现名江宁娜</p> <p>李翠兰,现名李帆</p> <p>吕学群</p> <p>栗效东</p> <p>凌宏升</p> <p>郭晓光</p> <p>过小芳</p> <p>邱朝宁</p> <p>邱凤丽</p> <p>胡津育</p> <p>杭秋</p> <p>黄巧玉</p> <p>刘声远,现名刘群</p> <p>徐乃程</p> <p>徐裕民</p> <p>徐晓群</p> <p>刘江庆</p> <p>祝世镇</p> <p>朱城</p> <p>朱兴</p> <p>朱先平</p> <p>张克平</p> <p>张奕</p> <p>张滤吾,现名张晓吾</p> <p>司援军</p> <p>陈为庆</p> <p>陈德东</p> <p>陈海洋</p> <p>陈瑛</p> <p>曹扬</p> <p>孙大毛,现名孙志兵</p> <p>杨威东</p> <p>于益贤</p> <p>颜闽明</p> <p>叶慧玲</p> <p>袁东林</p> <p>王欣博</p> <p>王桂英</p> <p>王小萍</p> <p>汪雪梅</p> <p>肖淮雁</p> <p>项多范,现名项东方</p> <p>张石莉</p> <p>沈南</p> <p>陈国兴</p> <p>王海韵</p> <p>王大明</p> <p>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里男女生是分三八线的,同班同学异性见面不打招呼,甚至同桌都不说一句话。这在那时属正常;反之,则不正常。</p><p>记得我曾和司援军同桌过,但基本没说过话,更不要说距离远的男同学,基本就不认识了。</p><p>那是思想禁锢的年代。</p><p>这次网上再次相认相识太值得了,太有意义了。</p><p><br></p><p>非常痛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八位同学已离我们而去。</p> <p>傅正元</p> <p>2018年年底,傅正元从美国回宁,徐班临时召集了十几人在小厨娘555包间小聚。五十年后重聚首,大家有说不完的话。2020年3月底,傅正元在美国纽约感染新冠病毒离开了我们。</p><p>没想到那一次的聚会是分别半个多世纪后的唯一一次相见,也是最后一别。</p><p>多亏班长的组织,否则傅正元这辈子不可能和老同学相见。</p><p>对我们而言是悲伤,对傅正元而言是庆幸。</p><p><br></p><p><br></p> <p>龚怡祖</p> <p>龚怡祖是我们二六班出版著作最多获奖最多的一位。</p><p>他在大学,学的是中文,但他英文的造诣很高。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他翻译了一本小说《虚拟现实》。这是一本科幻小说,展现的虚拟现实就是二十一世纪的科技现实。</p><p>我认为龚怡祖在那么多的国外科幻小说中独独选这样一本来翻译,应该是他超前的预见吧。</p> <p>龚怡祖英年早逝,令人叹惋。</p> <p>何安琪</p> <p>许建国</p> <p>高健敏</p> <p>高健敏生前和我们是好朋友。她性格开朗,热情好客,慷慨大方。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左右,我们班聚会,她做东好几次。采石矶游玩,回宁聚餐,都是她款待我们。2000年,我家乔迁新居,健敏来做客。那时,她衣着讲究,既大气又雅致,很漂亮。</p> <p>郭智郭勇</p> <p>还有朱静</p><p><br></p><p>愿逝者安息。</p> <p>沧海茫茫,我们每个人只是沧海一粟。宇宙冥冥,时间永恒。</p><p>时间可以带走我们的同伴,但带不走我们的哀思之情。</p><p><br></p><p>我们的青春是在文革中度过的。那时,我们很多人的理想是当兵。王涵华老师说,我们班当兵的人最多,有二十位。穿上军装,男儿英武骁勇,女儿英姿飒爽。</p> <p>沈南</p> <p>沈南曾参加中越自卫反击战。</p><p>1979年初,沈南准备回杭州结婚,战事突起,不准请假。沈南到战区从事情报保障工作,他的女朋友随之也参加了战时医疗队。战役结束,他们才回家结婚。</p><p>这种电影小说里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班沈南的经历里。赞赞赞。</p> <p>这是沈南得到的参战纪念品。</p> <p>孙大毛(孙志兵)</p> <p>郭晓光 </p><p>郭晓光手指的方向是70年代初的金门。</p> <p>栗效东,曾在青海玉树当骑兵。玉树海拔4000米以上,栗效东那时就是一个孩子啊👶🏻,他保家卫国经受高原反应,在穷乡僻壤经受磨炼。实在了不起!</p> <p>唐军光</p> <p>李宁娜(江宁娜)和汪雪梅</p> <p>项多范(项东方)和 刘声远(刘群)</p> <p>胡津育和杭秋</p> <p>徐晓群和刘江庆</p> <p>邱朝宁和王小萍</p> <p>童亚东和朱先平</p> <p>陈海洋</p> <p>郭智郭勇</p> <p>我们二六班当兵的同学最多,那是因为我们班将门虎子多,部队高干子弟多。班主任王老师说,我们班家长中的将军在华东地区中学班级里数第一。</p><p>可是文革时期政治混乱,官场沉浮。有些同学因受父母的牵连,人生坎坷,甚至过早离开了我们。</p><p>社会的动荡给人带来的变化不可预知。这就是历史,让人唏嘘不已……</p> <p>我们的青春是在文革中度过的。那时,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们班的好男儿郭晓光,报名去内蒙古。他是二六班第一个离开南京去插队的。郭晓光说,他那时的理想就是要在蓝天白云下的大草原上骑马驰骋。(这不是我编撰的,是晓光亲口说的)</p><p>想想那时我懵懵懂懂,只疯玩在自己的世界里。惭愧惭愧。</p><p><br></p><p>当年,我们班到农村插队差不多有28人。</p> <p>这是颜闽明和郭晓光保留的当年的下乡上山批准书。</p><p>这应该是文物了。</p> <p>郭晓光1968年到内蒙古后,被分配到半牧半农生产队。他坚决要求到大草原深处的全牧生产队。</p><p>愿望实现了!晓光牵着马,神情兴奋自得。</p> <p>晓光俨然一个地道的蒙古小伙。</p><p>这张照片的背景是一面旗帜,上有“新红联”三字。这是文革初期南京九中造反派的大旗。当时,晓光跟着九中的插友坐卡车,驶过冰冻的黄河到银川一个照相馆照相。这一照,定格了一段历史。</p> <p>五十年后,晓光和牧民喜相逢。(年龄一样大)</p> <p>英俊的徐乃程插队淮安。1974年当选“新农村积极分子”。</p><p>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p><p>下面是当年的代表证和座位号。</p> <p>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徐乃程作为江苏两个代表之一参加在四川召开的“全国机动插秧机鉴定会议”</p> <p>乖乖女张奕插队洪泽。1970年被评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p><p>这个称号的时代感太强烈了!</p><p>看似简单的参会条,它可是珍贵的文物啊。</p> <p>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p> <p>朱城和徐乃程吕学群杨威东龚怡祖插队是一家。</p><p>下面是当地农民为五位知青盖的五间草房。</p><p>朱城补拍于1978年。</p> <p>下面是朱城后来到仇桥知青农场,一开始住的草房。</p> <p>朱城离开淮安,特地去老屋子照相。爱好历史的朱城要把那段难忘的生活定格下来,永远珍藏在他的记忆里。感谢朱城,让我们对知青生活有了感性的认知。</p><p><br></p> <p>吕学群看到朱城在群里发的照片写下了一段回忆。</p><p>真真切切的情感,</p><p>实实在在的叙说。</p><p>刚刚走入社会踏进贫穷乡村的震惊和迷惘。</p> <p>泥腿子朱城,简直一个朴实的农民样。</p> <p>朱城十年知青经历,当过农技员、蚕桑技术员。</p><p>朱城身后的新砖瓦房是后来知青农场盖的。朱城分到了一个小隔间。</p><p><br></p> <p>朱城在读马列毛</p> <p>同意祝世镇的评价。</p><p>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朱城边劳动边学习,恢复高考后,他考上了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专班。后来又在82年至85年上了三年南师大本科函授。</p><p>朱城是玄武高级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区学科带头人。</p><p>朱城的个人奋斗史是二六班插队同学奋斗的缩影。</p> <p>我们二六班还有几位女同学也到苏北插队。陈瑛邱凤丽周艾伦是一家。陈瑛表现积极,曾担任大队团支书和大队妇女主任。大队领导叫她写入党申请书,但最终没被上级批准,理由是成份不好。后来陈瑛有机会考取了南京师范学院外语系,也因为成份不好,被分到当地的一个农机班。陈瑛放弃了。</p><p>那时的极左思想断送了不少人更好的前程。</p><p>她们插队农村,经受了我们没有经受的苦难,经历了不公正的待遇,但她们挑战命运,从不气馁,走出了她们人生的道路。</p><p>陈瑛和邱凤丽两年前参加了南京知识青年插队管镇五十周年纪念活动。</p> <p>那时照相机是稀有物品,手机还在看不到的高科技的山的后面。所以这次征集照片,插队的很少。</p><p>感谢郭晓光徐乃程张奕朱城邱凤丽陈瑛提供照片。</p><p><br></p><p>中国当代历史有一段行走着知青大部队,我们二六班插队的同学就在这个大部队里。他们虽然没有留下旷世的照片和实物,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壮举和业绩,但他们留下了对理想的追求,对命运的挑战,对人生的思考。</p><p>向我们二六班的知青致敬!致敬!!致敬!!!</p> <p>这次二六同窗电子相册中见面,我们看到了稚气未脱青涩可爱的少年的我们,看到了帅气漂亮的青年的我们,看到了典雅大气又发福了的中年的我们,看到了健康潇洒快乐的老年的我们。</p> <p>少年的我们</p> <p>清纯可爱的海韵和宁娜曙农</p> <p>稚气未脱的威东怡祖克平和德东</p><p>萌萌哒,萌翻了。</p> <p>朱兴从小练武打,一招一式很专业。</p> <p>青年的我们</p> <p>钟楼,我们学校的名片。每届学生临别时必去合影留念的地方。</p> <p>五姐妹笑意洋溢,春风满面。</p> <p>看到下面的照片,不知怎的,我会联想很多。</p><p>首先,感觉不是照片,是一尊雕塑。其次,威东和克平两人神情专注严肃,他们目视远方,好像看到了什么。那里大概有他们的梦和诗吧。</p> <p>海韵小芳曹扬张奕桂英欣博六人是因为什么原因到照相馆合影的?</p><p>大概是分别留念吧。</p><p>遥远的岁月,年轻的脸庞。</p> <p>帅气五男儿</p> <p>海韵是我们二六班的百灵鸟。初二时她和五班班主任沈达信老师的对唱“逛新城”轰动全年级,深深的刻印在我们脑海里。</p><p>这是她留校当音乐老师和师傅徐老师的合影。</p> <p>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徐乃程曾参加南京邮政枢纽工程工艺设计。该项目获当时邮政部二等奖。</p> <p>中年的我们</p> <p>祝世镇朱兴,酷酷的。</p> <p>亚东魁伟潇洒</p> <p>三同窗三同事</p> <p>闽明伏案勤勉工作</p> <p>老年的我们</p> <p>2018 年9月广西旅游。这是中越边境上的德钦大瀑布。桂英曹扬闽明有幸同去并合影。</p> <p>栈桥上,凤丽平和富态。</p> <p>援军杭秋晓群的照片代表了我们现在最真实的形象。银发,慈祥,老有老的美。最美不过夕阳红。</p><p>看到杭秋这张照片,我就有要拥抱她的冲动。我太喜欢这张照片了!</p> <p>上面十六张照片是这次征集的众多照片的拮取,再现了半个多世纪的我们的容貌变化。这是人生的外在变化。</p> <p>海韵半个世纪的变化,从清纯秀气到华贵富态到慈祥平和。</p> <p>王老师口中的六班四“东”,童亚东,栗效东,陈德东,杨威东,少年时同读书共踢球情同手足,56年后云返班喜同框四东相逢。</p> <p>这些照片,我看了又看,感慨万千。人的衰老是不可违抗的自然规律,我们只有顺应自然,活好当下每一天。</p> <p>纯旭李洪,从少年到中年到老年,经历半个世纪的闯荡,现在事业有成 ,生活在美国。</p><p>纯旭也是下乡插队的知青。他聪颖过人。文革结束,恢复高考,1977年他考上了上海化工学院。对知识只有初二水平的我们来说,是望尘莫及的。而且,那年全国570万人报考,录取率只有4.7%。后来他到美国又获得了博士学位。</p><p>我们钦佩纯旭李洪!他的奋斗经历是我们二六同窗的奋斗缩影。</p> <p>“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时间把皱纹刻上我们的额角,但休想把它刻在我们的心上。</p> <p>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失去了就永远失去了,那就是青春和健康。对我们而言,青春失去,回头无望;健康尚在,弥足珍贵。</p> <p>漫漫五十年,我们彼此难得一见,甚至一面未见。也许思想观念如天边的云,远去的帆,各奔东西。但无论对错,毕竟是同一片天同一片海。(以上两句是刘群所说)</p><p>下面是刘群最近的摄影作品。</p><p><br></p> <p>刘群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诗。</p><p>天地一过客。</p><p>览遍万里云。</p><p>不思江湖事,</p><p>难忘少年情。</p><p>难忘少年情,不仅是刘群,徐乃程祝世镇两位班长也是一样的。多年来,他俩常常组织我们在南京的同学聚会畅谈。每当校庆,我们都和班主任王老师欢聚一堂。</p> <p>120周年校庆,金中校友合唱团惊艳亮相 ,我们班邱凤丽徐乃程朱城华丽登台。第三排右数第二是凤丽,右数第六是乃程,最后一排右数第四是朱城。</p> <p>现在我们都退休了,我们旅游,我们唱歌,我们跳舞,我们走秀,我们打球,我们游泳,我们滑雪,我们打拳,我们养宠物,我们掼蛋,我们学习书画,学习摄影……凡有所学,我们无所不学。凡有所乐,我们无所不乐。</p><p><br></p> <p>叶慧玲叶子舞姿优美灵动,堪比专业舞蹈演员。这可是花甲之岁的叶子啊!</p> <p>郭晓光退休后,爱好唱歌跳舞。在蓝旗街道唱歌班被誉为“对唱王子”。</p> <p>曙农从小就喜欢十字绣,现在绣技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可誉为我们二六班的能工巧匠。</p> <p>曙农还会好多手艺。</p><p>钩花枕巾围巾,钩包,刺绣,布贴等。</p> <p>东林从1964年进入十中的初一音乐课开始,到退休后连续五年每周二上徐美钰老师的退协声乐班,一直有幸追随徐老师学习乐理、声乐和音乐作品欣赏,在服饰队走秀,音乐节奏感强,这是得益于徐老师的长期熏陶和训练。</p> <p>曹扬也爱唱歌,和老同学一起参加老年合唱团。(图二从左到右是曹扬袁东林郭晓光)</p> <p>这是宁娜做的十字绣“贵妃醉酒”。功夫了不得啊!</p> <p>宁娜是网球爱好者,几次参加比赛,都取得了好成绩。</p> <p>朱兴也是网球爱好者,听说球技很不错耶。</p> <p>过小芳退休后在南京就上了老年大学的烹饪班,到了墨尔本又上了社区的料理班。下面是她的学习汇报。</p> <p>小芳很谦虚,说自己是新手。还说,在澳洲,学做中式餐,是怀念家乡的一种寄托;学做西式餐,是为儿孙。</p> <p>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班有两位摄影高手。</p><p>一位是祝世镇。他把镜头对准街巷百姓,拍出了南京的人文景观,拍出了南京市民安乐祥和的生活场景,很有生活气息。</p><p>一位是刘群。他把镜头对准南京的自然风光,拍出了南京风光旖旎,景色优美,新潮、现代化。</p><p>他们的摄影作品让我们觉得做个南京人自豪幸福。</p> <p>祝世镇摄影作品</p> <p>刘群摄影作品</p><p><br></p><p>秋栖霞</p> <p>南京眼</p> <p>牛首</p> <p>江宁凤凰台</p> <p>渡江纪念碑</p> <p>一览众山小</p> <p>下面是刘群在朋友圈发的摄影作品,东林被吸引,有感而发写下一首诗。</p> <p>春雨润花开,微风落叶飘。</p><p>孤灯照无眠,美景伴良宵。</p> <p>祝世镇刘群,活到老,学到老,学有所成。他们的晚年生活对我们是启迪,是鼓舞。</p> <p>我们二六班的同学爱好旅游,有些同学都周游世界了。在旅途中,我们留影,优雅,闲适,美丽,大气,潇洒,新潮,快乐,幸福……</p> <p>袁东林</p> <p>徐晓群</p> <p>王欣博</p> <p>刘群</p> <p>陈为庆</p> <p>张奕</p> <p>陈海洋</p> <p>周艾伦</p> <p>王小萍</p> <p>王大明</p> <p>童亚东</p> <p>邱朝宁</p> <p>祝世镇</p> <p>过小芳</p> <p>孙大毛志兵</p> <p>江宁娜</p> <p>朱城</p> <p>陈瑛</p> <p>肖淮雁</p> <p>胡津育</p> <p>沈南</p> <p>汪雪梅</p> <p>朱兴</p> <p>司援军</p> <p>于益贤</p> <p>张晓吾</p> <p>吕学群</p> <p>杭秋</p> <p>张克平</p> <p>颜闽明</p> <p>陈德东</p> <p>张石莉</p> <p>凌宏升</p> <p>王桂英</p> <p>刘江庆</p> <p>邱凤丽</p> <p>徐乃程</p> <p>丁曙农</p> <p>栗效东</p> <p>王海韵</p> <p>徐裕民</p> <p>李洪</p> <p>郭晓光</p> <p>曹扬</p> <p>少年,我们是同学;老年,我们是朋友。朋友就像片片拼图,拼图连拼图,就是一幅美丽的长轴画。</p> <p>夕阳余晖映照,五彩斑斓,</p><p>我们老年生活,多彩浪漫。</p> <p><br></p><p>这次制作电子相册,重温了我们那充满梦想的花样年华,叙写了我们经历的风雨沧桑的岁月。</p><p>美篇有一个非常好的功能,那就是可以随时添加内容。</p><p>待到我们75岁80岁85岁……我们再来电子相册里聚会,续写我们友谊。</p><p>青山在,人虽老,同学情正浓;</p><p>岁月增,水流长,情怀依旧深。</p><p>最后让郭晓光吕学群的歌声伴着我们</p><p>走向金黄灿烂的天地。(视频录于2020年7月8日)</p>

我们

朱城

六班

郭晓光

刘群

插队

徐乃程

照片

陈瑛

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