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 <p> 歌词诗句常道“往事如烟”、“往事如风”,不管舍与不舍,往事好像都随时光如风如烟而逝。只是但凡曾经心跳,往事便落定在心头。</p><p> 前不久与小妹电话闲聊,不知怎么说到她当年中考的事。那年中考考点设在别的乡镇,要带三天伙食费。家里困难,拿不出钱,母亲舀了两碗米给她做伙食费。好在学校附近有村民做了米饭、稀饭和菜来换钱和米,两碗米只够兑换三天的稀饭。因为天热,餐餐稀饭,又碰上生理期,一堂考试直接就晕在考场。监考老师把她带出考场,喝了一碗糖水,煎熬着把三天考试完成了。几十年过去,回忆往事,妹妹语气云淡风轻,而疼痛却是根植在内心深处。算算时间,那一年我刚好大学毕业,七月份忙着去外地的一所中学报到,忙着自己的事。</p><p> 年轻时认为,追赶幸福是最重要的事,离乡远行也理所应当。等乡思乡愁的味道渐浓,愧疚就成了往事里的一种心结。</p><p> 在外婆身边长到十八岁,得到的疼爱最多。日日看外婆厨下灶间、菜园塘边,帮着在外劳作的母亲照管五个孩子,经营一家人的饭菜。外婆身体一向不好,年轻时吃的草药是用担挑的。因为我们,年岁渐长却不敢生大病。瘦弱的外婆却一辈子没有戒烟。从我懂事就看外婆抽烟,水烟、旱烟、自卷烟(有段时间是用我们捡来的烟头卷的)、纸烟,烟雾里释放的是万千无处诉说的心事。外婆有很很严重的痔疮,外脱、大量便血,因为家里穷,总是忍着自己处理。常常说,等我朝晖读书工作了我就去治。可我长大、读书、工作了,却远在异乡,忙工作、忙孩子,何曾分了一分心思给外婆!难怪外婆常说:“眼泪总是往下流的。”</p><p> 外婆八十八岁那年,躺倒在床上几个月,话也说不出了,眼神却纯澈。最后一个多月,我们姐弟每人陪了她一周。等家里来电话告知外婆快不行了。到学校请好假,准备第二天赶早回家。那天下午坐在客厅窗户边的沙发上,迷迷糊糊中,外婆拍了拍我,拉着我的手,说“女的,我要走了”,我抓住外婆的衣服,死死不松开“你不要走”,肝肠寸断里喊醒了自己,倾泻而下的眼泪由此化成悔恨的雨,永远飘在这一缕往事的风中。</p><p> 有些初心愿望在生活的波浪里历经冲击,伤痕累累或鲜艳如昨时,往昔的许多点滴小事就常常跃上心头,把怀念团成生活的信念。</p><p> 大学里跟同学老大(后来成了先生)恋爱,除了读书学习,课余时间就是看看电影,逛逛街,或在学校门口的小面馆吃面,看老板娘不舍地用菜叶子揩滴在灶台上的油,再扔进沸腾的锅里。日日见面还要写了信放进班级邮箱里,再由班上通讯员送给他,送给我。玫瑰花和巧克力是现在流行的礼物,我们那时不懂也送不起。我的收藏里还有当年的小礼物,一方丝巾、一只白瓷小羊,一个貌似水晶的小玻璃杯,一摞书信和诗稿。还有一双尖头,细带的红色高跟鞋,永远留在心底,鲜艳明亮。</p><p> 那天逛街,在百花洲一家商店看到橱窗里那双鞋,怦然心动。看看标价,三十三块五角!那可是八十年代,我们读的是师范大学,每月学校发放十六元菜票,家里基本不提供过多的生活费。花两个月彩钱买一双鞋,的确奢侈。最后我们一人出了一半,把鞋子买了回来,也就有了后面的故事。</p><p> 周末,穿了新鞋,逛了书店,又到中山路走了一圈。好了,回来的路走到现在八一广场沃尔玛这个位置,那时还是一个舞台,到对面七路车站点不到五百米,却一步都走不了,脚被新鞋磨破了。老大同学只好坐上公交车回学校,找人借了自行车骑回来,接上我,推到车站。然后骑回学校站点接上下公交车的我。从此,这种“痛,却快乐”的青春滋味便一路照亮着我的生活,踏踏实实走着我三十多年的婚姻之路。</p><p> 有的往事是落在别人的心里。穿过时光,听别人讲述与自己有关的往事时,会有别样的感觉。我喜欢听学生们讲年轻的时的杨老师。“每天盼着穿新衣服的语文老师来上课”,“有一段时间老师的衣服上都有蝴蝶结,或衣领或衣袖或腰间”,“老师的字很漂亮,每天我都努力模仿”,“爱听老师讲苏东坡、李清照”,“谢谢老师帮助,要不考不上重庆大学”……你看,花一样的年纪,做着育花的工作,这种往事是不是很令人满足,是不是可以让我现在的日子多了许多芬芬!</p><p> 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要经历多少事,自己都说了不算。但可以努力让经历的事情少些遗憾、愧疚,悔恨,多些安心、温暖、快乐,当一切渐成往事时,我们都可“且把金尊倾往事,醉了今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