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新教育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培养出既有着民族情怀,又有着全球视野,既有着本真的生命体验,又拥有全面的科学知识,具有创造能力的未来公民。教师是践行教育使命的使者,我们应先于学生,朝着新教育的目标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素养。</p> 教学随笔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随笔</p><p> 随着新教育的开展,构建理想课堂是十大行动之一,高效的课堂成为了我们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蔡林森与先学后教》一书中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成为了我们学校构建理想课堂的模式,读了这本书感触颇深,以前我们总认为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学得就越快、越好,教师带领学生“满堂灌”,事实上,这样做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学生成了被动的学习。而“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恰恰相反。通过学习,让我明白了以下几点:</p><p>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的基本操作程序一般分为板书课题、出示课题、出示目标、自学指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等6个环节。这6个环节就小学数学而言,先学为看一看、做一做,后教为议一议,当堂训练为练一练,其中前3个环节作为辅助作用(约1分钟),后三个环节(即“四个一”)为主要环节。</p><p> 二、这种教学模式就是教学生学,即让学生先自学,发现问题再合作学习,最后当堂训练。学生主要是自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学生自学前,教师抓住知识点,提出问题,突出重点,确定学生自学思考的方向. 开始上课时,教师准确地提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之后,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学生自学时间不宜过长(一般6分钟左右)要让学生紧张、快节奏的完成自学任务。同时老师要满怀激情,精神抖擞,稳重端庄,不可以用力拍手、敲桌子、敲黑板,语言要简洁。这样在课堂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即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为后面的“教”环节打下了基础。</p><p> 三、课前准备要求更高,老师在开始操作的时候会比较难。每次课前做好教学设计,才能更好促进“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练习练习要有针对性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巩固知识。尽可能让一切教学环节都进行在学生的学习之前。同时交给学生学习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p><p> 总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高效的教学方法。我们教师要把先进的思想、教学理念与我们教学的具体实际情况相接合起来,不断的实践总结,总结实践。在教学的革命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p><p style="text-align: right;">——郭红清</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育随笔</p><p> 我潜心研读了朱永新写的《新教育》一书。读后,感觉一种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带我缓缓上升,我感觉自己站得高了,视野更开阔了。经过反复阅读后,我才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新教育?</p><p>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新教育首先是一个变革的梦想,一种成长的激情。提倡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晨诵、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种回归朴素的生活方式,也是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完整体现。</p><p> 新教育实验有一些基本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最最显著的特点是帮助教师层,新教育的六大行动,就是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设数码社区和构筑理想课堂。这六大行动,意在推动整个的数字教育推进,推动教师的成长。</p><p> 朱教授说,新教育实验初始阶段的理念尚未形成,但他相信实践出真知,也出理论。事实上,他一刻也没有放松过新教育实验的理论构建。现在,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已经形成。这些理论不但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而且呈现出思辨性和丰富性的特点。</p><p> “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朱教授认为,教育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要关注学生和教师、校长、家长以及社会上所有人的发展。新教育实验的目标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他认为,参加新教育实验的所有学校的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新教育实验的价值取向是“行动”,只要行动,就有收获。</p><p>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朱教授说,目前以成败论英雄、以金牌论英雄、以升学多少论英雄的观点是错误的。新教育实验行动方案的关键是,教一些学生一辈子真正有用的东西。朱永新说自己是苏州大学毕业的,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比北大、清华的学生差。他说,他甚至可以到北大、清华去做教师、做教授。关键是怎么样让学生有一个真正辉煌的明天,而不仅仅是辉煌的今天。</p><p> “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朱永新对精神的作用高度重视,甚至有点儿夸大。他认为,死人与活人的最大区别就是死人的精神不再存在了。他说,有的人虽然活着,但精神不行,生不如死,与死人没有什么两样。这正应了诗人臧克家的一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诗人虽然另有寓意,但朱永新却借此说明精神的重要性。重视精神,就要让人们不断地感受成功,从而不断地相信自我,不断地挑战自我,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p><p style="text-align: right;">——郑智东</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随笔</p><p> 构建理想课堂,一直是教师追求的目标以前经常听老教师讲:“一节课上好了,下课后,犹如爬上山岗,一阵凉风吹来,全身舒爽;一节课没上好,比倒柴都累!”也许再没有比这比喻更贴切的上课体会了!从教十几年,因没有慧根,走了不少弯路!从最初的看时间等下课,每一分都是煎熬,到后来的40分不够用,自己讲的很有劲,学生早张望着下课,到现在的定点下课!最理想的课堂一直是所追求的目标!</p><p> 课改一直以来都在进行!外出听名师的课,听的讲座也不少!但只是当场热的效果,回来用不上或者说不会用!没有一定的模式和套路可拿来就用的好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让老师好理解,易掌握,有套路可搬!加之定南四小教研氛围浓厚,大家学、教、研结合!思想逐渐解放,道路慢慢清晰!按罗惠珍校长的话说,这是一种可以让老师可以学会“偷懒”而有效率的教学模式!</p><p> 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实验,我的课堂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得会有以下几点:</p><p> 1、想在课堂上“偷懒”,就得课前“吃苦”!教学目标的明确,自学指导的编排。必须是准确而精练而学生一看就懂的!老师得反复推敲,自己把握不准的,还要同事间相互讨论!</p><p> 2、对学生自学时会出现的问题要有一个估测,备学生要做的更认真!</p><p> 3、课堂掌控能力要强。做到收放自如,往往有时候备课很认真,课上的很糟糕,老师和学生不在同一频道!</p><p> 4、对练习的量和层次性要准确设计,基础练习要求达到达标率,拓展提升练习难度要适当!</p><p> 5、如何做到兵教兵是最难的,优生有的不教,有的不会教!也是一直困扰的问题!</p><p>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师生身心放松而行动紧张的!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一杯甘淳的葡萄酒,令人回味的!理想的课堂是以生命为主体,是一棵树摇曳着另一棵树,是一颗心撼动着另一颗心的人生历程!</p><p style="text-align: right;">——魏福胜</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学随想</p><p>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对于一个9年多未接触过英语教学的我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刚接到学校通知时,让我非常的吃惊!自从来到四小后,我一直都从事着低段的数学教学。去年开始教高段数学,就是对我的巨大挑战。我从来就没想过自己会去教高段,在每周的考试中我知道自己对于那些高段数学的知识点有些遗忘。刚接到通知我还在心里暗暗自喜,总算有机会去学习高段的知识了,以后得考试我就不用怕了。可是,好景不长,只上了一个学期,就转回自己的老本行了——英语。</p><p> 学校的决定让我不知所措,对于这行,我已经脱节9年多了,它里面所含的知识点和教学方法等等,我都一无所知,有点“瞎子摸象”的感觉。起初,因为疫情,孩子们都在家里上网课,老师每天要布置作业给他们,我不知道英语的作业应该怎么布置,对他们才有帮助。网课结束后,5月11日复学后,真正与学生接触起来后,才发现大部分孩子在家里学习的效果都很不理想,“自觉的孩子越来越好,不自觉的孩子越来越差”,经过复学后的期中测试结果足以证明这一点。所以,作为3个班的英语老师,只能把课文从头到尾的再重新讲一遍。在教学过程中,我重在抓学生的单词与课文背诵情况。本周上了一节英语教学的公开课,发现自己与其他老师有一定的差距,看来这几年确实已经习惯了用教数学的方式去教英语,在自己的课堂上,有很多英语单词都不记得了,所以整节课下来,一些复杂的话都不敢用英语表达,生怕自己说错了,虽说孩子们是听不懂的,可是还是没有这个勇气去说。时隔多年,落下的东西太多了,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会迎难而上,努力把这些年落下的东西补回去了。</p><p style="text-align: right;">——郭小花</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守望新教育》心得体会</p><p> 为了跟上新教育的大部队,充实自己,最近翻开《守望新教育》这本书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一如我的想象,这是一本非常有分量的书。</p><p> 翻开这本书,首先让我惊讶的是,作为一个区域性教育行政部门的一把手,身兼多种角色,还能取得那么多成就:出版新教育专著七部,发表教育科研论文200余篇,获得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许博士如此执着地行走在新教育的路上?并在路上开出灿烂的花朵。</p><p> 正是因为许新海博士执着于教育的情怀,总能够拨动我心灵深处的那根弦。许博士在书中道出了自己的信念:新教育人把教育的工作当作了志业,把教育作为了自己的信仰,矢志不渝,不断创造生命的奇迹。这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从《信仰担当: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到《区域推进:只要上路就会遇到庆典》,从《行走感悟: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到《每日一思:只有坚持才有奇迹》。一篇篇朴实的文字中,我清晰地看到了一个执着于理想的教育人在推进新教育实践中的行与思,他的体会与思考,我深切的感受到了矢志不渝的情节,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p><p> 因为疫情的关系我们都有一个“超长寒假”,也正因为有了这个假期,让我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感受这几年在教育工作岗位上的点滴和变化。时光流逝,转眼间踏上工作岗位近三年,三年对于整个历史长河来说,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对于人的整个生命来说也只不过是几十分之一。但是,三年对于我这个刚走上讲台不久的青年教师来说却可以用意义非凡来概括。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从2019年开始接触新教育,也正是因为新教育把我的紧张忙碌的教学生活变得五彩斑斓。从新教育工作实践中,收获很多,有经验有教训,有挫折也有喜悦。依稀记得新教育新学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从组建班级家委会,到发动家长孩子有文化性地布置教室,添置书架,购买适合五年级孩子的书籍,再到如何与家长取得更好的沟通,让家长积极有效参与到学校活动中来——家长义工、家长进课堂;在教学中,努力让自己成为懂得享受课堂的教师,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我知道得认真、细致地备好课,轻松微笑地走进教室,投入而又熟练地传播知识,慢慢地会发现孩子们也回馈了很多的惊喜,看得出来,他们越来越爱上语文课了,精力集中了、思维活跃了,越来越同学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渐渐地,我也放正了自己的心态,学会“有教无类”地接纳身边的每一个学生,学会以每一个学生为基准,对孩子多一份宽容,让学生学会做自己人生舞台上的主角,从他的幸福成长中获得幸福!当我发现给了学生一份相信和鼓励,自己便会赢得更多的尊重、快乐和幸福,繁琐忧虑也渐渐远离!</p><p> 除此之外,利用长假我也开始整理自己的状态,丢掉手机,拾起了自己读书的习惯。虽然现实中真的有太多的理由支持教师可以不再学习,比如:工作量太大,孩子需要陪伴,记忆力差等等。但支持教师应该继续学习的理由只有一条,那就是教师如果不学习就无法胜任现在的工作,只有教师自身不断地及时的学习才能够教给学生最新最有用的知识。会发现教师的魅力在于通过活化了的知识积淀,所形成的诸多良好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发现拿起书的自己变得充实了,学习又一次排进了我的日常生活,所有的繁杂似乎都归于了一种平静,少了往日的忧虑,多了对现在教育生活的把握,我又一次感受到了书中许新海博士的教育情怀带来的自我成长的快乐。</p><p> 在今后,我将继续站在新教育这一块精神高地上,守望自己的教育理想,追寻教育的梦想,用全身心的投入与坚持不懈的努力,用心教学,幸福生活!</p><p style="text-align: right;">——曾子涵 </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p><p> 最近认真阅读了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让我受益匪浅。</p><p> 作为一名教师,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可说到收获却不大。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博览群书,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p><p>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加,新问题、新矛盾也接连不断的出现,要想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因此,教师必须不断读书学习,从中总结更多经验,发扬优点,改进缺点,不断探索新的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成绩。</p><p>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又仿佛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又像慈祥师长,不断地给我们以指引。站得越高,才能看得更远。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学习这100条建议,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工作。</p><p style="text-align: right;">——邹永莉</p><p> </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浅谈小学语文的诗歌教学</div> 诗歌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瑰宝。教师要以诗意化的语言碰撞学生幼小的心灵,于诗意浸润之中锤炼美好而丰盈的心灵,在趣味化的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独具匠心的教学活动设计之中轻叩诗歌的大门,引发学生浓郁的诗歌学习热情,更好地培养小学生读诗、品诗、写诗的语文修养。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基础抓起,针对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实际情况,拓展学生学习诗歌的范畴,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诗词修养和内涵。<br> 一、充分利用课堂,开展诗歌教学<br> 当前的诗歌教学,很多教师只是做一番文言文的翻译解释工作草草完事,没有从诗意上作更多的品读欣赏,学生根本无从感知古诗的韵味和魅力,富有情趣美感的诗歌精华,在课堂上却成了索然寡味的毫无生命气息的东西,这是诗歌教学的失败。开展诗歌教学活动,让小学生在头脑中对诗歌一个清晰的认识,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定时定量地朗读、背诵古诗词,感受古诗词带来的迥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发自内心地喜欢上古诗词。通常情况下,在学生早读的前几分钟,我会安排学生背诵一首诗词,首先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环节尽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其次,早上学生的记忆力比较好,好没有受到其他事物的干扰,记忆的效果比较明显。利用早上的黄金时间段,利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一首新的古诗,既不会让学生感觉到压力,又让学生尽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确实是一种一举多得的做法。<br> 二、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真正掌握诗歌的内涵<br> 说起学习目标,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需要背诵的古诗,而且有按质按量的完成学习任务,不能应付了事,不能仅仅停留在背诵古诗的数量上,而要真正地了解每首诗歌的内涵,挖掘其中的韵味,深深地体会作者的心理感想,实现诗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总目标:1.在诵读中获得情感体验 ,领悟古诗内容。2.抓住意象想象画面,体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br> 分学段目标:<br> 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br> 第二学段:1.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2.进一步把诵读与情感体验这两个过程结合起来。<br> 第三学段: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2.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br> 在教学时,我们首先要明确诗歌教学的总目标,再逐层落实学段目标。透过目标容易发现,小学阶段学习诗歌最基本的一项内容是注重作品的情感体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寻找出适合的教学策略。 <br> 三、引领学生仔细地品味诗歌的语言精神<br>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教师必须牢牢地把握住 “诗眼”,让学生认真地品读其中的语言精神,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核心内容,从而促使学生对诗歌整体感知效果的提升。因为诗眼是诗中最凝练、最传神、最准确的传递主旨的字句,读透诗眼,能容易的把握诗的中心和领会诗人的情感。在语言中品味古诗的表现力。诗歌既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充分领悟这种精神,对于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诗歌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培养,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润物无声”的熏陶,让我们的优秀人文精神得到顺利地传承。<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李梦华 </div> <br></div>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p><p> 近期读了《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一本书。讲的是于永正老师怎样当老师,不只是怎样上好课.正如于老师在书中所说,他是用语文进行教育,而不仅仅是教语文。</p><p> 怎样做才会深受学生的喜欢呢?书中告诉我们:要想让学生喜欢,首先要喜欢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喜欢老师。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记忆犹新:</p><p> 第一,做“甘草”。甘草特性一是:性温、味甘。所谓的温即温厚,而且是温中有善。性温让你在脾气上来的时候,懂得控制,学会要冷处理;做到温而不猛,更要注意对学生因材施教和心理的调和。常言说:只要你微笑的对待别人,那么别人一定会回以微笑。甘草的特性二是:要包容他人,尤其是孩子。</p><p> 第二,激励。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如果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那么,它的第二个名字便叫“激励”。只要蹲下来看学生,牢记“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这句话,就很容易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不同的教育方法,会让我们有想不到的收获。</p><p> 第三:把课上的有意思。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课堂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把课上好,是我们最重要的“看家本领”。有了这个“看家本领”,想让学生不喜欢老师都难。</p><p>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岗位中,我将努力向于永正老师看齐,像于永正老师那样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至少要在学生的生命里留下什么,那就是留下语言,留下能力,留下情感。</p><p style="text-align: right;">——曾雅文</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育让生命更美丽</p><p> 斯普朗格说:“教育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我们的教育追寻的初衷就是美丽生命和美好生活。读着《变革的力量》这本书,感受着海门县域教育生态的蜕变,也反思着自己的教育生活,是否在让孩子的生命更美丽?孩子通过学校生活,是否真正的快乐健康地生长?</p><p> 让生命更美丽,需要我们培养更阳光的孩子,把学校变成一切美好事物的集合地,让孩子在这个乐园里健康成长。让生命更美丽,需要我们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把班级变成孩子的习惯养成地,让每一个孩子通过教育,良好的习惯因子植根在心中。让生命更美丽,需要我们教师把自己提升的更卓越,我们要充实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我们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我们更是启迪孩子智慧,培养他们能力的人。</p><p> 有幸6月27号在三中听了新教育叙事报告,对这几位老师都很敬佩,她们发自内心的喜欢新教育,用爱在做新教育。黄老师的叙事让我印象深刻,在新教育开始前,她带领她的孩子们坚持的阅读和写作就是新教育的路子,她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你有心,付出绝不会亏待你。我们教育要回归初心,坚守自己的“三亩地”,让教育发芽,生根,茁壮成长。教育是“一方池塘”、“一片火焰”,而不是“文明的监狱”,让我们点燃火焰,助推学生成长。</p><p style="text-align: right;">——缪俊燚</p><p><br></p> 编辑:黄懿<br><br>审核:定南四小新教育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