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之星—我所接触的《法库文化人》

郭锡镇

<p class="ql-block"> 文海之星—我所接触的《法库文化人》之一,作者 史志会(下同)。</p><p class="ql-block"> 一个年龄比我小的朋友离去,让我动心,让我翻开我家的影集,几幅照片,简短说明,写写他们吧。</p><p class="ql-block"> 张骏:法库县革命委员会主任(武装部政委),1969年法库县文艺宣传队刚刚建成,我们就是在政府、政委这些大人的关怀、照顾下,吃、住、行无忧,人员健康成长,队伍繁荣壮大。</p><p class="ql-block"> 这是1989年在北陵公园根之恋聚会邀请张政委参加。</p> <p class="ql-block"> 徐成学:沈阳部队干部,曾经担任文化科(局)科长,后调至铁岭,地区歌舞团创始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当年样板戏的一把手:第一任领导是李忠堂,第二任领导是徐学成,领导班子还有:冯金波乐队排长,范玉金演员排排长和张超、安志斌,以上这6个人都已去世。(葛爱华)</p> <p> 在那个年代里,张政委和徐老师是很平易近人的,记得徐老师家在沈阳,因为他是抗美援朝最后的留守部队回来的,可能是五七年吧,分配到法库县文化站,每年都要给他取暖费,他说我在沈阳,家属已经享受了,我不能再享受了,所以他都如数退回。你看在那个我们每天晚上演出有三毛钱的夜餐补助,他从来一分钱都不要,他说那是你们的待遇,不是我的,所以徐老师真的,如果现在的领导能赶上徐老师的一半儿,百姓就很开心啦。(法库县样板戏学习班 王书珍)</p> <p> 那个年代,因为我背着父亲是特务的罪名,我觉得我没有资格登这个历史舞台,所以我根本就不去练自己的角色,尽管是那样儿,我就找一些力所能及的,别人不干的活儿都会去干,但是尽管那样我也觉得很开心,因为徐老师待人是很平等的,现在想起来,我真的很怀念我们的徐老师。</p> <p> 那个年代,铁岭样板儿戏,领导班子烂掉了,所以铁岭决定把徐老师调过去阿,担任领导,如果徐老师不走的话,在法库可以为法库做出更多的贡献,因为他是一个无私的人,他在快要去世的时候,儿他家属问他通知不通知样板儿戏的人,因为他不想给大家添麻烦,他说不用通知了,所以他就那样走了,真的,这个人太让人尊敬了。</p> <p class="ql-block"> 文海之星 —我所接触的《法库文化人》 之二</p><p class="ql-block"> 我是1968年下到法库的沈阳知青,1968年末全县文艺汇演后组建了一支文艺宣传队,在文化馆排练、阶级教育展览馆住宿、在革委会食堂吃饭。</p><p class="ql-block"> 当时接触过的文化馆(宣传站)老师李忠堂、段庆久、温丽和、王秀夫、肇厚民、孙连科、安志斌、吴玉芬、姜玉芝。</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队员(23人)清一色的小青年,吃苦耐劳、军事化管理。</p><p class="ql-block"> 万长志:1949年生人,文革期间县里“三大”文艺宣传队成员,军转回来后曾经在几个乡镇担任党委书记。1991年调到文化体育局任党委书记。到任当年全县举办《鱼梁之春》新春晚会等系列新春活动。</p> <p class="ql-block"> 张超 万长志 张惠忠</p> <p> 文海之星—我所接触的《法库文化人》之三</p><p> 两张合影,一张是一个阶段的文体局全体,二是各乡镇文化站站长。</p><p> 不用多写,辽河沃土、鱼梁之乡,这些都是城乡文化工作的实践者和干将。</p> <p> 时任法库副县长刘雅琴和文化局及基层负责人合影!</p> <p> 各乡镇文化站长合影</p> <p> 文海之星—我所接触的《法库文化人》之四</p><p> 简写《法库县革命委员会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p><p> 1968年法库剧团解散。</p><p> 各乡(公社)文艺汇演之后,县革委会责 承文化馆(毛泽东思想宣传站)组织了二十二人的文艺宣传队(人员名单另发),人员由知青组成,平均年龄18岁。</p><p> 这支宣传队军事化管理,统一着装、出行排队;排练厅在文化馆、住宿在阶级教育展览馆、在革委会食堂就餐。</p><p> 这些年青人自立自强,用当时的话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的”“兄弟姐妹”。</p><p> 参加过地区汇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宣传队一起上山、下乡演出,在法库群众文化史上留下美好的一页。</p> <p> 文海之星—我所接触的《法库文化人》之七</p><p> 再写《法库县样板戏学习班》</p><p> 忘不了我们的《卧牛山上军号响》,忘不了《秀水河旁战旗飞扬》。还记得马力老师导的《插秧歌》,更记得我们有一个开场歌舞:“胸有朝阳学上海,革命XX冲天外”,工、农、兵、学各四个人上台精神抖擞的场景……</p><p> 记得每一个演员,记得所有乐手,同样也记得像“流星”走过的(时间短)朋友,因为他(她)们和我们同台演出、同锅吃饭,同样为法库山城付出过……</p><p>此处借用葛爱华提供的照片,把我们引导回当年的生活。</p><p> 《法库县样板戏学习》是摇篮、是温床,也是种子、肥料。因为它不但开花结果,也滋养了家乡的土地。</p> <p> 文海之星——我所接触的《法库文化人》(九)</p><p> 样板戏——根之恋</p><p> 白云奉献给草场</p><p> 江河奉献给海洋</p><p>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p><p> 我的朋友……</p><p> 样板戏不仅是戏剧的经典,它也铸就了这么一茬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人。</p><p> 他们的态度是: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p><p> 68知青在此谢谢当时在一起的伙伴们的提示、拨正、关注,别忘了样板戏、别忘了根之恋、别忘了曾经一个锅里吃饭的兄弟姐妹,包括小大嫂、袁师傅……</p> <p> 文海之星—我所接触的《法库文化人》(十)</p><p> 鱼梁山城、大辽福地,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自然孕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文艺志士。</p><p> 咱先不说中国电影第一人任庆泰,也不说张大帅手下的杨宇霆,我是1968年从沈阳到法库的下乡知青,所以我就从1968年往后说起。</p><p> 在《法库文化人》(一)、(二)已经说到当时的文化馆老师、那个时期的文艺宣传队。这里先献上几幅照片,回忆一下几位文化、文艺涉及的老前辈。</p> <p> 县委书记王成礼</p> <p> 县长赵凤杰</p> <p class="ql-block"> 周海杰 县政府副县长</p> <p class="ql-block"> 果庆喜(三面船镇镇长)</p><p class="ql-block">田久荣(三面船镇党委书记、退休前县政协副主席)</p> <p>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年轻的时候我们老说这句话,到这个时候用这句话起个头吧。</p><p> 这些天,正天天回忆我所接触的《法库文化人》,张超正是在全国都有影响的法库文化人之一。</p><p>把当时我们做的专访中的几段——几位在样板戏的朋友,每人一分多钟对张超的回忆献上……</p><p> 知青朋友们,爱护自己,珍惜当下,也是对大家伙的贡献。</p> <p> 锡镇好,感谢你对张超的介绍,我们法库样板戏确实出了几位名人,张超,張惠忠,崔凱,他们为法库县争了光,张超的去世,用我这个兽医的诊断是累死的,当年正大宗艺,每周一期,都由张超主编,谁能受得了,那整那么多节目,姜昆称其为第一大编集,很早就在省医院支架了,属集劳成疾,早逝不到70岁,肝癌。顺便介绍一下六中在法库样板戏的同学,周俊英,独唱演员,红灯记演铁梅,后被苟司令看中调铁岭样板戏,王书珍,沙家滨演沙奶奶,样板戏领导班子成员,女演员总菅,赵凤琴舞蹈,徐广运,法库第一把二胡,孙占忠二胡,打击乐,尚德福,京剧花脸演员,我们几人在法库样板戏都很努力,给六中爭了光,对得起母校,及校友。最后再次感谢锡镇对法库样板戏,及张超的介绍。</p> <p> 王福玲</p> <p> 文海之星——我所接触的《法库文化人》(十二)</p><p> 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p><p> 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p><p> 锦绣河山收拾好,</p><p> 万民尽作主人翁——朱德。</p><p> 这次所发的图片是一个时段的文化系统的干部、干将,当然还会有众多一时没有提到,请之情人、老文化谅解。</p> <p> 这里面老同志:杜新林、王惠临、郁庆康、张汉学、段庆久,年轻人:张志平、夏金芝、安秉东、李进皋、孙占中、赵艳阁、孟庆敏。</p> <p> 万长志、</p> <p> 李蔚春</p> <p> 夏金芝</p> <p> 王巨丰</p> <p> 德集文</p> <p> 张志平</p> <p> 陈维昌</p> <p> 田玉华</p> <p> 赵艳阁</p> <p> 徐海义</p> <p> 张春颖</p> <p> 宋占一</p> <p> 陈光复</p> <p> 王连科</p> <p> 王波</p> <p> 文海之星——我所接触的《法库文化人》(十三)</p><p>文化局和地域文化的繁荣</p><p>在《法库文化人》(十二)中已经接触到了部分基层领导和工作人员,再发两幅合影这都是多年来兢兢业业工作在没多少钱、没多大权又毫无怨言的群文工作第一线上的老文化、当之无愧的文化人。</p> <p> 文海之星——我所接触的《法库文化人》(十四)</p><p> 我和那些文化站长</p><p> 我接触的第一个文化站长是钟显昌老师,68年9月我们刚刚下乡到法库三面船,钟显昌正组织文艺宣传队,代表公社去参加县里汇演,就这样认识了文化站钟站长。那时候也不知道这“站长”是多大的官。</p><p>1980年9月我调到文化局抓社会文化,就和20个乡镇文化站长上下密不可分。</p><p> 这些文化站长可不是一般人,多才多艺都有绝活。</p><p> 先说钟显昌,他是老大哥,能编善写,画得一手好画;柏家沟李艳杰能歌善舞;四家子的张荣安手风琴自拉自唱;孟家乡的李纯永是有名的钢笔点画家……八仙过海,各有高招,这里就不一一点名了。</p><p> 照片里没拍到的很多,王世贤、刘文奇、刘洪亮、李中青、王亚军、孟庆功、韩文利、邵国权、王国龙、王九如、王宝全……太多太多,他们是群众(农村)文化第一线上的英雄、明星,因为他们多年的努力,才有了如今广阔天地的花红柳绿、鱼梁山乡的艳阳天。</p> <p> 文海之星——我所接触的《法库文化人》(十五)</p><p> 我和我的乐友、乐团</p><p> 四十年的工作,五十多年的法库生活经历,就是扎到了文化里没动窝。所以要写的《法库文化人》也仅仅是开头。说句老百姓嗑得“加个楔”,这里得先写写我的乐友、乐团。</p><p> 1968年9月下乡参加县里文艺宣传队、然后样板戏、剧团、1980年到局机关抓社会文化……始终也没放下手中的乐器,乐友众多。</p><p> 这里就专题说说我们的民乐团吧。</p><p> 2014年春节录像之后,乐团发展迅速,整体提高明显。</p><p>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这是我们全员的共识。太阳真实、火热、向上,我们的乐团和谐、进取、阳光。</p><p> 我们的成功、获奖是每一位乐友的真诚努力、认真实践的成果、是大家携手并进的凯歌。</p><p> 这个乐团、这些乐友也是我所接触的《法库文化人》,当之无愧。 </p> <p> 文海之星——我所接触的《法库文化人》(十六)</p><p> 我的乐友、乐团(续)</p><p> 人生几十年,认识就是缘,我相信缘分。</p><p> 从1968年的文艺宣传队到样板戏学习班,后来深入到社会宣传队、乐队,数不尽、说不全,只能在脑海里浮沉、闪现:</p><p>知里的陈义、杨凯、王中华、才潜、吕鹏飞;样板戏同台的柳茂青、张启远、黄杰、梁洪杰、李君;法库老剧团的冯金波、杨世恒、徐海义、张凤瑞;伙伴中的孙占中、王志华、于志民、许兴义、杨洪印、李志恒……太多太多。</p><p>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还是用几幅照片做个句号吧,请朋友们勿怪,提到的、没提到的,在与不在的,都在我的心里、记载里……。</p> <p> 《欢迎你,家乡的娇子》——法库文化大事件之一</p><p> 1992年8月26日,第25届奥运会女子竞走金牌得主,亚洲(奥运)女子田径第一金牌——陈跃玲回到家乡。</p><p> 这一天,山城法库满载喜悦,花海、歌海衬托着人海,首长、老师、亲人、学友,一双双温暖的手,一颗颗激动的心,汇聚成一句话:欢迎你——家乡的娇子。</p><p> 如今,68知青把当时所拍的资料片献上,与关注家乡的朋友分享。</p> <p> 《迎香港回归 庆“七、一”》——法库文化大事件之二</p><p> 一看我这标题,略有点历史常识的朋友肯定想起了一九九七年,一晃已经是二十三、四年。</p><p> 今天68知青用所存的几幅当年的照片,几句简短的语言,把大家带回到那个令人欢腾的时段。那不仅仅是法库文化记载的大事,更是我们祖国的大事件。</p><p> 有的朋友还会感慨,那时候咱们还都年轻……</p> <p> 《过了这个村》——法库文化大事之三</p><p>法库第一次拍电视剧是1989年7月初,辽宁影视剧制作中心张会中导演回到法库,带剧组在蛇山沟拍摄了《过了这个村》,当时法库各界欣喜无比,文艺名人、文化骨干、当地群众都积极参与。</p><p> 献上几个镜头,引发大家的联想……</p> <p class="ql-block"> 《春节大快车》到法库——法库文化大事之四</p><p class="ql-block"> “一进法库门,就好像要驾云……”贴切可亲的乐曲回荡在法库山城,围绕着钟鼓二楼。</p><p class="ql-block"> 商户张灯、沿街结彩、锣鼓声和欢笑声展现出满城春意。</p><p class="ql-block"> 1989年11月12日铁岭电视台到法库县拍摄迎新春节目《春节大快车》,这次春节活动“大演习”圆满成功,群众高兴的说:“先过了一次年”。</p><p class="ql-block"> 文、图:68知青(史志会 法库县文化局业务科长,沈阳一中下乡法库知青。)</p> <p class="ql-block"> 当年样板戏的一把手:第一任领导是李忠堂,第二任领导是徐学成,领导班子还有:冯金波乐队排长,范玉金演员排排长和张超、安志斌,以上这6个人都已去世。(葛爱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