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掠影

东弘足印

<p>  崆峒(音空同),平时很少用到的两个字。感觉崆峒就是虚无缥缈的空洞,也是武打小说里的武功门派。听说崆峒山是道教的发源地,对道教就不懂,似乎长生不老的仙丹知名度还要高些。瞧,对崆峒山的认知轻易地汇聚到了"虚无缥缈"。</p><p><br></p><p> 准备去甘肃自驾游,同行人居然都没有去过崆峒山。反正顺路,就一起去看看呗。这似乎随意的看看不要紧,一天下来竟是十二分的吃惊。既没想到这么美,也是没想到这么累!</p><p><br></p><p><br></p> <p>  先说这美。首先是绿意。崆峒山是六盘山支脉,我们先乘车登顶。越走绿色越多,先是行道树的绿荫遮住6月的暴晒,然后是山路盘旋、这山看着那山绿。之后是山顶俯瞰,山连山、绿连绿。除了陡直的悬崖峭壁,满山的绿,满眼的绿,遮蔽了山路、簇拥着道观。细看之下,就连山下的水也染成了绿色呢。</p> <p>远眺皇城</p> <p>鸟瞰中台</p> <p>  及至在山路台阶盘桓,正午的阳光似乎被崆峒层层树荫过滤成了绿色,伴着山风摇曳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完全颠覆了我对西北、对平凉黄土地的固有印象。下山跛行中拜见了千年孔雀松。至于景区介绍里的一千多种植物,咱是有眼不识崆峒山,权且放在满眼的绿意中一并打包收藏了。有这葱茏的植被为底色,想那山花盛开、秋林尽染、白雪皑皑之时,都应是美不胜收的崆峒。</p> <p>  </p><p> 这美,其次是仙意。仙风道骨,是我在海拔2123米的主峰俯瞰群山时的由衷感受,汉字“人”加上“山”为仙,山崖壁立、与世隔绝,却与天空很近的崆峒山,很自然地成为道士们参悟天地大道之地。第一次登顶,我分不清八台九宫十二院、找不到四十二座建筑群、看不着七十二处石府洞天,但见数不清的山峰,仿佛壁立千仞。而千仞之上,又有宝刹梵宫,庙宇殿堂!不是仙人,如何能在千仞之上建出这许多仙界一般的亭台楼阁?不是仙人,如何能耐得住寂寞、不食人间烟火似的在这山尖尖上修炼?</p> <p>通天桥</p> <p>  在峭壁边的栏杆旁,仰望碧空、俯首青山,浩然天地间不禁豪情万丈。旅友或"杖"剑前行奋起一击,或转身腾挪"剑"指青天,迎来一片叫好声。我等凡人尚能借崆峒宝地稍圆少时武侠梦,不知多少道人术士在千百年的云雾升腾、风云际会中,早已修炼成仙、飘然而去。</p> <p>  </p><p> 这美,再次是古意。道源崆峒是否为自诩我不知,广成子的故事我也不晓。轩辕黄帝问道似乎太久远,秦皇汉武确曾到访,唐太宗也有寺院册封。司马迁、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对崆峒多有赞誉。儒释道三教共处一山、一洞(三教洞)现在亦不多见了。</p> <p>混元楼</p> <p>香山寺</p> <p>皇城</p> <p>静乐宫六角亭</p> <p>黄帝问道处石刻</p> <p>  除了众多石刻碑记和口口相传的古意,雷声峰一路的明、清古建也令人目不暇接。依陡峭山势而建的宫、观,有的似乎歪斜有的显出破旧,却无不透着古朴凝重、岁月沧桑。即便是二十几平米的道观里,都会有道士道姑守候,告诉你墙上的画是历史、雕塑是历史、房子是历史,动辄数百年的历史,比墙外的悬崖、脚下的天梯更令人敬畏。这一路宫、观相连,供奉着几乎能解决生活中所有困难的福禄寿财神、子孙娘娘、药师、雷神等等。道观就建在悬崖边往来必经之路上,有的似乎就是供着神仙真人的穿堂门楼。有的下山时看着只是一层的道观,进了道观见过神仙就得钻洞,出来回看道观却原是二层宫殿。见者无不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因为疫情的原因,崆峒的寺庙道观关闭了很长时间,我们6月3日登临当天,寺庙道观是新冠疫情后重张的第一天。不能不炫耀一下人品呵!</p> <p>见我说出画意,道姑同意了我拍照的请求。</p> <p>  再说说累吧。完全没想到山这么险、上下山强度这么大、我们走得这么累!</p><p><br></p><p> 考虑到主要是60岁以上的朋友同行,按照网上查到的攻略,我们直接放弃了从正门开始一路爬山登顶的路线,选择乘景区大巴至顶峰香山寺、沿山路下至中台、乘缆车下山的路线,大概是景区“休闲养生游”线路吧。我们还自觉地放弃了通天桥景区和舍身崖景区,因为据说那里需要“手脚并用地爬”和“屏声静气的小心”。起初看到奋力向上攀登的游客,我们还十分庆幸选择了正确的方式上下山。没想到即便如此,我们仍然累得不善。</p> <p>  累,主要是因为山势险峻、山路陡峭。这从《航拍中国》雷声峰视频截图中可见一斑。其实山路修得不错,栏杆铁链齐备,走起来并不觉得危险。我们刚开始是在山路上美得飘飘欲仙,高兴时争相拗武功大师造型。可越走台阶越多、越走山路越陡,似乎永无尽头。景点道路指示牌上标注的几十米距离,我们真实的感受是至少要乘上个2、3倍!等到了上天梯景区直面378个台阶、目视不止50度的向下倾斜,所有人都倒抽一口冷气!最后真是横下一条心,完全不顾颜值地紧抓着栏杆铁索、一步一晃地挪下来的。难以想象游人如织时可怎么保证安全。在通往缆车站的坡道上,没有栏杆扶手,膝盖已经撑不住身体,开始打晃要往下栽了。</p><p> 待回京后,看到嘉靖八才子之一赵时春的诗《陟崆峒》:“萦回缘鸟道,曾磴俯蛇盘。绝壁千重启,连天一径蟠。仰高心转迫,回首路方难。险绝更休息,凭谁衔马鞍”,虽说内有诗意的夸张,但确实写出了崆峒山路的险绝。仅看这山路,就能想见仙人们在这里参悟修炼、得道升天得经历多少磨难啊。</p> <p>《航拍中国》雷声峰视频截图</p> <p>走下天梯</p> <p>  崆峒归来,道义仍不明,武功亦未长,青山却不再虚无。再看赵时春晚年描写崆峒山的“远分秦陇三川水,收尽昆仑万里山”,顿悟崆峒"西来第一山”的宏大气势,心胸亦随之开阔。立马备齐登山杖和髌骨带,啥时再出门一并带上。呵呵,爬山去呵!</p><p> 此文图片,部分选自同行旅友@乔巧、@MLY、@白莉、@春华秋实的作品。在此特别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