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经典,踏歌而行——长胜初级中学教师读书心得精选辑录

窦术杰

写在前面的话 <p>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全旗教育系统创建“书香校园”正如攀登险峻高山,历经坎坷,屡遇巉岩,汗流浃背,举步维艰,待登临峰顶,定会尽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情怀;长胜初级中学推进“校本教研”恰似跨越新的征程,栉风沐雨,荆棘载途,脚踏实地,步履铿锵,待到达终点,定会铸就“<span style="font-size: 18px;">海阔凭</span>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壮丽诗章。</p> 题目导引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 让青春飞扬在书香校园—读书心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 …………………………刘素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 书为伴,心有暗香—读书心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 …………………………杨成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读后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 …………………………衣丽颖</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读《爱的教育》有感</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陈美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做卓越的教师》读书心得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 …………………………尹宝娜</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爱的教育》读书心得</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王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活着》读书心得</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陈庆颖</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 读《红与黑》有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 ……………………………丹丹</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博览群书,提升自我—读书心得</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柴文芳</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读《我的教育理想》有感</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杨大海</span></p> 读书心得辑录之一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让青春飞扬在书香校园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刘素辉</span></p><p><br></p><p>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满校园的时候,高大的教学楼上空便飘荡着阵阵朗朗书声了。这书声像是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在校园林荫间跳荡,间或还有喜鹊的喳喳叫声伴奏,空气清新,天空湛蓝。校园,我喜欢的这片净土,因为这里充满着青春的气息。</p><p> 七月是毕业季,是青春,是奋斗,是拼搏的日子,可是这么关键的时候,我们有些孩子却叛逆,不学习,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尊敬老师,心浮气躁。面对孩子们的这些学习现象,我一直很着急,也一度陷入了沮丧的困惑中,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我翻阅了《做有策略的教师》一书,试图从中找出些解决的办法。</p><p> 从《最后的成功》范例中,我学会了鞭策学习特长生,使其更加勤奋努力,不只满足于眼前的成绩。鼓励学困生不要畏惧学习上的困难,哪怕每天进步一点点,也是迈向成功的起点!</p><p> 《一张纸片的命运》教学案例启示我,要想方法去抓住学生的内心,仅靠训诫是行不通的。要用智慧去开解他们,引领迷途的孩子们走上人生的正轨。</p><p> 从《小樱桃老师的三十六计》案例中,我体会到,老师应该不断地转换策略,用“归缪法”治理学生的错误,让学生经过打扫卫生自悟到自己的错误,这也就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p><p> 读了《那一夜,刻骨铭心》案例,我深深地感觉到,老师也不是圣人,学习不仅是学生的任务,老师也应在不断学习中完善自己,用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品质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p><p> 还有很多教学案例,使我心里豁然开朗了。对于形态各异的学生,我们做教师的不断地转变教学策略,因材施教。这些调皮的孩子们就像长出毛杈的小树一样,需要我们及时地修理,砍去毛杈,培育他们茁壮成长。</p><p> 青春是孩子们的独有,在七月流火的岁月,愿陪伴孩子们最后的初三时光,希望师生一起为中考而拼搏奋斗,让孩子们的青春在书香校园飞扬!</p><p><br></p><p> </p> 读书心得辑录之二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书为伴,心有暗香—读书有感</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杨成耀</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关于读书,有太多太多的专家学者、名人、伟人与先贤,留下了无数的至理箴言,真知卓见,给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真是各抒己见,见仁见智,如沐清风朗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偶尔也写写读书的文字,绝对不敢自以为是,只是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完全学生心态,山竹竟放。</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从少年起伊始,余颇喜阅读,读书是快乐的。无论是小人书还是经典名著,都有一种开天辟地、懵懂顿悟的感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书看得也多了一点以后,却是越发的困惑了,为啥而读,其实没啥目的性,完全是兴趣使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渐渐懂得了,把读书、学习和求知联系在一起。读书如食粮,要一点点有规律的食之,每天必读,就如每天必食一样,不要贪多求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上学读书,求知明理,是人生必须经历,否则就如盲人夜路。读书是给自己插上翅膀,延长生命,可以飞得更高,看得更远,走得更久,想得更多,做得更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感到读书人和不读书人最大的区别就是,读书人知道为什么活着,和怎么活着。而不读书的人是难以承担好做人的角色的,甚至比没有成家立业都不幸,比没有为人父母都遗憾,这不是谁说了就是真理,而是谁经历了才解其中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人生都渴望得到知音,但也都知道比登天还难。而其实知音就在眼前,这就是好书。好书比任何的知音都可靠。多少名人伟人终生不舍、不离不弃的不是爱人而是书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比如毛泽东,可谓是领袖人物中难以超越的读书大师。即便是难以想象的繁忙,但读书也是他最重要的工作,可谓是见缝插针,手不释卷。当然是博览群书了,政经史文,样样俱读,菊香书屋藏书竟然超过十万。记得有一本小册子就是写《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生动感人。一套《鲁迅全集》和《资治通鉴》,几乎是陪伴了毛泽东的一生,看鲁迅的书常常是废寝忘食。所以伟人才留下了“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的名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可以提倡人类共同行动的项目不多,读书可谓是最好的一个。一本好书可以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年龄,不分信仰,不分时间地点场合等等,任何人都可以一块来阅读。一本好书所结交的朋友成千上万,不计其数。一本好书所带来的巨大作用,难以比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读书为了什么呢?求知问道,修养身心,消磨时间,装潢门面,个人所需,样样俱全。中国还有句所有读书人都熟悉的金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谓是最形象最生动的关于书的描述了。书的名言警句更是举不胜举,比如: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等等,太多了。臧克家说的“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更是至臻之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以为并祝愿,读书就是:做好人,行善事,走正道,享天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对书的选择有这么一句话,开卷有益,也有说开卷有害的,唯一的办法只有自己去看自己去感受了,孰优孰劣孰是孰非,自己定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如果是中国人,再想看一本书,就看《道德经》吧,只有五千言,即便是比较深奥,但要搞清楚,也不会太难。如果再看一本,那就是《论语》了。不是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言吗,如果能够把一部《论语》好好地看一看,不治天下,是不是也会走遍天下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而这样的大书,也不是从小就能看得懂的,或者说从小还有从小可看的好书啊,作为中国人真是幸福,因为老祖宗给我们准备了很多很多既适合又有益的好读物,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幼学琼林》、《朱子家训》、《千家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等等等,绝对不错。不全看,一两本弄懂学通也不枉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些书都是告诉我们怎样做人的,当然其中也有糟粕成分,要去伪存真。即便是《圣经》也不是完美无瑕,一字千金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究其根本,读书之目的无非一点。即读书明理,其后做真人,办实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浩若烟海的书,每日又俗务缠身,静心读书,实属侈奢,只好吃点快餐,看点名著吧!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长篇就读读《红楼梦》,短篇就读读欧·亨利,莫泊桑,斯·茨威格吧。如果读诗,除了选读经典唐诗宋词之外,就读读泰戈尔吧。如果读文,就比较多了,沈从文、余秋雨,梁晓声,路遥等等,如果谁的都不爱读,就读读老子和鲁迅吧。古典不读老子,现代不读鲁迅,做不好中国人。</span></p> 读书心得辑录之三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读书心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 •衣丽颖</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nbsp;</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是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入门书,该书的作者是丹尼尔·T.威林厄姆,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专业,博士学位,目前任教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是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领域的资深专家。该书不是一本枯燥乏味的认知心理学的科普书籍,而是一本有趣又实用的指南,不只适合教师在教学上的参考,更能帮助自学者掌握学习和记忆的运作,以提高学习效能。在书中,作者详细地阐述了教育工作者与学生思考和学习的方式,透过大量图表协助读者了解大脑的运作结构和记忆程序。让教育工作者可以掌握学生学习时候大脑背后的生理运作机制,有助于教学技巧的磨练和增进,提升教师的教学方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本书作者认为,人类的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于使你避免思考。虽然人类生来就具有好奇心,但是我们不是天生的杰出思想者,除非认知环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我们会尽可能地避免思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该书的核心内容主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我们很难记住所学知识,什么才是帮助记忆的有效方式?第二,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我们理解抽象概念如此困难?第三,我们一直在否定却又离不开的“题海战术”是否有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提到记忆,作为生物老师,我首先想到的是大脑的记忆机制。当学生注意到了外部环境中的某个信息时,可能是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的某个知识点,也可能是无意间见听到的一个陌生名词,这些信息会先进入人的“感知记忆”,“感知记忆”中的信息,是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受器官接收来的,它们存在的时间非常短,一般只有不到1秒的时间,比传说中金鱼的记忆还短。只有信息被额外注意了,才会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即“工作记忆”中。“工作记忆”是大脑加工和处理信息的核心环节,但它的容量很有限,一般只能有5到9个信息模块的空间。这就意味着,当某些信息暂时不需要被加工处理的时候,这些信息就会从工作记忆中离开。平常所说的“记住”了一个知识点,这里的“记住”,指的就是你能不能从长期记忆中,把和这个知识点相关的信息给调出来。如果可以调出来,那就说明你记得不错,如果不行,则说明你已经忘记了这个知识。书中提到了一项能够帮助记忆的有效因素,那就是故事。人类的大脑似乎很偏爱故事,有研究者还认为,故事有一种“心理学优势”,也就是说,故事和其他类型的内容,在记忆系统里是被区别对待的,故事更容易被记住。教师该怎么利用故事帮助我们在学习时记住知识点呢?书中的指导意见是,首先要定义出一个清晰的问题,制造困境和冲突,然后想办法解决这个困境。想要达到学习和记忆的最佳效果,直接记答案往往没什么意思。问题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这个思考过程,得出的答案才会有意义,学习才会更有效。通过阅读此书,结合教师的工作,给我得到的启发是可以形成“以教为学”的方法,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通过多年的教学,我深刻感受到通过把生物学一个个知识点进行反复的复述,讲解给学生们听,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基本上能实现像搜索引擎一般限时提取,其中的原理大概是在教学中不断输出知识,让大脑在教学的思考中不断消化吸收知识点,并逻辑清晰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们能够更有条理的获取知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书中提到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学会抽象思维,但这往往也是最难做到的。学生们往往对那些能够直观感受到信息更为敏感,对于抽象的概念,则倾向于回避。因为人类的学习模式是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学生学习时都是通过联系已知的概念,来理解新的概念。例如学习英语,基本都是自觉地把英文词汇自动翻译成中文来理解它的意思。任何新的概念,都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理解之所以困难,就是因为在学习新知识时,大脑需要首先调出与其相关的原有知识,再重新进行排列组合,把新的概念与原有的知识体系相结合。而这种工作方式,很容易让大脑陷入一种超负荷状态。怎么才能更好的理解新的概念呢?作者在书中给出了两条建议:第一,当接触到一个全新的概念时,要尽可能多地找到能够证实它的例子,通过大量的实例,去理解一个抽象概念,就会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有所体会,理解也就会更加深入。第二,就是要接受现实,对深层知识抱有切实的期望。深层知识是反复训练后的结果。在一个领域内,一个人可能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够掌握深层知识。普通人一时半会掌握不到,也很正常。表面知识总要强过一无所知,因此可以先了解表面知识,再通过表面知识的台阶通往更深层次的知识。读到这一部分给我的启发是理解就是最好的记忆,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始终都是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学生们为了争取更好的考试成绩,大多都是囫囵吞枣式的记忆,让学生的大脑中已获得的知识,不能和实际所看到的事物相融合。若要让学生们能够真正地理解学科里的一个个抽象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尝试采用类比方法,因为类比的过程就是在调用教师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思考和理解。因此,也要求我们教师积累更多的背景知识,才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应对教学中的类比。</span></p> 读书心得辑录之四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读《爱的教育》有感</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陈美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读完《爱的教育》一书,让我感触很多,它全书采用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叫安利柯的四年级的小男孩的成长故事,因此,书名又叫《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的日记》。内容主要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的小故事,以及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和老师在课上宣读的每日精彩的小故事,安利柯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四年级小学生,他有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并带着极大地热情去关注身边的每一件事情,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心灵和思想的营养品。《爱的教育》是充满童年情趣的,用通俗的语言讲述着一个个小故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我们身边也是时常存在的,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在《爱的教育》一书里,主要描写的是一群充满活力,阳光四射的孩子们。他们的情况各有千秋,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亲人朋友的真挚之情,里面的小故事,读完之后都让我为之感到震撼,而在我们的教育里,爱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读完《爱的教育》,我仿佛看到了小主人公们的生活现状,其中有一篇故事《母亲的末后一页》讲的是安利柯的父亲因事务上的关系要到别处工作,家人也要同行,所以安利柯也要换入新的学校不可,这就意味着他要离开培育了他四年的学校,离开他的老师,同学和朋友,虽然离开了,但是他的精神却留在这里一部分。安利柯说,学校是母亲,永远都不会忘记那关着的窗,有着小花的朴实的白墙,那是知识萌芽的建筑,心灵的住所,爱你——母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爱的教育》里把爱比喻成了很多东西。爱到底是什么,没有具体的答案,可以是师爱,可以是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也可以是同学之间永恒不变的友情,或者是陌生人的一个微笑,一个不经意的举手之劳。安利柯的先生,非常爱他的学生,他的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除了你们我在世界上没有其他亲属,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我爱你们,请你们也喜欢我,我一个都不愿惩罚你们,请你们把真心给我看看!”然而,自己也身为教师,我可能做不到像先生那样,但是想想自己是否也一视同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不论优等生还是学困生,虽然他们的基础不同,但是在提高尖子生的同时,是否也关注学困生的基础,其实后进生他们也同样具有进步心与自尊心,渴望进步,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成绩差,作为教师,更应该去具体了解分析学困生,帮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孟子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信任源自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教师只有用自己诚挚的爱心去拥抱学生,才能真正感化学生,才有可能细致观察正确评价,宽容对待学生。所以对待学困生更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和辅导,打开孩子们的心声,让学生从内心接收我们,才会从实质去改变,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用真挚的心去做,才能做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有时候,我们遇到挫折,常常会怨天尤人。在工作中,觉得这个事情那个事情不公平。其实,没有什么不公平,每一个你觉得不公平的背后,都是别人加倍的努力换来的成果。只是你没有发现别人的付出,换个角度想想,或许也是对自己的一次历练,会让自己越来越成熟,使自己变得优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其实,很多时候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们、爱我们、帮助我们。其实,我们还是很幸福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当你能够感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不会吝惜付出你的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不是?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我的每一个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因为,师爱可以改变一个学生。身为教师,我们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以无私的奉献去感染我们的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去培育学生,用真诚的师爱去温暖学生。让学生从内心真正的接受我们,这样对学生的学习会有很大帮助,更上一层楼!</span></p> 读书心得辑录之五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做卓越的教师》读书心得</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尹宝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读了《做卓越的教师》一书,颇有感触。文章内容丰富,文笔清晰,构思精巧,该书给我们指明了一条成长之路,如何做一名卓越的教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翻开书目,我就被吸引了,从目录上看,似乎是一部做卓越教师的“兵法全书”:“教师专业发展的六项修炼”、“做幸福的教师”、“做会育人的教师”、“做会上课的教师”、“做会写作的教师”、“做会当家长的教师”……每一个题目都让我想尽快了解里面的内容,于是静下心来,慢慢翻阅、品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做卓越的教师》,书中用一个个鲜活、有趣的事例和富有哲理的小故事,指引我们如何成为一名卓越的老师,我深刻的领会到了彭老师书中的七个“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是做卓越的教师。不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选择职业时是最理想的,既然我们选择了,就应该“爱你所选”,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应该努力向前,永不服输。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要不断读书、反思、研究及写作,不断调整与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走向卓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二是做幸福的教师。我们要像书中彭老师说的那样:学会接受工作上的“缺口”以及生命中的“缺口”。教师这份职业不可能是安逸的、自在的,我们在直面困难与“缺口”的同时,要将它视为“天底下最光荣的职业”,也要接受学生思想上的“缺口”,尽快的调整自己,把职业倦怠减少到最低,做一个幸福的教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三是做会育人的老师。作为科任教师,除了要传授给孩子们丰富的文化知识以外,还要学会适当的与学生们进行沟通,用我们的责任心、爱心、童心去关心与感化孩子们,做一个会育人的教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四是做会上课的教师。我们要适应不断变化的课程改革,创造性的去驾驭课堂,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灵活的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于一体,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操作与表达,争取做到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五是做会写作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把遇到的困惑、感悟、联想以反思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学会积累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精彩之处,不断反思自己,并且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形成自己的思想财富,指导以后的教学工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六是做会当家长的老师。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对学生的成败给予正确的指导,给予孩子们合理的爱,及时对孩子做心理工作,梳理与化解孩子们遇到的困惑,做一名会当家长的教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七是做会培训的教师。我们要通过参加不同的教研活动,珍惜每一次培训的机会,汲取培训中的先进的有价值的教学理念,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不断改进与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让自己不断的成长与进步,做一名会培训的教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同时,通过学习彭老师书中关于专业发展的六项修炼:开发潜能、爱岗敬业、勇于实践、善于反思、博览群书、加强研究等。在以后工作生涯中,我对自己有以下几点要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爱学生、爱教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爱,能产生力量。因为爱,自己才会乐意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才会觉得不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古今中外有成就的教育家,都把爱当做教育成功的法宝。一名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会用心和学生交朋友,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没有足够的爱心,就没有办法与学生进行正常的交流,也就没有办法真正的了解学生,进而帮助学生。爱要面向全体学生。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教师要眼中无差生,只有差别的学生。教师的工作就是培养他们,转化他们,转变他们。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具备一名合格教师的品质。在教师眼里,所有学生都是自己的孩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二、不断学习,勤奋进取</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深厚的教学底蕴、超前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授课技艺,是优秀教师的追求。 “人不学不如物”。只有高素质老师才能带出高素质学生。要提高素质,必须从自主学习抓起。教育者必须先学习,教育在不断发展,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不能只靠培训,自觉、主动的不断学习和积累,勤学广集,才能厚积薄发。加强学习,学会学习,是优秀教师必备的条件。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平时观摩、学习、培训给教师提供学习素材,一节优质观摩课,一次参观学习都是很好的提高机会。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认真分析,不断总结,才能获得收益,是自己得到提高。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有得的、有经验的教师。研究教学的得与失,找出闪光点,指出不足之处,教师在研究中不断进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三、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教育工作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相互配合。认真对待关于学生的每一件小事,促使学生珍惜时间、自觉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凡事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把小事做细致了,工作效率自然就提高了。一名教师要想成为名师,没有绝招,也没有捷径。没有哪一位名师是在几年之内一步登天的。他也是从每一次认真研读教材,用心地进行每堂课的教学设计,写好每一篇教学随笔,批改好每一份学生试卷和每一本作业开始的。“从小事做起”,小事能体现教师是否优秀,也能造就优秀教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那就是每天多做一点点,就是从成功开始;每天创新一点点,就是领先的开始;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卓越的开始;每天谦虚一点点,就是被接纳的开始。只要我们朝着优秀教师这一目标不断前进,相信我们一定能取得成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nbsp;</span></p> 读书心得辑录之六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爱的教育》读书心得</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王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闲暇之余,我读了一本意大利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这部书很有意思的是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日记本的形式,讲述了很小的故事,然后将“爱的教育”融入这些故事,用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情操。我认为,读这本书,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让我们学会跟孩子相处时,要有“爱”,这样教育才会发展,才能得以收获更多的成效。爱,是伟大的,爱是无私的,爱是博大的,只有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才会享受爱。恰好给某些特殊家庭的孩子爱的灌溉,让他们更加学会爱,享受爱。而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后,我才真正领悟了爱的意境。《爱的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犹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在安利柯的生活中,父母老师如此细腻的用行动教会孩子怎样去爱。书中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等等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我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在爱中受到教育,我就想,如果爱的教育放在教学上,那得是多么伟大的成果啊。读完了这本书,有一个问题是 爱是什么?其实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能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而教师给学生的爱更是影响孩子的一生。我们一出生,就沉浸在爱的海洋里,以为有父母的爱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爱。渐渐长大了,上学了,又有老师的爱,同学们的爱。爱就如空气一般,我们身边到处都是爱,我们从未离开它。爱可以使人绝处逢生,爱可以使浪子回头,爱又可以激发人无穷的力量。师爱是一种依恋的心情,是一种奉献精神,是一种极端负责的态度,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现总结如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深入学生的心理,真正了解学生的感受,这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得处理师生互动关系。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老师!时刻给学生爱,温柔的话语是爱,亲情的抚摸是爱,课下的辅导更是爱。爱,在生活中,在教学中,无处不在。当安利柯的老师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女儿;我爱你们,请你们也喜欢我!你们之中,我一个都不愿责罚,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让我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于他,这位老师的坦诚深深地打动了我。他让我们意识到,老师或家长用平等的目光看待孩子是多么重要。在教学中,我们师生是平等的,我们要跟孩子平等的对话,把他们当做大人一样沟通,不是充满了训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感受到老师的爱意,自然而然的就会信服老师。 这本书教会我们要真正的把爱心,献给需要的人,应当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从换位思考做起,学会理解、谅解和宽容。这不仅是大人们的事,孩子们逐渐长大了,很多事,同样也需要去理解辛辛苦苦教他们的老师,和养育他们的父母。在《爱的教育》里有这样一篇文章《我的决心》,我被文章里的“我”深深地打动了,他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孩子,但在生活中他是一个有心的孩子,通过观察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极其普通的事,他感受到了大人在繁忙的生活中给予他的关爱,于是他不再抱怨,而是知道用心去爱别人,要求上进,他的品德是高尚的,我想他一定能快乐起来,而且能把快乐带给别人。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吗?教会学生爱,我们爱学生,学生学会爱,爱老师,爱父母,爱一切可爱的人,这样他们的人生是快乐的,是幸福的,也会影响每一个孩子的一声。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亲人给予孩子过多的关爱,很多孩子逐渐养成了只知索取、不知回报的习惯,因此要多引导孩子接受正确爱的教育,不要溺爱,让爱在他们的心里扎根,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这个教会学生爱的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健康的成长、发展能起更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在《我们的老师》、《爸爸的老师》、《我弟弟的女老师》这几篇日记中描绘的师生之间的爱是那样的亲切、自然。在《我们的老师》一文里,作者用一种非常口语化的语言描写了老师在回应学生的问候时的神态、关心孩子时手的动作、批评孩子时的语调等,给我们勾勒出一个慈祥的、感性的、亲切中不失威严的好老师形象。《弟弟的女老师》一文所描写的那些情景仿佛就是我曾经经历和正在经历的。女老师怎样教换牙的孩子学拼音,怎样处理孩子们带到教室来的东西,怎样应付上课时突发的事件,怎样克制自己情绪,怎样在发火后后悔等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起的是引导作用,而不是填鸭式灌输。教师应该的重视学生存在,严于律己,以情感去开启学生的心智,做一个好的榜样。《爱的教育》里的安利柯的父母和老师一样,通过自己的言行,教育他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尊敬师长,善待老人,不忽略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因为那些小事将促成一个人将来的品行。《爱的教育》这本书中还用了很大的篇幅描写了对祖国崇高伟大的爱,有《帕都亚的小爱国者》、《伦巴底的小哨兵》、《撒地尼呀亚岛的小鼓手》、《爱国》、《意大利》等等。 《伦巴底的小哨兵》是一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位流浪的小男孩给一支骑兵小队当哨兵,为了看清楚敌军的情况,他不顾危险,勇敢地爬上树梢,最后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故事宣扬了普通的人对祖国的热爱之心,从故事中,我感受到了勇敢和忠诚,感受到了拳拳的赤子之心。《爱国》是一篇爸爸写给恩里科文章,爸爸在恩里科听了一个爱国故事以后,用这个故事的内容教育、启发恩里科。通过这本书我感受到恩里科对祖国崇高伟大的爱国情意。</p><p>  用“爱”来感化学生,真诚地为学生提供服务,在生活中做学生的朋友。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p><p>  总之,教师要力求做到爱得得体、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理。这样,才能把正确的爱生动机和真正教好学生效果统一起来,才能做一个真正有爱的教师。</p> 读书心得辑录之七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活着》读书心得</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 •陈庆颖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作为一名理科生,已近六年没有写过作文、日记一类的文章形式了,虽然不至于提笔忘字,但也忘记了一篇文章应如何开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开学时收到读书“任务”,一时间也不知如何入手,抬头看了看自己的书架,一本《活着》映入眼帘,完全不记得当时为什么要买这本书,翻开几页,嗯,索然无趣。历时三个月,终于读完了,合起最后一页的时候,竟还有一些不舍与一丝的伤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小说《活着》用缓慢的语气讲述了“福贵”悲惨的一生。平静的语调,也没有华丽语言对一个命运多舛的男人的一生进行了讲述。主人公“福贵”,曾经靠着父母的打拼,过着奢侈的生活,作为地主少爷的他,赌博成瘾,花钱如流水,每天和自己的“狐朋狗友”吃喝玩乐,极少回家。然而风光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任性妄为的玩耍,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的豪赌很快让他付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代价,祖辈留下的家产很快被他败光,没有赚钱能力的他,也无力支撑一家人的生活,习惯了风光日子的他,也没有了以前的猖狂,从此一蹶不振,有一名任性妄为的富家少爷变成了无人理睬的穷光蛋。以前的光鲜亮丽的生活像泡沫一样灰飞烟灭,无论如何用力都无法触碰。伴随而来的还有越来越贫苦的日子以及无法摆脱的厄运。无奈之下他的父亲只好变卖了所有的家产,一家老小从大宅子搬到一家仅能遮风避雨的茅草屋,父亲接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当天就离开了人世,母亲也为此生了病,无奈之下,福贵只好去城里买药,不幸的是,他被抓做壮丁。之后,每天饱受辛苦,风餐露宿,再无平静日子。幸运的是,时隔两年,他终于逃了出来,疯了一样的跑回了家,才得知母亲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不久便离开了人世。自己的女儿也以为高烧,无药可用,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就在他以为终于一家人团聚的时候,生活给了他更多的噩耗。由于医生的冷漠以及不专业,他的儿子也失去了生命。唯一值得欣慰的是长大成人的女儿嫁给了一个疼爱你自己的丈夫,生活还算如意,然而好景不长,女儿最终死于难产。随后,妻子家珍也死于软骨病,妻子一生也没过过一天的好日子,她只想和福贵平安的走完一生,却也未能遂愿。女婿二喜和他仅7岁的外孙也相继离世,种种不幸全部发生在了福贵身上,却也无可奈何。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没人能体会他的痛。没想到的是,他仍然选择坚强的活着,并买了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因为他始终相信活着就有希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小说《活着》整体读起来给人一种过于沉重的感觉。整个的读书过程中总有一块石头压在心头的无力感,是因为故事的悲惨吗?其实,并不然,作品中的故事并没有多么多么的具有轰动性,反而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自我感觉,作者余华也并没有用强有力的词语渲染情绪,反而是一种平静的叙述,娓娓道来的冰冷的语气去叙说着更让人感觉到冰冷的故事。而所有的压抑的情绪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渗入进我的阅读,沉重又悲伤。听闻,作者余华是在听了《老黑奴》这一美国民歌后,才产生了些这部小说的念头,歌中老黑奴和福贵一样,在接受了生活的伤害后,也一样乐观,坚强的活着。正是因为老黑奴的勇敢,才有了1992年的《活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福贵的一生以及他对生活的态度也让我有了一些思考,在常人无法接受的生命历程中,他从未表现出一丝一毫的放弃以及松懈,相反的还一直在发现生活中的乐趣,他会用孩子般的语气和自己买的牛说话呢,还会时不时的用并不动听的声音歌唱童谣,他从来不觉得生活是苦的,涩的,相反,他坚信活着总是好的,活着就有希望!他那种无论生活如何伤害和打击自己,他永远笑对人生,这正是当下的我们所欠缺的精神吧!没有谁的生活是完全顺利的,其实最重要的不过是我的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罢了。同样的生与死也是我们无法掌控的,也是我们都会经历的,顺其自然最幸福。生活中的意外与磨难,数不胜数但活着就是希望,希望就是活着的力量。况且意外与磨难总会有它存在的道理,无论会失去什么,它总会用它的方式教会我们成长,增加我们面对下一次逆境的信心与勇气。这样的我们才能不惧未来,不惧成长同时更懂得珍惜与热爱生活。就像文中的福贵一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活着》这部作品使我明白不一定慷慨激昂的人生才完美,平淡的才叫生活,是懂得凡事都用一颗平常的心去面对,不计后果,不算得失,经历过的都是好的。我们的理想是需要一点一滴的努力得来的,而不是一步登天的快感与幻想。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活着》这部作品还使我明白,活着,不仅仅为了自己,那些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同样值得你为他们而活。</span></p> 读书心得辑录之八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红与黑》读书心得</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丹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想阅读这本书的最直接的动机是因为想补充完成我本科时没做足的功课。大二时有一门课程《中外名篇导读》的教材中有一段《红与黑(节选)》,老师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读这段节选。记得当时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是在公共课上偷偷摸摸的,稀里糊涂的读完了这段节选。因为当时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阅读,所以对这部著作并没有很深的影响。2019年12月份,跟同学聊天时她说起这件事情,激起了我想要阅读全篇的欲望,于是就开始了对这部著作的阅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篇名:《红与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作者:(法)司汤达 王瑾泽 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篇幅:上卷(30章) 下卷(45章)</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页数:472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又译斯坦达尔)的代表作,是一部长篇小说。世界文坛对《红与黑》的评价很高,视为是19世纪法国乃至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且在世界十大名著排行榜中位于第六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作者:司汤达(1783年-1842年)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并不长,不到六十年,而且他在文学上的起步很晚,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然而,他却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包括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或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 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他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其代表作有《阿尔芒斯》《红与黑》(1830)和《巴马修道院》(1839)。</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内容梗概:本书以主人公于连•索莱尔的个人奋斗及两次情感经历为主线,揭示了复辟王朝时期波澜的阶级斗争,反映了政治黑暗、教会腐败,贵族反动和资产阶级利欲熏心的广阔的生活画面。于连的两次爱情动机都是以占有对方为出发点最终要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即要跻身于他所认为的上流社会中和要满足自己的虚荣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本书讲述了主人公于连出身卑贱,却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着杰出的智慧。在于连十九岁那年被德·雷那尔市长聘为家庭教师,不久,他和市长夫人恋爱,事情败露后被迫到神学院投靠神父。后来在教派斗争中神父失败,于连也不能继续留在那里,于连又被介绍给巴黎拉莫尔侯爵做秘书。从此,于连开启了自己跻身于贵族社会的旅程。担任秘书期间,十分能干的他受到拉莫尔侯爵的赏识,为他发了勋章,也因此参加了贵族们的反动会议,甘愿为贵族效劳。与此同时,于连也得到了侯爵女儿玛蒂尔德的芳心,私定终身。对此,拉莫尔先生被迫承认他们的结婚。好不容易达到目的,就正在这时侯爵的政敌教会想方设法让德雷那尔市长夫人写了一封揭发于连此前的种种恶露行为的信,拉莫尔侯爵接到信后断然否定了自己女儿和于连的关系,使他历经沧桑得到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于连气愤之下,开枪击伤了市长夫人,进了监狱。尽管玛蒂尔德等人竭力营救,也没能免去于连的死罪,最后被送上断头台的悲情故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心得:在读这本书时我从头到尾都有一种莫名的压抑感。是因为作者赋予了于连十分丰富的性格与形象特征。从外貌上讲于连定是一个非常英俊的年轻小伙,文章中对其有一段这样的肖像描写:他的两颊红红的,低头看着地。小伙子有十八九岁,外表相当文弱。五官不算端正,却很清秀;鼻子挺尖,两只眼睛又大又黑,沉静的时候,显得好学深思,热情似火,此刻却是一副怨愤幽深的表情。不难看出这段不仅在描写于连的肖像特征,更是侧面交代了其怨愤的性格。通读之后发现年仅19的他有一种超出这个年龄该有的特征。他是一个自尊、自爱、勇敢、真诚而又自卑、怯懦、虚伪的矛盾统一体,他既充满激情而又冷静,既要主张自主,有时又表现出屈从和依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他是一个内心矛盾,纠结的年轻人。当德雷那尔夫人冷落他的时候他也会伤心,想尽办法诱惑她,反过来对他热情的时候又对市长夫人变得疏远,一开始我觉得这是爱情中一个人本来的样子。但他内心的独白以及种种行为让我始终觉得他并没有动真情,我反而觉得这一切都是他的虚荣心在作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他的第二段爱情更让我伤心,不是因为于连为此搭上了自己的姓名,而是因为我为玛蒂尔德抱不平。我认为玛蒂尔德是于连跻身上层阶级的一枚棋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于连的一生都在渴望幸福,追求幸福,但是他却对幸福并没有确切的定义,而他追求的幸福都是在达到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目的中获取的。比如他会因为第一次摆脱了父兄的虐待而幸福;为德·雷那尔夫人面前履行“某种责任”而幸福;为骄傲的玛蒂尔德在自己面前屈服而幸福;为一次次地被重用感到幸福。他渴望幸福,渴望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渴望飞黄腾达,他发誓宁可死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他想要拥有尊贵的地位,众人的钦羡。为此,他制造了一个又一个“作战计划”,使出各种卑鄙、虚伪的手段,这一切都使他超人的智慧发挥的淋漓尽致。但他毕竟内心还保留着真、善的一面,所以在每每幸福之时,他又会扪心自问,陷入深深的自责。因此,他的计划又总会漏洞百出,总会让人怀疑,最后还是搭上了自己的姓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虽然是说于连的行为让我觉得很可恨,但我又似乎能理解他。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于连的影子,比如他要摆脱贫穷,摆脱父兄的辱骂而逃离的举动,这像极了我自己,觉得想摆脱农村生活唯有拼命学习改变命运一样,所以我能理解他。我们谁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是他获取幸福的手段错了,而且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迷失了自己,这又与如今落网的官员那么相似,我们都是走着走着丢了初心,误入了歧途。</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但愿我们都能保持一颗童真,不会被利益熏心。</span></p> 读书心得辑录之九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博览群书,提升自我—读书心得</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柴文芳</span></p><p> 据统计,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每四年,知识就会更新75%左右,科技飞速进步,知识更新速度也随之加快。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我们也应该及时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来武装自己的头脑。那么如何获取知识呢?唯有通过读书来获取。</p><p> 在最近的读书活动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p><p> 一、读书可以净化内心世界(读《梦里不知身是客》)</p><p> 很久以前,山上住着一个爷爷和他的小孙子,爷爷爱看书,每天没事就坐在溪水边上看书。一天,小孙子好奇的问爷爷,你每天都看这么多书,记得住吗?如果看了记不住,那看书还有什么意义呢?</p><p> 爷爷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小孙子从家里取来装煤用的黑黑的竹篮,然后让他去小溪里面用竹篮打水。小孙子虽然很郁闷,竹篮怎么可能打的上水?但他还是照做了,打了两次,都是空空的,小孙子不干了。“爷爷你是不是嫌我打扰你,故意戏弄我呢,竹篮怎么可能打上水”,爷爷说你再多打几次试试,小孙子又试了几次,气呼呼的把篮子扔到一边。这时候爷爷捡起竹篮对小孙子说,你看这个竹篮,虽然没有打上来水,但是它是不是已经被水冲的干干净净了?这就和人读书一样,虽然大部分的东西忘记了,但是书本的知识其实在潜移默化的净化你的内心世界,读的多了,原本蒙尘的心灵,也会变得像这个篮子一样清亮透彻。小孙子恍然大悟,从此以后,小溪边常常有一老一少的身影,各自捧书阅读。</p><p> 三毛在《梦里不知身是客》中写道: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读书对人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不是今天读了几页书,明天气质立刻就提升了几个档次。读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跟经常读书的人交谈,你会发现他们对事情的见解以及他们的谈吐都是不一样的。</p><p> 二、读书可以激发活力(读《杨绛传》)</p><p> 曾经有一家公司的面试问题是:“你对什么痴迷?痴迷到什么程度?”现在大多数人都喜欢打游戏,沉迷其中,“废寝忘食”。而书籍作为我们的精神食粮,我们不是应该对读书痴迷吗?黄庭坚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杨绛先生说:“三日不读不好过,一周不读便觉得白活了。”常看书、多读报,不但可以增长见识增长才干,还对身心有益。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困难时怎么办,都可以从书中汲取前人的经验,找到心中的依靠和答案。精神世界丰富有序了,生活和工作才能活力十足。清代萧抡谓在《读书有所见作》诗中有云: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礼义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p><p> 三、读书可以创造机遇(读《在北大听到的24节历史课》)</p><p> 著名央视主持人董卿曾经说: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读书是可以给人以力量的。</p><p>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作乱江南。一次有位姓夏的书生被倭寇抓住,倭寇首领审问夏生:“你都会干什么?”夏生说:“会作诗。”巧的很,这个倭寇首领听说他会作诗,居然很高兴,不但没有杀夏生,还让他跟在自己身边,每天作诗唱和,颇有“相见恨晚”之感。就这样,夏生捡回一条命。过了一段时间,夏生与倭寇首领的“友谊”已深,便向倭寇婉转地提出回家的要求,倭寇不但答应他的请求,还送给他许多财物。夏生回乡后,还曾对人们说,那个倭寇首领也会作诗,并且不乏“五尺阑干遮不尽,还留一半与人看”的佳句。试想:如果夏生是个不读书之人,也不会作诗,恐怕性命堪忧,何谈表现的出色?一个人,虽逢乱世,但因为有知识、有才学,不仅不必像普通百姓一样流离失所,还往往成为各大势力争取的人选,赢得生前身后名的人比比皆是。比如诸葛亮,如果不是因为才学过人,刘备会三顾茅庐?</p><p> 同样因为读书改变机遇的还有前亚洲首富孙正义。孙正义是韩裔日本人,23岁那年,他患了肝病,之后他在医院整整住了两年,在此期间他一共阅读了将近4000本书,平均每天5本。读完这些书后,孙正义解开了自己多年来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那就是要想成为世界首富,就必须从事最新兴、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出院后,孙正义就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开业那天,全公司只有两名员工,孙正义站在一个装满苹果的箱子上面跟他们介绍说:“我叫孙正义,25年后,我将成为世界首富,我的公司营业额将超过100兆日元!”两个员工听得目瞪口呆,听完后立即辞职不干了,他们都以为这个老板疯了——但他们不知道孙正义两年之内读了4000本书!后来,在网络经济升温时,孙正义果然实现了自己当年在苹果箱上的誓言,他的财富一度超过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我们常说,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里所说的“准备”,可能就是由读书学习得到的创造力。</p><p> 人类文明在进步过程中留下了许多优秀灿烂的文化,我们今天所学所读不及它的冰山一角,所以我们还是要坚持读书,不断进步。</p> 读书心得辑录之十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读《我的教育理想》有感</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杨大海</span></p><p> 俗话说的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们在做好本职的同时,一定要多读书,多学习,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丰富自己。</p><p> 自从成为班主任之后,总感觉工作比较繁忙,每天基本上除了休息不面对学生,其他时间几乎都和学生在一起,对一些书籍看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但是,我也会挤出时间多读读书。</p><p> 近日,认真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深有感触。</p><p>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能从这本书学习点经验,所以比较关心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p><p> 读完之后,我不断的问自己:我是否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进步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有着崇高理想而不断奋斗的教师呢?</p><p> 显然,我离理想的教师还有一段距离,我还不是一个理想的老师,需要我多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p><p> 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p><p> 第一,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知识,这是从古至今不变的真理。以前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是现在恐怕我们需要的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因为现在有的的孩子读得书甚至比我们有些老师都多,要丰富,要不然,我们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p><p> 第二,要对自己进行比较,昨天和今天—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了呢?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了呢?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入了呢?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有方法了呢?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了呢?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能否取得进步呢?我今天所积累的知识是否比昨天更多了呢……我会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虽然每天都不是最好的,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的反思,坚持不懈,我们便不断地向“理想的教师”这一目标慢慢靠近。</p><p> 第三,我一定要做一名认真负责任的教师。学生、家长、老师眼里的好教师的标准是什么?第一条:首先他要对学生负责任。是的,在上每一节课前。我总是不断进行自我鼓励:自己一定可以上好这节课。学生一定可以学习的很好;我总是提醒自己:上课时,尽量把自己的最具乐观、最具有朝气的一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努力的吸引学生,使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从内心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情,从而使这节课达到最好的效果。</p><p> 第四,理想的老师既要学会反思自己的课堂,又要学会学习别人的课堂。在课堂上,真正了解孩子们的心声,从孩子们真正的学习需要出发,进行组织教学。学习别人课堂教学优点,弥补自己的缺点,努力学习教学经验,不断的提升自己等。</p><p> 我感觉自己离理想的教师还差的很远很远,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打好扎实的基础,努力学习,挤出时间地多读一些书,不断学习书本的知识,管理经验,向身边老师学习他们的优点,尤其要多向优秀的教师们学习,把他们先进教学经验,课堂管理,结合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断去总结自己教育的学到了什么,并进行记录,留下痕迹,使自己不断向理想教师一步步的靠近。</p><p> 总之,我会比以往更加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看清自己缺点,多向一些有着丰富经验的老教师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净化自己,沉淀自己,为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而努力奋斗。我始终相信,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p> 写在后面的话 <p> “浸润经典,踏歌而行”,长胜初级中学全体师生将驾万里长风,与书同行,凝神倾听哲人的私语,向着阳光灿烂的明天,一路高歌,一路风行。</p> <p>编 辑:窦术杰</p><p>风景摄影:窦术杰</p><p>审 核:张希华 朱玉广</p><p><br></p><p><br></p>

教师

学生

读书

学习

我们

教育

知识

心得

教学

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