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h1> 江苏省商业学校(以下简称江苏商校),是一所新型的中等专业学校,由江苏省商业厅直接领导,1980年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之一。<div> </div> (文革后盐阜东路1号的学校大门) <b> 一、江苏商校的由来</b><br> 江苏商校是1952年在接收改组私立镇江新华中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原名苏南镇江商业学校。经历了三易校名、两迁校址,几经起伏的艰苦曲折的发展过程。<br> 1953年建省后,学校改名为江苏省镇江商业学校。<br> 1955年学校由镇江迁至扬州,同年10月又改称江苏省扬州商业学校,大家习惯地称之为“省商校”。校址设在便益门内街131号(原美汉中学校址)。<br> 1969年学校曾一度停办,1973年5月在原址复校。<div> 1981年11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原设在南京的江苏省商业专科学校迁来扬州与江苏商校合并;1982年2月两校合并成立新的江苏商业专科学校(保留江苏商校建制),由此开启了扬州商业高等教育的历史。 <br> 1987年,为了调整专业结构,多层次地培养人才,经江苏省商业厅报请省人民政府批准,江苏商校迁往南京,设在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内,以便充分利用学院的师资力量、校舍和教学设备。并将江苏省食品公司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并入办学,对外恢复招生。<br> 1992年5月江苏商业专科学校与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联合组建扬州大学,并成立扬州大学商学院。<br> </div> (文革期间盐阜东路1号的学校大门) 江苏商校自1952年建校以来,截止1987年止,虽几经起伏,但历届毕业生总数仍多达6922人。按学生来源分:外招青年学生4407人,内招调干生和在职职工1600人,还有一大批函授生;按学制分:3年制2762人,2年制1985人,1年制1260人。学生毕业分配至全国各地,及部分驻外领使馆。<br> 由于学校一贯重视对学生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学生毕业后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和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锻炼,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各条战线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于是,商业部门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都异口交赞说:“江苏省商业学校真的是我们商业战线上的‘黄埔军校’”。 多年来,江苏商校从社会和商业部门的当前和长远出发,为国家培养各种中等商业专业人才,以此作为办学的宗旨。在发展中等商业教育事业过程中,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专业设置上,学校建校初期,设有商业财务会计、商业计划统计2个专业,学制两年半,后改为3年。1958年增设了1年制的日用品百货商品、文化用品商品、针棉织品商品、纺织品商品4个专业,在华东协作区范围内分工负责培训商业在职干部和职工。1960年,为了适应外贸事业的发展需要,在原有4个商品专业的基础上,调整设置了3年制的日用工业品商品专业,不久又发展为华东区协作分工的主要专业。1964、1965年学校共开设计划统计、财务会计和工业品检验专业等3个专业。1973年复校后,除原设的商业财会、商业统计专业外,又增设了商业物价、纺织品商品检验、商业机械、中国烹饪、商业企业管理等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到3年。学校迁去南京后,除保留原有专业外,又增设食品冷藏储存、商品卫生检验、食品加工等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4年。 在教材建设方面,学校曾受商业部委托,负责主编财经类中专多种教材。如60年代初主编的全国中专校商品专业通用的由财经出版社出版的商品学教材2种5册,全国财经类中专校通用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学教材1种2册。此后,又陆续主编了全国商业中专校通用的由财经出版社出版的商业财务、中国经济地理等教材。还主编过适合招收高中毕业生采用的财经类中专语文、数学等教材。由学校组织编印并在内部发行,向全国兄弟学校供应的各种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累计约60万册。 在师资培训方面,学校曾受商业部委托,在系统内各院校间,首先于1981年举办了全国中等商业学校中国经济地理师资培训班,满足了部办教学计划中开设新课程的师资需要,并取得较好的办班经验。<br> 早在1958年,学校曾首先提出倡议:打破地区界限,在华东范围内各省、市中等商业学校间开展校际协作,分工设置多种专业,相互培养并交换各类人才。这个倡议得到商业部的积极支持和有关省、市的热烈响应,从而建立了华东区各省、市商业学校的协作会议制度。通过协商,各省、市根据扬长避短的原则,分工设置了各具特色的多种专业,满足了商业部门全面培养各类业务经营人才的需要。这一协作历时30余载,经久不衰。在活动内容上,从最初单一的专业协作,发展为在开展备课和教学研究、编写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培养师资、交流办学经验等方面的多项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中等商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学校在保证完成本身正常教学任务的同时,还以多种形式办学,多层次培养人才,为推动全省商业干部和职工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了较大的努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br> 在江苏省商业厅和江苏省高教局的直接领导下,学校由于坚持标准,组织严密,措施落实,因而教学质量较高,在校学生人数稳定。还在全省商业系统内对在职干部和职工进行中专函授教育,具体帮助江都县商业局成功地创建和举办了商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这种办学形式以后在全省商业系统内迅速推广。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先后举办的各种类型、多种专业的短训班,共培训商业在职干部和职工达6000余人。 <b>二、深刻的校园印象</b><br> 江苏商校坐落在扬州城的东北角的便益门内街131号,原来学校大门朝东。处于便益门内街向北与盐阜东路交叉,东关街与泰州路交叉路口。北侧是便益门内街,或从便益门大街过了便益门桥向南就是便益门内街,南面是东西走向的“大草巷”。<br> 学校北边紧邻城墙,东边是一条南北走向的便益门大街。学校大门面向便益门内街,北边离城墙很近,其间有一些居民的房屋,记得那时候星期天还可以爬到旧城墙上俯瞰四周景观。 (学校信封与校徽,这枚校徽是教师佩戴的,字体是吴宝如老师选用的鲁迅字体) (学生佩带的校徽) 1967年学校大门改迁至盐阜东路1号,门朝北(其时,旧城墙已经拆除)。<br> 便益门位于扬州老城的东北角,临古运河而设。传说明清时期,凡有衙署驻治的城市,都保留着宵禁的规定,城门每天按时开关。为方便城门关闭后,特殊需求的人们进出方便,在城市东南和东北角,各设一座机动的城门。东北角的这个门,是为了方便老百姓进出,于是就叫便益门。<br> 盐阜东路外面是护城河,便益门东面是古运河。大运河有个节制闸通向护城河,来调节市内河道包括瘦西湖的水位。<div> 便益门北面还有一条街,叫便益门外大街,便益门外大街店铺林立,有百货商店、粮油店、熟食店、烧饼店,煤炭点、裁缝店、澡堂等,还有大众剧场,扬州市面粉厂,其繁荣程度逐渐取代了便益门大街的地位。在便益门外大街上,我们曾品尝过1两粮票3分钱6角峥峥的金刚脐、2两粮票4分钱的阳春面,还有富春的三丁包、共和春的饺面、小觉林的烫干丝、翠花春的葱油火烧……</div><div> 护城河北面还有玉器厂、漆器厂,这是扬州传统工艺美术的集散地,故而形成了一条街叫玉器街。</div> 江苏商校校园的布局合理大方,基础建筑适应教学需要,为师生的教学与生活提供了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div> 学校的内部环境幽静,操场宽广,树木高大,花草美丽,还有用作校长办公楼的那座小洋楼特别抢眼------<div> 学校的周边环境也十分优美。古运河,湾子街,东关街,瘦西湖,国庆路------古城扬州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我们许多足迹与身影。<div> <div> 学校校门原来是一座青砖黑瓦的3间平房,中间是门厅,南边一间是接待室,北边一间是传达室。</div><div> 走进学校,一条平坦青砖铺就的路把你引入校园。路的南侧三间平房是医务室,不远处是一片树林,向北走,东边是教师宿舍。过了树林,东边是大饭堂﹙兼作会堂、广播室﹚,西边是灯光球场,北边是一栋洋式两层锁子楼﹙锁型状﹚和曾作为图书馆的丁字楼。锁子楼前有几棵粗壮的松柏,后边是一排两栋学生宿舍楼,东边是女生宿舍,西边是男生宿舍﹙有部分单身男教师也住在里面﹚。</div></div></div></div><div> 当时,从锁子楼到7、8号楼、到丁字楼,再到教师办公楼之间都有走廊相连,下雨天不会被淋。</div> (两层的洋式锁子楼﹚ (灯光球场) (学生宿舍楼) 宿舍楼北边是一片空地,再向北就是老城墙了(后改建为盐阜路)。锁子楼西边也是树林,再西边是操场,操场的南边是教师家属小院。 (江苏商校校长办公楼) (关于这座小洋楼的简介) 灯光球场西边一座洋楼,座南朝东,是教师办公楼。教师办公楼南边有一条青砖铺就的小路向西通去,不远处有一座小平房与教师办公楼相邻,那是韩澐校长的家。韩校长家的周边长有一片桃林,每年都会结不少水蜜桃,好多同学都吃过。<br> 教师办公楼南边是一片青青的竹林;沿着教师办公楼向前走,左边是树林,右边的路旁一排整齐的黑板报画廊在竹林的苛护下更加引人注目。<br> 前边一排2层楼房的教室。教室西边是一栋2层座南朝东的小洋楼,是校长办公的地方。楼前的一条小路把砖石铺就的花圃分成两块,花圃里常年开放着各种鲜花。<br> 校长办公楼北边有几间平房,也是教师宿舍。校长办公楼南边几株高大的松树下有一排平房,那是学校的图书室,南边还有一排平房教室。<br> 锁子楼和教师办公楼西边是操场,操场西边隔壁是扬州毛纺厂,1965年扬州毛纺厂逐步迁出,改扩成学校大操场。同年,沿盐阜路建成学生宿舍楼(11号楼是女生宿舍楼,12号楼是男生宿舍楼)。 (11、12号学生宿舍楼) <b> 三、快乐的校园生活</b><br> 江苏商校是一片智慧的沃土,是一片灿烂的的星空。这里记载着同学们求知的历程,绵延着青春少年的期盼;这里留下了求知者的足迹,洒下了跋涉者的汗水;青春在这里闪光,灵感在这里迸发,一颗颗不甘平庸的年轻的心在这里奔腾激荡,每一个学子都从内心深处深深地热爱这一片热土。<br> 学校的生活多姿多彩,虽是寒窗,更是锤炼。<br> 在那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高大的古银杏树下,青翠欲滴的竹林间,每当清晨晨曦初露,大地放亮,就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那是一支铿锵有力的进行曲,没有什么声音能与之媲美了。那声音是向知识宝库的索求;那声音是雏鹰向长空的宣示。 <br> 商业工作的基本功是打算盘,写毛笔字、阿拉伯数字。我们很难忘记每当夜幕降临时,校园里就会传来窸窸窣窣的祘盘声,在我们听来,这是世上最美妙的音乐华章。这声音象春蚕在咀嚼桑叶,象野马飞奔,象海潮奔湧------<br> 我们时常回味着母校食堂饭菜的清香,更难忘记原生态的煮山芋、咸菜汤…… (曾经使用过的食堂饭菜票)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很难忘记,为了看一场文艺演出,大家会不管雨雪风霜,涌向那并非剧院的大饭堂。学校的文艺宣传队的俊男靓女们欢快羞涩的表演,看得人心潮澎湃。《逛新城》、《洗衣歌》、《白毛女》、《箭杆河边》、《王杰》、《南方来信》等优秀剧目至今还历历在目、牢记在心。<br> 学雷锋、树新风。泰州路上、解放桥下------不时有我们帮助推车助力;下农村割麦、插秧、干各种农活;到苏北电影院打扫卫生;值周劳动;去工厂、商店参加社会劳动;在饭店帮助端盘子、洗碗,更是经常的事;1965年学校扩建操场与兴建11、12号学生宿舍楼,我们也曾搬过砖瓦,捡过碎石-----<div> 扬州军分区还专门委派了冯参谋来我校,帮助我们培训无线电及收发报知识,大大地扩大了同学们的知识视野。</div> (杨家栋老师——后排站立右三,带领学生们在蒋王公社的学农场面) 史无前例的文革风暴来了,它冲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也荡涤着我们这些蹒跚学步的学子。我们坚决服从党中央、国务院的号令,以雷锋、王杰、刘英俊、焦裕禄为榜样,净化我们的思想,坚定我们的信念。<div> 记得1965年底,学校西边毛纺厂失火,李一鸣等同学都奋不顾身地参加救火,不少同学手上脚上被烫了泡。</div><div> 我们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复课闹革命》的号召,重新走进教室,继续聆听老师们传授财务会计、计划统计等商业管理专业知识------</div> 1967- 1968年,我们相继毕业了。“面向边疆、面向农村、面向工矿、面向基层。”分配原则一公布,一张张服从祖国分配、听从人民挑选的决心书,纷纷交到了学校革命委员会,我们就象一粒粒金种籽被撒向祖国的大江南北。<br> 我们出生在建国前后,成长在动乱岁月,立业于变革时代。我们不相信命运多舛,我们更没有怨天忧人;我们没有徘徊,我们也没有彷徨。我们紧紧把握着时代的脉搏,把丰富的知识和阅历转化为人生宝贵的财富,而享用终身! (1968年计116班毕业时的合影) <b> 四、相逢是一首美丽的歌</b><br> 校园,承载着我们青葱的岁月,绽放着我们纯真的笑颜,流动着我们青春的往事;我们心与心的交流,交织成一片真情厚意——同学情。<div> 同学情是什么?同学情就意味着没有职位的高低、身份的贵贱;同学情意味着平等、坦诚、随便、自然。无论人生沉浮与贫富。我们同学之间的情缘始终纯洁与真挚,尽管由于各种原因,我们曾经疏于联络,但同学之间的真诚没有变,同学之间的真心没有变,同学之间的真情更没有变。</div><div><div> 回想起在校的学习与生活的一桩桩、一幕幕,依然是那么清晰,好像就在昨天。当我们步入社会,品尝了酸甜苦辣,经历了世事沧桑之后,发觉那个时代的学生生活就像一杯杯陈年佳酿,悠远而绵长。多少故事、多少欢笑、多少点点滴滴的校园往事,多少次地出现在你我的梦里,闪现在你我的眼前。<br> <div> <br></div></div></div> 师恩难忘。是母校的老师用辛勤的心血与汗水培育了我们的昨天,铸成了我们的今天。至今我们仍然留恋和怀念曾经给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恩重如山的老师们!是他们,用春蚕的品格和烛光的精神,把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了我们,使我们学到了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学到了为人、治学、处世的道理与准则;是他们,用独特的思辨能力、宽阔的文化视野和博大的园丁胸怀,使我们成为了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br> 忆往昔学海荡舟,看今朝事业有成。我们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每一次进步,无不得益于母校的育人环境和老师的精心培养。我们从内心深深地感激他们!<br> <div><div> </div></div> 同学之间的友谊是一份绕不开的缘,是一段割不断的情,愈久愈纯正,愈久愈甘甜,愈久愈珍贵。<br> 自分别以后,各个班级、每个同学都在不同时间,采取了不同方式的聚会活动。忆当年学校生活,谈工作点点滴滴,叙各自家长里短------ 1992年5月25日,会219班同学毕业25周年相聚母校。韩澐校长、王文举副校长、班主任杨家栋和严拓夫以及杨敬亭、袁松岩、陶亦林、朱凤林等老师参加。 (1992年会219班师生合影) 1992年10月11日扬州大学商学院四十周年校庆在盐阜东路校区举行,来自祖国各地及部分海外校友3000多人参加了庆祝活动。 (校庆时学校大门前的场面) (校庆时同学们涌向母校) 2005年10月15日,江苏商的校1973年复校第一届招生的会26班在黄亚清、邬文强等组织倡议下,相聚母校。 (2005年会26班聚会时的合影) 2010年5月25日,会318班第四次相聚在扬州举行,杨家栋、袁松岩、谢锡龄等老师参加了聚会。 (2010年会318班聚会时的合影) 2012年5月18-20日,江苏商校会219班及工班等同学返校参加扬州大学校庆活动。为赶上5月19日扬州大学校庆庆典,在班主任杨家栋老师的关心与帮助下,在李大贤、倪福东、陈元礼、陈玉珍、李一鸣、张承瑶等同学的认真筹备、多方联络、积极努力下,江苏商校会219班班同学在毕业45周年后的5月18日,从祖国四面八方而来,终于又相聚在母校。 (2012年会219班班庆45周年合影) 5月19日,洪星光等同学也专门赶来参加了扬州大学校庆活动。 <br> 特别是侨居在马来西亚的廖东红同学,放弃手中的事务,赶到扬州参加母校校庆及师生联谊活动。<br> 校庆期间,在洪星光、钱觉英、张明贯、钱彪、邵其鑫、孙阿荣等同学的倡导和联系下,还组织了《江苏商校日用工业品班返校同学师生联谊会》。 (校庆时工班64、65年级返校师生合影) 校庆当天,扬州市盐阜东路1号学校门口横幅标语《热烈庆祝扬州大学建校110周年、在扬办学60周年、合并办学20周年华诞》与《热烈欢迎江苏商校会219班及工班等同学返校参加扬大校庆活动》闪闪生辉。早在这里等侯的韩澐校长、杨家栋、杨敬亭、袁松岩、陶亦林、管九锡等老师亲切地与同学们一一握手、交谈,师生们尽情享受在相逢的喜悦之中。<br> 95岁的老校长韩澐,86岁的袁松岩老师,还有杨家栋、严拓夫、杨敬亭、陶亦林、朱凤林、乔迁、杨宏益、管久锡等老师以及会315班詹光信、会318班沈文锦、会122班刘志玉、会123班王炘、会125班王斌等同学高高兴兴地参加了联谊活动。 老校长韩澐神采奕奕,亲切地对同学们说:你们毕业40多年了,没有忘记母校,没有忘记老师,非常感谢同学们。<div> 活动会场门口的标语《扬州大学欢迎你,你为母校争光,母校为你骄傲!》,更是表达了母校与老师对同学们的一片深情。</div> (2014年5月10日会316班同学相聚母校) (2014年5月17日会220班入校50周年聚会活动在扬州进行) 2015年5月13日-16日,工104班班庆50周年在扬州进行,杨家栋、袁松岩、尹克亚、赵延清等老师应邀参加。15日上午,同学们素装整齐,冒雨参加了原班主任王文仪老师逝世十周年追思会(其爱人赵延清老师操办)。 (2015年工104班班庆时合影) 计116班49名同学,主要来自江苏南京、扬州、淮阴和徐州地区。他们回忆当年,感慨万千,在校的每一堂课、每一场活动、每一件事都深深地印刻在同学们的脑海里。在校庆班庆期间,在每一个返校活动中,个个都热情洋溢,积极参加各项欢庆活动。每一次欢聚,袁松岩与班主任邵兰英老师都参加了组织与活动。 (计116班在扬州庆祝建校40周年时的合影) (计116班人学班庆50周年在扬州的合影) 2015年9月,会123班师生欢聚会在扬州进行,杨家栋、袁松岩、朱凤林等老师参加。 (2015年会123班师生欢聚合影) 2018年恰逢计116班毕业50周年,应主办方陈实、周云鹏夫妇的邀请,于10月12日全班23名同学齐聚盐城,举行了为期3天的庆祝活动。 (计116班毕业50周年盐城聚会时合影) 2018年,计215班同学毕业五十周年在扬州进行。 (计215班聚会时合影照片制成的2019年台历封面) 另外,会124、会317等班同学也分别在淮安、宿迁等地进行了班级聚会活动。 ------ 相逢是首歌,我们在这短暂的歌声中相逢,分享快乐。欢声笑语,坦诚相待,倾情交谈,共诉衷肠。感受母校变化,重温恩师教诲,回忆花样年华,寻觅书生意气;<br> 相逢是首歌,分别是明天的路, 思念是生命的火。二十四桥明月夜,惜别梦扬州;最忆是商校,但愿常聚首! 撰稿:张承瑶 陈 实 丁邦汉<br> 顾问:袁松岩 杨家栋<br> 美篇电脑制作:周云鹏 (本文作者:左起张承瑶、丁邦汉、袁松岩、陈实、周云鹏) 2020。7 <b>备注</b>:最近在同学微信群里由安民(晏明,字积文,笔名安民,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他的爱人是商专毕业的学生)写的《夜忆老商专》,及华干林(江苏商专、扬州商学院办公室原主任,扬州大学办公室原主任,艺术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扬州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清代扬州画派研究会名誉会长副研究员)写的《便益门,最忆是商专》,在同学们中引起强烈反响。 <br> 于是有的同学提出让老商校毕业的同学专门写一篇关于江苏商校的事。那样,大家会感到更贴近,更亲切;对母校的培育、恩师的教导,更难忘怀。<div> 当我们把也想写一篇回忆母校的文章的想法汇报给袁松岩老师时,袁老师立即说:“可以啊,你们就说商校那时候的事,我来提供资料。”于是,我们在本着:以叙述江苏商校史料为宗旨,以具有一定可读性为前提,共同撰写了《回忆我们的母校——江苏省商业学校》,历时一个月,终于完稿。</div><div> 由于资料尚不充分,时间比较仓促,恐有许多错误之处,敬请各位校友批评指正!<br> 初稿形成后,李一鸣、洪星光、花昕、徐真年,王立俊,赵松亭、顾闳、周秀琴、李守彦、张秀琴、叶智才、程金星、胡长宝,王如意,吴云仙、黄亚清、邬文强、杨玉奎、邱大兴、孙庆元等同学纷纷提供相关资料与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br>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回想母校,历历在目。仿佛我们又回到求知奋进过的青春岁月和激情燃烧的学子生活,仿佛我们又听见校园里老师的谆谆教导和同学们的欢声笑语……<br> 纸短情长,母校难忘!</div> <div> </div> <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