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中国四大名楼指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山西永济的鹳雀楼。这四大名楼,皆以传世不朽的诗文序记而文冠天下,楼因诗盛,诗因楼名,名楼名篇,流芳千古。前三又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p> <p>四大名楼我都去过了。黄鹤楼,因崔颢题诗,李白搁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而仙名满天下;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佳话诵传;滕王阁,因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千秋扬名;鹳雀楼,因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而诗传楼兴。</p> <p>四大名楼只有岳阳楼最后一次重建是清朝的1880年,其他三座名楼都是近三十多年来重建的,而且都不是建在历史旧址上。新黄鹤楼在1985年原址南移一公里处建成;新滕王阁于1989年重阳节落成,既不在唐代旧址上,距离清代旧址也有300米之遥;新鹳雀楼于2002年9月在旧址以西的二点五公里处重建。</p> <p>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唐代著名诗人崔颢在此题下《登黄鹤楼》一诗,使它闻名遐迩。</p> <p>黄鹤楼坐落在海拔61.7米的蛇山顶,京广铁路的列车从楼下呼啸而过。在八九十年代我多次在火车上临窗眺望这座矗立在长江边的黄色的楼,早就想往能亲临其境了。在四大名楼中我最先登临的就是黄鹤楼。</p> <p>自2005年起我到过五次武汉,其中两次登上了黄鹤楼,但只第一次去时在黄鹤楼前留了影。</p> <p>2005年6月黄鹤楼上俯拍</p> <p>2013年4月黄鹤楼上俯拍</p> <p class="ql-block">这两张恰好与上面2005年拍摄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两张</span>机位近似,画面反映了八年的变迁。</p> <p>2013.4.20黄鹤楼</p> <p>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屡建屡废,历经27次重建。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1957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动工重建,1984年落成。黄鹤楼元代为两层建筑,清代为三层,重建的新黄鹤楼为五层,楼体总高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仿古建筑,为方便特需人物登楼加装了电梯,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外部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构建而成。</p> <p>黄鹤楼 </p><p>崔颢(唐)</p><p>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p><p>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p><p>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p><p>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p> <p>传说诗仙李白初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但后来他还是写了些同样享负盛名的与黄鹤楼有关的诗。</p> <p>《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p><p> 李白</p><p>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p><p>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p> <p>一进楼门一幅巨大的陶瓷壁画呈现的是黄鹤楼的传说。</p> <p>顶层五楼的江天浩瀚壁画在1988年创作完成,采用天然矿物原料直接绘制于墙壁,对波澜壮阔的长江文明和历史文化,波涛汹涌的江水及黄鹤楼的屡毁屡建做了概括地总结。</p> <p>黄鹤楼周边增建了一批附属亭台楼阁以壮主楼声威,建有白云阁、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作为以名楼为主题的旅游景区。整个建筑群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与蛇山脚下的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p> <p>登楼远眺,武汉三镇的风光尽收眼底。</p> <p>雄踞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建筑精巧雄伟,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岳阳楼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其独特的盔顶结构,体现了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智慧和精巧技能。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p> <p>2010.7.31我去的时候正赶上岳阳楼维修。</p> <p>岳阳楼是什么时候建的说法不一。一般都认为它始建于唐,北宋年间重修和扩建。</p><p>岳阳楼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写的那篇不朽的散文《岳阳楼记》。当时范仲淹应巴陵郡守(岳阳在宋时属巴陵郡)滕子京之请,为岳阳楼作记。《岳阳楼记》共360字,文情并茂,文中许多警句已成为后人处世待人的格言。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更为世人所传诵。</p> <p>岳阳楼主楼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p> <p>“五朝楼观”展示了五个朝代的岳阳楼模型</p> <p>唐代</p> <p>宋代</p> <p>元代</p> <p>明代</p> <p>清代</p> <p>滕子京重修的岳阳楼,在明崇祯十一年(1639年),毁于战火,翌年重修。清代多次进行修缮。清光绪六年(1880年)对岳阳楼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将楼址内迁6丈有余。解放后政府多次进行维修,1983年又进行了一次落架重修,把已腐朽的构件,按原件复制更新。</p> <p>岳阳楼记全文</p><p>宋 范仲淹</p><p>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p><p>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p><p>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p><p>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p><p>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p> <p>岳阳楼背靠岳阳城,俯瞰洞庭湖,遥对君山岛。</p> <p>那天只有一张留影,背景还不是岳阳楼。当时没有预见到未来几年会走遍四大名楼。</p> <p>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沿江路赣江东岸,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因为是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滕王主持修建所得名。又因初唐诗人王勃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流芳后世。</p> <p>2017.10滕王阁</p> <p>滕王阁历经1300多年,兴废29次。最后一次烧毁是在1928年军阀混战时期,建国后重新进行了复原修建,现在看到的是1989年重建的滕王阁,无论其高度还是面积,均远胜于历代四阁。</p> <p>历史上始建于唐朝的滕王阁,现在已是按照宋朝的样式复建的,目前是钢筋水泥的建筑,注入了很多现代化元素,也有电梯直达顶层。滕王阁主体建筑净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台座以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即从外面看是三层带回廊建筑,而内部却有七层,就是三个明层,三个暗层,加屋顶中的设备层。新阁的瓦件全部采用宜兴产碧色琉璃瓦。</p> <p>公元675年九月初九,即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这天,虚岁26岁的王勃去交趾县探望父亲,途经洪州并参加阎都督宴会,挥毫写下《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国文学史上遂留下一曲千古绝唱,成为永恒的经典。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为后人熟知,一千多年来,几十次的毁坏与重建,而滕王阁序,没有第二人敢再做序。</p> <p>滕王阁序 全文</p><p>唐 王勃</p><p>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p><p>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p><p>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p><p>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p><p>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p><p>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p><p>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p><p>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p><p>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p><p>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p><p>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p> <p>字字珠玑的滕王阁序是王勃路过一场文化沙龙之时临时起兴写下的,通篇一气呵成一字未改,可谓是王勃短短人生中的巅峰之作。此篇骈文,不仅词藻优美自然,其典故之多更是《滕王阁序》的一大特点,虽然此文只有707个字,但是典故却有四五十个之多,并将众多古代人物串联起来,酣畅淋漓,让人读起来犹如欣赏一部古代人物百科全书。</p> <p>《滕王阁序》和《岳阳楼记》这两部作品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写景古文的巅峰之作。这两篇文章反映的是王勃和范仲淹的不同人生的魅力,论文采,《滕王阁序》辞藻华丽,历来无出其右;而论思想,《岳阳楼记》字句之间都带着范公的政治情怀,让人每每读起都会感慨良多。</p> <p>我曾于2007年4月、2010年11月、2017年3月三次到过南昌,每次都是在此中转只住一晚就匆匆而别,曾经在车经八一大桥时遥望那座屹立于赣江岸边气势雄伟的滕王阁。2017年10月11日终于第一次来到它的面前。</p> <p>连续两天到滕王阁拍照,但又是没在滕王阁景区留影。</p> <p>滕王阁之前有一座琉璃色的牌坊。为仿宋特制,高达3.5米,上书滕阁秋风。</p> <p>登入滕王阁最高游览层,从楼顶望向江面,怅然怀古:千年前也是秋天也有一群人向江面远望,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段衡阳之浦。由衷感叹: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p> <p>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约在557—580年间始建 ,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负盛名。</p> <p>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历经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后,至元初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进攻中原,毁于兵,仅存故址。明初时故址尚存,后因黄河水泛滥,河道摆动频繁,其故址随之被河水淹没难以寻觅。人们只得以蒲州西城楼当作“鹳雀楼”。1997年12月在永济市黄河岸畔破土动工重建,这是此楼自元初毁灭700余年后的首次重建。2002年9月,新鹳雀楼落成开始接待游人。</p> 2018.6鹳雀楼 <p>唐朝诗人王之涣约在704年游蒲州,登上了鹳雀楼,写下了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不朽诗篇。</p> <p>著名的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唯一位于北方的鹳雀楼远不及其他三座出名。1987年10月发行的中国四大名楼邮票都用了蓬莱阁替代鹳雀楼,当然那时此楼还没开始重建也是原因之一吧。</p> <p>但鹳雀楼在2009年也登上邮票了,尽管不是在四大名楼邮票里出现。</p> <p>历史上的永济叫蒲州,王维、柳宗元、杨贵妃都是蒲州人士。在唐朝蒲州也是唐朝的都城之一,当时东都是洛阳,北都是太原,西都是长安,而蒲州就是中都,鹳雀楼就处于唐帝国四大都城之一的蒲州。</p> <p>任何一个人文景观,和这座城市的命运都是相联系的,鹳雀楼的地位和蒲州与黄河有一定的关系。从唐朝一直到明朝,蒲州的地位都是比较高的,朱元璋对蒲州还进行了扩建。但嘉庆年间蒲州发生了一场大地震,这个昔日繁华的都城也遭到了毁灭,黄河距离蒲州本来就很近,因为地震的发生,脾气暴躁的黄河母亲经常肆虐蒲州。到了近代,蒲州更是多次遭遇黄河的摧残,到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时候,黄河的河床甚至高过了蒲州城区,人们为了安全,不得不背井离乡,很多人都迁移了出去。新中国成立后,蒲州城旁边开始修建三门峡水库,古城划入库区,居民全迁,旧址无人防护,河水四面而入。今天的蒲州旧城只留下半截城墙、鼓楼和一片残垣断壁。随着蒲州的衰落,鹳雀楼也失去了昔日的荣耀。2002年新鹳雀楼落成,但鹳雀楼上的历史气息已少了很多,这也是人们很少问津鹳雀楼的原因之一。</p> <p>景区人不多,一只狗懒洋洋的趴在进入景区必经的桥上。不由得想作首歪诗:一个景区一座楼,一座桥上一只狗。</p> <p>它在遐想什么🤔</p> <p>它还想吠日吗</p> <p>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重新修建的鹳雀楼为四檐三层的仿唐式建筑,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框架结构,高度为73.9米,内共六层。</p> <p>登上鹤雀楼高层,远眺黄河之景。但完全没有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的感觉。</p> <p>倒是还有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的联想。</p> <p>这是我踏足四大名楼的最后一座了,来这个名楼不像到省会城市武汉、南昌那么容易,不管形象如何也要留个影。</p> <p>历经八年终于看遍了四大名楼,一直没有静下心来把它们放在一起“综述”一下,此次作此美篇,也算对一些历史知识的复习吧。</p> <p>一段话概括之:</p><p>中国四大名楼盛名源于唐宋,</p><p>因均有名人登临、名篇相伴,</p><p>而成为名葩异卉、名书竹帛,</p><p>使之能名闻遐迩、名传史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