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授课教师:田苗苗</b></p><p><b>单位:朝阳市龙城区八里堡小学</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一、教学设计</b></p> <p> (一)教学内容:</p><p>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p> <p> (二)教学目标:</p><p> 1.会写“囊、萤”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囊萤夜读、恭勤不倦”等词语。</p><p> 2.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p><p>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感受人物的品质。</p><p>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p><p> </p> <p> (三)教学环节:</p> 环节一:导入新课,引出主题 环节二:自由读文,学习生字 环节三:比较读文,学习断句 环节四:疏通文意,读懂内容 环节五:掌握方法,升华认知 环节六: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p> (四)板书设计</p> <h1><b> 二、教学设计阐释</b></h1><p><br></p> <p> 本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p> <p> 本单元交流平台:</p> <p> 《囊萤夜读》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言文介绍了晋朝人车胤虽然家境贫寒,但在夏天的夜晚用白绢做成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学习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环境有多么恶劣,我们都要勤奋苦学,这样日后才有成就。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这一课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p><p> 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p><p> 根据本单元要落实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和文言文的体裁特点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p><p> 1.认读“恭 勤”等3个生字,会写“囊萤”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囊萤夜读、恭勤不倦、博学多通”等词语。</p><p> 2.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p><p>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从人物的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p><p>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p> <p> 根据这4个目标我设定的教学过程为:</p><p> (一)导入新课,引出主题</p><p> (二)自由读文,学习生字</p><p> (三)比较读文,学习断句</p><p> (四)疏通文意,读懂内容</p><p> (五)掌握方法,升华认知</p><p> (六)拓展阅读,布置作业</p> <p> 由于是微课形式授课,所以第一环节直接引入新课。第二个环节要完成读文识字目标。四年级的学生已经逐渐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所以在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只需对重点字重点笔画稍作点拨就可以。</p><p> </p> <p> 这是一篇文言文,四年级学生朗读文言文时还读不懂文章内容,也不能准确断词断句,因此在第三环节学习断句的教学中我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范读文言文就变得尤为重要,要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通过范读让学生利用节奏杠正确地断词断句,将文章读出停顿和自己的理解。有了准确读文为基础,就为第四环节读懂文章内容提供了保障。</p><p> </p> <p> 学生能借助节奏杠将句子读准确读出节奏和自己的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借助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课文所写的故事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每句话的意思都懂,才能感受人物身上的可贵品质。在这一环节中我把文后注释和课后三题结合起来,课后三题已经给学生举出例子,在理解“倦”时,可以用扩词的方法将“倦”理解成“疲倦”,所以在布置让学生读懂句子的任务时,明确可以借助注释和课后三题一起理解。全文都理解后让学生结合文意和插图说一说题目的意思,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精炼准确。全文和课题都读懂后让学生说一说“囊”字的意思,体会同一个字在不同语境中可以表示事物的名称也可以表示行为动作。</p><p><br></p> <p> 在升华认知这一环节中,我最初是想通过“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车胤?”来升华学生认知。后来经过孟老师的指导和建议改成让学生说一说“你喜欢这样的车胤吗?为什么?”这样能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多角度思考,改变后的问题更能拓宽学生的思考范围,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品质,从而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体会再次走进课文。第六环节拓展阅读之前,先总结本节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反复读、看注释、看插图和扩词法,再让学生通过这些方法自学《孙康映雪》的故事,不但学以致用,而且又积累词语“囊萤映雪”。最后推荐学生读一读《闻鸡起舞》《江泌映月》《手不释卷》《悬梁刺股》《程门立雪》等小古文并布置作业,从而将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p><p><br></p> <p> 通过这次活动,我学会了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感恩孟老师不遗余力,不分昼夜的耐心指导。</p><p> 用心做事,用爱生活!只有不断丰厚自己的内涵,锤炼自身的品质,才能将教育生涯走的更远更好。奔着这个理想与目标,不负韶华,砥砺前行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