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考历程

水手

<h3>  又到一年高考季,我有点按捺不住心情,总想要写下点什么。临近人生半百,虽历经考试无数,却唯独对高考难以释怀。我是经历了1993年、1994年两次高考,已过去了二十多年,但那情那景仍历历如在眼前。</h3> <h3>  1990年9月,我进入衡阳县第一中学,班名"188",班主任李自生老师,我的学号是23号。因出身农村,我算是能够吃苦耐劳,高一担任过课代表和寝室长,高二下学期开始担任班上的劳动卫生生活委员,除了做劳动卫生的表率之外,还要负责教室、寝室和环境卫生区的卫生监督,包括同学的就餐和就寝的一些事务安排。这三年里,我的学习成绩不算优秀,中等偏上的样子,班上五十多位同学,我的成绩大都排在十至二十名之间。<br></h3> <h3>  1993年7月7、8、9日三天,我迎来了第一次高考。我是在本校参考,不用去外校适应新环境。记得那段时间里,天气很炎热,教室和寝室都没有电风扇,更不要说有空调了,降暑的最好方式莫过于洗凉水澡了。平时熟悉的校园里多处用白石灰划出了警戒线,让人心生畏惧。校领导和老师们都非常关心咱们,投来的眼神都似乎比平常要温柔了许多,学生食堂的伙食也有所改善。但相比考试而言,这些善举的"疗效"并不明显,因为不会的题目估计还是做不出来。那时的考场还没有监控,30个考生一个教室,5行6排,前后左右都不是本校同学,教室的前方后方各端坐着一位陌生的监考老师,偶尔还会挂着胸牌的巡考从教室外的走廊上走过。由于考场的严肃氛围,校园减少了往日的喧哗,铃声都似乎有点刺耳。</h3> <h3>  三天的时间里,语数外物化五门课程的考试,让我算是历练一场人生煎熬和命运决战。这次高考,我原本心中就没底,此前只是听说高考难,亲历之后,才知道它确实真的难。高考不只是考文化知识、考答题技巧,也是考心理素质。1991、1992年推行过四大类分科考试,1993年重新回归文科、理科两大类考试。而且那年的考题又特别难,满分150分的物理,听说全省的平均分数就60多分,能上90分已是很不错了。</h3> <h3>  那时的高考志愿是在考试结束并公布考题答案之后几天内估分填报的,有重本、一般本科、大专、中专等类别。反正也不知道成绩,就凭自己的感觉一顿乱填。不管怎么样,那年我只考了459分,距离当年520多分的大专录取线相差甚远,名落孙山也就不意外了。而我们班应届毕业生上线的仅仅只有6人,其他同学都榜上无名。没办法,不甘心的同学只有选择复读,继续寻找来年的机会。</h3> <h3>  接下来一学期开学时,我重返自己的母校,充分作好了再奋战一年的心理准备。没曾想到,却是被"理科生必须高考分数上490分才可报名复读"这一条规定拒收,无论以前的班主任和熟悉的任课老师怎么帮我说情都无效。当遇上复读都没门的时候,我才真正感觉到了一种走投无路的悲凉!读了十几年的书,最后却如走进死胡同,难道只有仍回到生我养我的那个穷山沟里去才是唯一退路吗?早知如此,何必当初,那一天天记英语单词、记数理化公式,有什么用呢。这是一种无以言表的绝望,让我在大学期间读《平凡的世界》一书,当看到孙少平的人生经历时,产生了极大的情感共鸣。</h3> <h3>  没办法,我别无选择,只有卷起包袱重回老家,象父亲一样去接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现实。在家里干一星期农活之后,大姐夫提醒:你去不了一中,难道不可以去二中看看?确实,有道理,简直是"一语惊醒梦中人"!那时开学已有十余天了,我赶急跑进了衡阳县二中问问。没想到,复读班的老师听说我是县一中毕业的,459分,二话没说就答应了,还给我减了30元的学杂费。就这么一跑,却是让我找到了一种起死回生的希望。由于之前在家被"双抢农忙"晒得黑黑的,我的一位也在那复读的初中同学说过的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好久冒看到你哒,我还以为你是送孩子来读书的学生家长呢!"由此可想象出我当时是一副啥模样。<br></h3> <h3>  接下来的复读经历,整体感觉还好,班主任彭自力老师对学生很有耐心,而且我遇上了一位教语文水平很高的祝峰云老师。复读这一年里的学习生活细节,在此就不细叙了。1994年7月,我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高考。这次考试,我发挥得并不理想,因考数学时出了意外状况,让我的信心又一次遭受到了重大挫伤。但当时还能保持"已考完的,是好坏都不管了"的心态,顶住压力把剩下的几门学科考完。回到乡下老家时,父亲正在田地里忙农活,问我考得怎样,我的回答是没考好。父亲没有责怪我,当时情形下,那句"实在是冒考好还不算哒,回家跟我当农民吧",也确实给了我极大的安慰。</h3> <h3>  由于是估分填志愿,那时因低估分数而没考心宜的大学和因高估分数上线之后仍有落榜的现象都存在,我是吸取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也长了点心眼。在这场考试中,我特意留心记住了自己的答题情况,待考试全部结束后核对答案时,我认真估计了自己的高考分数,当时估计总分在520~535分之间,具体分数为529分。参考上年度的录取分数线,上本科的希望已基本上没有了,应付式地填报了"衡阳医学院"。对于专科类志愿我就填得比较慎重了,公费大专填报了师范类的"衡阳师专",收费定向大专(学费稍贵,降低20分录取)填报了"湖南税专"。志愿填报之后,父亲关切地问了我填报了什么志愿,因为告诉他学校名称和专业他也不懂。我解释说,如果很幸运的话,就可能当医生,如果运气还行的话,可能当老师,也可能去收税,如果硬是不走运的话,可能还得继续去复读。父亲是个农民,我四年的高中生活,他从没去过学校,真的不知校门朝东还是朝西。父亲的态度也很直白,只要能考上,无论当医生、当老师或者收税都好,就是不希望我再去复读了。<br></h3> <h3>  经过一段难熬的日子之后,高考分数线和高考成绩都公布了,我再来学校一看,往届生录取分数线:重点本科574分、本科562分、公费专科542分、收费专科522分。我的高考成绩为534分,且比我预估的529分还多了5分,而且正在估值520~535分的范围之内,当时我真的很佩服自己的估分水平。通过这一年的复读,我的总成绩提升了75分,还算有点成效。分数公布之后,我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我的估分很精准,为我正确填报志愿发挥了作用,忧的是仍没上公费录取线,严格意义上来说还是落榜了。这场考试的结果让我并没有绝对胜出的把握,也注定着我的求学之路不会平坦。但还是心存不甘,如果不能被录取,我又准备再次去复读了。因为这次只差几分上线,不愁没学校接收。尽管父亲并不太支持我继续复读,但我很坚决,必须往那根"独木桥"上挤,再说那时复读多届的学生也并不少见。然后,我又走进了县二中新的复读班。在半个月之后的一个晚自习上课时,一封邮政快递送到了我的手中,打开一看,是烫金的"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录取通知书"。我当时就从座位上蹦了起来,冲出教室,告诉老师我已被录取,不用再复读了,然后就收拾东西跑到距离学校不远的一个同学家里去了。也就是那份录取通知书,让我从高中这个苦难中逃脱出来,从此不用再高考了。<br></h3> <h3>  如果没有经历高考,可能是许多人心中的遗憾,但经历了,确实是一种煎熬与拼搏,而且会刻骨铭心。那时的七月,因高考而被描述为"黑色七月",我认同这个观点。这么多年过去了,偶尔还会做与考试相关的梦,而且大都是恶梦。梦中看到那么多似曾相识的题目,要么就答不上来,要么就笔写不清字,最后总是在一身大汗中惊醒。回过神来之后,庆幸只是一场梦。</h3> <h3>  如今的每一年,高考仍如一场大戏在上演,剧情未变,只是演员在不断更新换代。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回首再望曾经走过的路,高考那一幕,如同旅程中的一段短促的风景,随着年轮的推进,已渐行渐远,并终将灰飞烟灭,但烙下的印记却成为自己一生的经典回忆。<br></h3> <h3>  借此机会,在此文的最后,对即将走进考场的孩子们说一声:把高考当成人生路上的一道风景,放下思想包袱、冷静应战,相信你们的付出总会有收获。祝愿你们考出好成绩、创造新辉煌!</h3> <h3>(附注 : 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