鬰林《宾兴馆》

中士

<p>作者 中士</p><p><br></p> <p>宾兴馆是最能反映古代科举制度的古建筑之一。宾兴一词源于《周礼》:“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宾”意为尊敬,以礼待之。“兴”意为推举,向国家荐举贤能之材。</p> <p class="ql-block">广西鬱林州(现玉林市)的宾兴组织和制度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兴盛于道光年间。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在紫泉书院(现忠功里古定小学二校舍)东侧,建立了由官府拨款士坤捐资、管理,官府监管的宾兴馆。</p> <p>进入鬱林宾兴馆大门,便可见到头座建筑的中厅,中厅里设神龛及捐资者先祖牌位,享受学子的祭奠。紧接着是二座建筑,中厅为礼仪厅。</p> <p>两座建筑之间建有四角拜厅,供春秋两祭之用。两侧分别为客厅、馆舍,供应试学子会客、住宿用。侧房后建仓储房供后勤人员用。</p> <p class="ql-block">鬱林宾兴馆成立之前及初期,因资费匮乏,岁考之期无法赴考的学子比比皆是。《鬱林州志》记载:“科考之年,往往因腰缠之短而裹足不前,虽有长才亦为屈志。”</p> <p>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州佩村进士钟章元、江岸村举人苏宗经联合多位急公好义的士绅,三次发起募捐。</p> <p>据《鬱林宾兴馆录》纪载,三次募捐共募得义款五万多贯,购置田产最多时达1860亩,每年收租2800石。</p> <p>清代募捐箱。</p> <p>除了部分供宾兴馆日常开支外,其余全用在资助学子进府城童生试、赴省城乡试、赴京城会试的费用。解决了贫寒学子赴考费用的燃眉之急。</p> <p>宾兴馆的礼仪厅里,州府官员与学子行宾兴礼。宾兴礼是盛行于清代的科举典礼。每当有生员赴省城乡试或京城会试,府、县官员必设宴,举行为赴考生员送行的仪式。</p> <p>馆舍环境幽静绿树成荫,宜于学子们用功应考。</p> <p>应试学子在宾兴馆馆舍发愤攻读。“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制度使国家得以选拨治国人才。宾兴制度助寒门子弟实现梦想,得以施展才华和抱负。</p> <p>自设立宾兴馆后,鬰林文风大盛人材辈出。宾兴馆设立前的185年里(公元1644一1829年)中进士仅7人,中举95人。设立后的75年里(183O一1905)中进士12人,中举68人。宾兴馆对鬰林州的兴学重教的发展功不可没。</p> <p>清光绪年的双狮耳大理石香炉,是鬱林州陆川县宾兴馆祭奠礼器。鬱林州虽踞岭南一隅,但耕读传家重教兴学早已蔚然成风。</p> <p>清代咸丰五年镌刻的《鬱林宾兴馆录》木刻板。该书纪录了创建宾兴馆的起始,规条、捐资人及所捐款项,所置田亩的数量及方位等原始材料。以供官府及捐款士绅的监督。</p> <p>现存玉林市的木刻板共112块,是珍贵的文物。一只香炉一套木刻板见证了鬱林宾兴馆的兴旺发达。</p> <p>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清廷颁布兴办新式学堂章程。</p><p>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科举制度废止。</p> <p>鬰林宾兴组织也随时代变换角色。在之后的数十年里,用宾兴馆的资产田产兴办新式学校,资助攻读新学的学子们读书求学及留学。</p> <p>新式学堂上地理课:</p> <p>解放后,宾兴馆改建为玉林镇幼儿园,现改名玉城幼儿园。</p> <p>宾兴馆随着时代的变迁,己完成历史使命。但宾兴馆兴教助学的优良传统,在桂东南的大地上依然生生不息世代绵延!</p> <p> </p><p> 2020年7月5日</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