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故里话愚公

大漠

<p class="ql-block">阳城县地处太行王屋二山的环抱中,是著名的愚公故里。愚公移山的神话寓言故事就发祥于阳城县西南的太行王屋山区。这里地质古老、与文明共生,自古就有文字记载。这里是中华民族众多创世神话传说的集中发祥地,是古“昆仑丘”所在地,是中国本土宗教一一道教的发源中心,是龙的传说和中国风水学说的所在地。</p><p class="ql-block">这儿也是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地带,地处中条山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的范围内,拥有华北地区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地处国土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的最前沿,不仅风光绮旎、山峰峻秀,是集地质科普研学观光写生摄影的绝佳基地,而且地处亚热带季风向暖温带过度的交锋地带,南亚热带所带来的暖湿汽流也在此孕育了得天独厚的气候林草等夏季养生的好资源。</p><p class="ql-block">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形成了这儿“太行锁钥,中原咽喉"的地位,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曾经是八路军抗战的第一线,是朱瑞和传奇将军陈赓带领八路军创建的太岳区晋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是延安党中央联系太行山抗战一线的重要战略通道,是解放战争时期太岳区的首脑机关驻地,红色故事众多,红色资源丰富,是开展红色教育的一个好去处。</p><p class="ql-block">这里有盘古开天、天龙地龙、天中地中、伏羲画卦、女娲补天、女娲抟土造人、牛郎织女传说、愚公移山、商汤祷雨、穆王巡泽等等众多中华创世上古和道教文化故事在此地发源并经久流传,有八千年中华文明“昆仑丘"的众多天望地望资源在此处相互对应,并且有全部的地质景观去诠释愚公移山、女娲补天、牛郎织女等故事传说的全部内容。</p><p class="ql-block">在人类走入文明社会初始、从高地平台走向大河平原之际,留下了众多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保留了人类文明初始的一些记忆,并在文字成熟后又被记录下来,流传至今。在中华民族众多的创世神话传说中,最能体现中华民族顽强拼搏、奋斗不息精神的首推愚公移山、女娲补天和精卫填海这三个神话故事,这些故事的发祥地均出现在被称为万山之母、天下之脊的中华文明发祥地的太行王屋山区,而阳城正地处中华文明发祥地的核心区,这其中又以愚公移山故事誉满天下,最为有名,这则故事发生于上古,记录于春秋,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多次发声,并在中国共产党七大会议闭幕式毛泽东主席演讲时的引用而被国人所熟知,新中国成立后又入选中学课本让国人广为诵读,而成为了我们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国人去不断践行。</p><p class="ql-block">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祥地位于阳城王屋析城山下的愚公谷,这儿上接中华文明圣地“昆仑丘",下接女娲补天、牛郎织女传说发祥地的银河峡,现在随着镜头,我们去探寻一下吧!</p> <p>阳城在三维地形图中的位置,从图中可以看出,太行王屋二山恰好在阳城南部相会,阳城向南的通道被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处于二山环抱中,没有出路。这也是阳城能够催生愚公移山这则故事的地质条件。</p> <p>晋之南,豫之北,是中华史前文明发展的核心区域,阳城正好处在这个区域内,处于寓言故事中“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的位置,地质古老,与文明共生。随着上古暖湿季节的消失、洪水的退去,生产力的发展,种植业成为稳定食源后,居位在此地的山地居民开始向往“豫南、汉阴”之肥沃土地,但又苦于大山阻隔,没有出路,才在这个群体中催生了这样的寓言故事来表达他们的愿望和心境的。</p> <p>从全国出版的权威地图都可以看出,王屋山不是一个孤立的山峰,而是一座横跨济源、阳城、沁水和垣曲四个县(市)、面积达3400多平方公里的山脉,其主脊主脉均在阳城境内,主要有鳔山、云蒙山、鳌背山、小尖山、析城山、五斗峰等组成,济源境内属低山余脉部分,仅16平方公里,占山脉全部面积不足万分之五。其标注的“王屋山"原叫天台山,后来才改名。</p> <p>从相关的资料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愚公移山发祥的条件和原因。只有地处这个条件中才会催生出这样的故事。</p> <p>这则寓言故事世世代代在阳城南部山区口口相传,早在2009年,阳城南部山区就被山西省确定为愚公移山非物质文化传承地。</p> <p>阳城沁河九女仙湖。山以河为界,太行王屋二山在此相会,隔河相望。沁河成为了太行和王屋的在阳城分界线。</p> <p>自汉魏道教兴起之时,道教将仙人修炼的的山称之为洞天福地,而将王屋山列为十大洞天之首。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可见王屋山在道教中的地位之高。道教以“空、洞"与天人相通,以析城山为中心的王屋山区,是古昆仑丘的“樊笼"拥有大量的喀斯特溶洞。</p> <p>愚公移山故事发生于上古年代,载于古籍《列子•汤问》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期道家创始人之一列御寇所著,内容通过商汤帝与大臣夏革之间的对话,阐述了人世间一些哲理和思想。故事列于著作第二篇。</p> <p>这篇文章由于受帝王山岳崇拜的限制,在两千多年封建帝王专制时期鲜有提及,只有在君弱臣强的乱世才发出了它的声音,历史上的春秋战国、三国两晋、民国时期可以找寻到这则寓言的声音。五四运动期间,北大校长蔡元培在学校学生启蒙会上提出,学生游行总指挥,学生会主席傅斯年在学生会主办的当时和《新青年》杂志齐名的《新潮》杂志上刊发,启蒙了学生,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p> <p>真正让这篇文章家喻户晓、成为民族精神的是毛泽东主席在党的七大闭幕式上讲话的引用,这和青年毛泽东在北大的经历不无关系。</p> <p>解放后这篇文章又载入中学课本,让国人广为诵读,文章注释部分明确标注:王屋山在今阳城县西南。</p> <p>愚公谷入口图标。愚公谷位于现横河镇愚公村与银河村之间,整个谷地有可以完全诠释愚公移山内容的景观带,此处经南天门上达中华文明圣地昆仑丘,下经银河峡与女娲补天、女娲抟土造人、牛郎织女景观带相连。地处昆仑丘“龙型地貌”的中心地带。</p> <p>盼子归位于愚公谷山口,鳌背山下,千百年来高高屹立的石人状山头永恒地记载着“京城氏孀妻盼子归来”的思念情怀。</p> <p>夸娥峰位于愚公谷山口东侧,与盼子归相对。夸娥,传说中的大力士,娥是会飞的蚂蚁、也称妖娥子,蚂蚁可搬动超过他体重数倍的物体,被赋予大力士。山峰呈一大带两小,为夸娥氏携二子状。阳城自古流传“二郎担山"之出处。</p> <p>此山位于愚公谷山口,全系由破碎性岩层构成。像渣石堆积而成。当地民间传说系愚公带家人长期挖山留下的垃圾堆积而成。</p> <p>此处传说为古愚公出入南部山区的必经之路,由此向南顺银河峡谷可“直通豫南、达于汉阴。抗战年代,朱德总司令沿“十八兵站"过析城山到洛阳会见卫立煌也是从这条路出去的;解放战争年代,陈谢兵团转入反攻后,也有相当一部是从此处沿银河峡到达黄河岸边,强渡黄河的。</p> <p>此处又称大石门,是石缝里古庄南出太行王屋的必经之路,村民古时外出只能从此处两山中河谷冲刷开的一条石缝中出入,遇涨水则与外界隔绝,解放后,才用炸药将此处山体炸开,修建了出入道路。</p> <p>此处位于析城山南门下石缝里庄。操蛇之神洞察人世间的一切,看到了搬山这个感天动地的场景,奏帝移山。引后人祭祀。此处也是道教的中心发源地,操蛇之神为道教神仙人物。</p> <p>此处为小石门,位于进出石缝里庄的必经之路上,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遗迹。此处系石缝里村民古时向南出入的河谷中的石缝门。目前已被新的乡村道路所替代。</p> <p>此山体结构呈倾斜状。传说系愚公挖山时釆用挖山角的物理方式让山倾倒,省时省力。</p> <p>此处位于石缝里村落中,系一组古人类穴居状洞窟,由于村民修建而遭到毁坏,目前仍可看到部分遗迹。</p> <p>此处为黄堂辿,位于析城山南门崖龛下,东邻大罗岭,传说为古代纪念黄帝而修建的。此处民间流传至今,商汤沿大罗岭上析城山祷雨,夜宿此处,看庙人给商汤帝讲了其先祖挖山的故事,汤帝感动,让随行记之。列子遍访王屋名山,在此处寻访到此故事后,将其载入《列子•汤问》篇中,才使这篇名著问世。</p> <p>此处系析城山南门崖壁,其状如削,山体下便是黄堂辿。是古时帝王从大罗岭出入南天门,登临昆仑丘的“官道"</p> <p>由华仁葵教授等主编的此书第一次将中华民族八千年文明的肇始指向了王屋山区的析城山。</p><p><b style="color: rgb(34, 34, 34);">析城山,</b><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位于山西省阳城县西南35公里处。区内高山峡谷,纵横交错。核心景区圣王坪属亚高山草甸,典型的溶岩漏斗群地貌,是中国北方罕见的地质景观。更神奇的是《山海经》中许多对昆仑山的描述在析城山都能一一对应,许多耳熟能详的传说都来自析城山。此书内容详实,值得对照参考。</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析城山向南下接愚公谷,高1889米,山顶呈不规则的方形,是一块广约12700亩的丘陵草甸。青草蒙茸,行其上若履重毯。草甸上有一个大湖,湖面广约七千平方尺,湖水或有增减,但有史以来从未有干涸的记载,人称瑶池、鼎湖、娘娘池,或称汤王池。池四周有龙须草,有胭粉花,每当仲夏,胭粉花盛开,非常娇艳。传说析城山顶为上古历代帝王居所,自古迄今,一直被称为“圣王坪”、“北斗平”。海峡两岸学者认为析城山即先秦文学中所谓的“昆仑虚”,圣王坪即“昆仑悬圃”。</span></p> <p>盘古开天、夸父追日、嫘祖养蚕、女娲补天、伏羲观星、商汤祷雨、周穆王西巡、牛郎织女的恩怨、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倔强……一部奇书《山海经》,一段人类起源之迷“龙形地貌”,一曲农耕文化结晶“六峜遗址”,都与这方神秘甚至神圣的土地有关。</p> <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析城山顶是一个8.5平方公里的一个大圆,圆的边缘是不规则的山峰突起,这也是印证盘古开天传说的最佳地貌;这儿也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一块亚高山草甸,站到天地之中,你就真的能体会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意境,当地人传说析城山有72个独龙窝,120个鬼推磨,360个不浅锅。这窝、这磨、这锅都是呈圆形,最神奇的是娘娘池常年不涸,严冬不结冰,为了保持人们对这个圣湖的尊重,至今没有一人下过池。</span></p> <p>析城山龙形地貌之西龙须,又称盘亭列嶂,十八罗汉峰等,下面为红砂岭,再下为盘亭河等源出,是诸多古籍中对昆仑丘描述的“炎火之山”“弱水环流"之出处。</p> <p>此系大罗岭。位于愚公谷东南方向,系昆仑丘龙形地貌之龙脊,古时道家称析城山顶为大罗天,意即众神仙居住的地方,道家讲南向为正,众神仙从此岭经南天门可达大罗天,故称为大罗岭。</p> <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析城山有东、西、南、北四门。东门西边有烽火台遗址;西门之北有欢喜坡、道士墓群;北门之东有传说为汤妃梳妆之所的梳妆楼遗址,西有箭括口。南门,亦称南天门,是古人游山经常进出之口,景观尤多:东有斩龙台、捆龙柱、妖精洞、星宿洞、天井、仙人桥、南门峰;西有天然洞穴数龛,传说为伏羲带领华夏大皞古人类部落居所。图为部分天然洞龛。</span></p> <p>顺愚公谷而行,上南天门,至坪口有一天然巨石,形象怪异,有学者称之为西王母化身石,有学者称之为镇守天门的开明兽。附近有西王母洞,系伏羲王天下后其母亲搬到昆仑丘的穴居洞窟。西王母即道教中“義王母"的化神。《山海经·大荒西经》:“西王母穴处昆仑之丘。”</p><p><br></p><p>“西王母”的称谓,始见于《山海经》,《山海经》中的形象则是:“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在道教中地位极高,在中华道教形成和发展中,一直是很重要的角色。</p> <p>此处为析城山最高点,海拔1889米,从此处向南望去,太行王屋众山层峦叠嶂、展现于天际尽头,被古人称之为“列笋天涯"之美景。此处可看到济源天台山顶庙宇建筑。古县志记载,昆仑丘龙形地貌中龙尾所在济源天台山顶太液池水,系析城山顶水气蒸腾后顺大罗岭下落,于天台山顶液化成水珠滴落而成。</p> <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析城山北门下牛心温村民俗客栈,每年吸引了众多的游客。过去的村民种桑养蚕、开渠引水、保护析城山。如今随着析城山的开发而转换了经营理念。秉承了愚公故里人的执着和坚守。</span></p> <p>此为析城山顶汤帝庙遗址,目前已坍塌。史书记载:商汤王二十四年大旱,在桑林高山析城山为民祷雨未果,决定焚身以告慰天下。汤王娘娘啼哭不止,飞泪洗面,化成胭粉花。汤王庙是整座析城山的唯一建筑,岁月的巨手已将她撕扯得破烂不堪,庙的正殿嵌着一块石碑,简要地记载着北宋正和六年宋徽宗降旨,将析城山神由“诚应侯”提升为“嘉润公”(封建时代最高级别的神位)以示汤王庙的灵验和重要,中国式的造神很特殊,是帝王在封神,由此不难看出昔日析城山的辉煌。<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在汤王池的南面,有传说为汤王祷雨祭天的神坛遗址,神坛之南有宰牲池,还有传说为当年商汤祷雨时休憩之所的长乐亭遗址。亭南有八角井一眼,井壁甓以齐整的石块,井水清澈甘冽。古汤庙位于瑶池东北面、原有殿宇二百余楹,金代先遭兵燹之毁,后受天火之焚,美轮美奂的庙宇群遂成废墟。金末元初重建于汤庙,明清屡有修缮,目前所看到的为清代建筑。</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析城山鸟瞰图。析城山,四面如城似垒,山顶似盆如坪,四缘峰峦拔峭,高树随崖而下,郁郁葱葱,蔚为壮观,坪中有一水池,人称娘娘池,终年不涸,坪上仲夏盛开一种色泽粉红的胭粉花,俏丽惊目,酷似胭脂,山周有较大溶洞,尤以东部的黑龙洞最为深幽,入洞数里闻水声奔激,回荡轰鸣,给人以奇险妙绝之感。</span></p> <p>毛泽东主席于1938年3月3日接到朱瑞的电报后的复电内容,指示朱瑞、唐天际等尽快以阳城太行王屋山区为中心,在此处开辟晋豫边抗日根据地。</p> <p>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纪念碑,位于王屋山区的横河镇下寺坪村,愚公谷西侧。1938年,朱瑞、唐天际、聂真等在此建立根据地,成立抗日武装游击队“唐支队"。</p> <p>阳城县委、县政府于1990年12月在晋豫边区政府成立地所建纪念亭。边区政府以阳城为中心,曾领辖周边十七个县。根据地在阳台存在这十一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晋豫边抗日游击队"唐支队"(唐天际为司令员)司令部驻地一一千峰寺。据考证最早建于后唐,洪密祖师在此修行,留下许多经典故事,1938年晋豫边区以阳城地方武装为基础成立了“唐支队”,后扩展成三千多人,“晋西事变”后,全部并入八路军129师。</p> <p>朱德抗战时三次壮行阳城,并在王屋析城山头留下了这样的豪迈诗篇。</p> <p class="ql-block">晋豫边区及游击队创始人朱瑞和唐天际。二人曾长期生活战争于太行王屋山区,朱瑞被称为中国的“炮兵之父",牺牲于辽沈战役,唐天际建国后被授予开国中将。</p> <p class="ql-block">析城山有东、西、南、北四门。加上其它出入口,有九门之说。东门西边有烽火台遗址;西门之北有欢喜坡、道士墓群;北门之东有传说为汤妃梳妆之所的梳妆楼遗址,西有箭括口。南门,亦称南天门,是古人游山经常进出之口。</p> <p>析城山昆仑丘"天中地中”示意图。</p> <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nbsp;五千年前《穆天子传》有“天子四日休于濩泽”,“作居范宫,以观桑者,乃饮于桑林”的记载。</span>汉 荀悦《申鉴.杂言上》:“汤祷桑林,邾迁于绎,景祠于旱,可谓爱民矣!”从众多古籍资料看,古之桑林,指向于以析城山和古濩泽为中心的阳城广大地区,现蟒河乡原名就叫桑林乡。</p> <p>祷雨亭简介,位于瑶池附近。</p> <p>古代祷雨亭遗存的柱础。</p> <p>银河峽盘古开天石,位于愚公谷下游。</p> <p>银河谷女娲补天石,位于愚公谷下游</p> <p>女娲抟土造人洞,位于愚公谷上方南天门崖龛上,内有非常细ni的红土,传说为女娲造人之土。</p> <p>此处也是中华龙文化的发祥地。昆仑丘为中华龙脉之祖,龙的原型地。圣王坪为龙头是昆仑丘核心部分,中央有瑶池,躯干是由峤山(锐而高的山)当地称大罗岭的山脊组成。轩辕台位于龙尾,为当年黄帝祭天悟道处。</p> <p>析城山龙形地貌,对应天上北斗龙形天体,龙形地貌可清楚地看到西龙须(盘亭列嶂)、南龙须(鳌背山)、龙眼(娘娘池),龙头(析城山),龙身(大罗岭)。图中龙头下方南龙须和龙身之间便是愚公谷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牛郎织女传说中的双石人相会景观石。织女和牛郎带的一双儿女在此相会。位于愚公谷下方,银河峡河畔。</p> <p>此处风景绝佳,有一洞窟从此处延伸至析城山南门,是古时游客上下出入析城山之必经之路,也是道教大罗天之通天洞、南天门,是道教之众神仙升天的地方。也是传说中织女下凡的地方。道教的故事讲,羲王母(西王母)生有七个子女,其中最著名的有伏羲(二子)、女娲(五女)、玉栀(指织女)(七女)。</p> <p class="ql-block">通天洞。又称绝天地通洞。绝天地通是关于颛顼的神话传说,记载于《山海经》,相传最初的昆仑丘上,天和地是相通的,天上的神可以随时到人间,凡人也可以自由地到天上去。颛顼通过和共工等的几场大战后,为了防止人们作乱,随意出入昆仑丘天地之中进行祭祀,便命重和黎二人把守通天地的通道,不让人们自由和神对话,而只能由本人代天行意,并让史官只能纪近,不能纪远。导致了昆仑丘的迷失,说明人类社会到了颛顼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贫富开始产生,部族首领开始脱离民众,成为高高在上的“天子"。</p> <p>此处位于析城山顶,因史前此处处于暖温季,降雨充沛,导致析城山形成了众多的喀斯特地貌,此系山顶发现的最大溶洞,深不可测,下通暗河,也是古四渎济水的发源地,古县志记载曾有人进入后听到下面水声如雷,洞壁滑狭而再不敢前行。有好事者拿谷糠撒入后,几日后发现山底四面溪水流出均有谷糠出现,古籍记载昆仑丘“弱水环流”也因此而来。</p> <p>丹霞地貌也系析城山的一大景观,可能系山体砂石含铁量较高,经千百年风化氧化后形成,主要分红、黄、褐三种颜色,古籍《淮南子·地形训》记载昆仑丘:“有九井九门,弱水环绕四周:“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及《搜神记》曰:昆仑之山,是惟帝之下都,环以炎火山。”中的炎火之山可能就指向于此。</p> <p class="ql-block">古籍载:“昆崙山三角,一角正干北辰星辉,名曰阆风岭。其一角正西,曰玄圃台。其一角正东,曰昆崙宫。"图为阆风岭位置图。</p> <p>王屋山区也是中华民族众多创世神话的发祥地。阳城位于其核心区。</p> <p>王屋山区的主要神话</p> <p>愚公谷下接的银河峡谷,游人如织,此处也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发祥地。</p> <p>假日游人在愚公谷的篝火晚会。</p> <p>女娲抟土造人崖,又称娃娃崖,和牛郎织女相会双石人相邻。</p> <p>处于山外的济源市愚公论坛的一群热血青年,不惜翻山越岭,前来阳城拜会愚公。</p> <p>夏日银河的夜晚,景色格外迷人。</p> <p>相关资料推荐介绍。</p> <p>愚公谷里亮化了的银河村。</p> <p>愚公谷内农家乐。有地道的饸饹面食和野菜。</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论》:“昆仑……其上有醴泉、瑶池。”《穆天子传》卷三:“乙丑,天子觞西王母於瑶池之上。”析城山圣王坪便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瑶池悬圃。</p> <p>西龙须之下,炎火之山上,农家客栈一角夜景。</p> <p>美景吸引着无数写生爱好者在此挥毫泼墨。</p> <p>八千年前的伏羲在此勇敢地担当着整个部落生存、繁衍、壮大的责任。每当夜深人静时,他一个人伫立在东南方的天斩龙台上仰空观望,就这样默默地\,日复一日,那像蛇一样弯曲在天上七颗最明亮的星星,原来是有指向的。他又结合几十年间日出日落的规律,得出了天极位置上的星座不断变更,引起了这七颗星星乃至全天空的星星位相也不断变化。可以说,是这七颗最明亮的星星,无声地牵动天上的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年年月月绕天极旋转。于是,他将这七颗最明亮的星叫成了北斗七星,并带领全部族的人在月圆、月缺时,周而复始地四时更替初始时进行定期祭拜,以得到天神保佑。他又俯察昆仑丘周边山川、树木、花草的变化,总结出了温热寒冷四季规律。又过了几年,他在反复行走于昆仑丘与大落岭之间时觉得自己好像在龙身上往返,加上鸟兽之文,挺有诗情画意的,细细揣摩,豁然开朗,这昆仑丘(析城山)不就是北斗坪吗?它不就是地龙的龙头吗?大罗岭自北向南排列有序的小山峰不就是地龙之脊吗?天地年月昼夜更替相交;天地两条龙,一上一下遥相呼应,阴阳相结合。伏羲集思广益,在观察天上北斗与地上昆仑阴阳双龙位相变化的天地象数基础上,面出了八卦,推出了四时十二辰,定阴阳双龙交错太极图为本部图腾标识以示天下,授时推历、告民农时,使人类社会进入有序农业,不再挨饿,伏羲被部落民众尊称为天神,他的后代子孙绵延相传“自己是龙”的传人。中国道教的风水学说也诞生于此处。</p> <p>龙的象形、象声字体介绍。</p> <p>天龙地龙,闪电雷击图。</p> <p>宋代封汤帝庙石碑。</p> <p>愚公谷口、银河峡畔之通天河,上通昆仑大罗天,下接凡间农家舍。</p> <p>银河峡畔的牛郎洞,可怜的老牛,为了与隔河相望的织女相会,不惜在此居住,等待七月七的到来。</p> <p>黄堂辿庙宇墙壁上不知年代的商汤祷雨壁画图。</p> <p class="ql-block">鳌背山,昆仑丘龙形山体之南龙须,女娲补天之遗迹,当地人称“药柜山",盛产中草药,白娘子盗仙草的发生地,战将尤太忠曾在此“智取鳌背山。目前为中条山森林康养基地,山体被华北最后一片原始森林覆盖,森林中富氧离子含量8000+。</p> <p>愚公村石缝里庄的辘轳女人和井。</p> <p>清代康熙年舆图中对沅水(济水)和王屋山的标记。图中可见,济水发源于王屋析城山下。</p> <p class="ql-block">特殊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阳城人特有的方言、风俗、甚至性格,自古就有"阳城人生的犟,前面下来后面上”的说法,这种不服输的性格,无不是愚公精神的再现。在明清时期,晋商阳城帮冲破大山的阻隔,从太行王屋二山的各个山头隘口出发,把诚信理念和愚公精神广布天下,至今阳城沁河流域座座古堡大院就是他们凝固的精神。</p> <p>在明清时期,阳城文风鼎盛,曾有"风高五属 、名列三城"之美誉,123名进士,十风齐鸣、十凤重鸣,经久流传。愚公精神在他们身上又有了“争”的诠释。</p> <p>抗战解放时期,阳城人民配合八路军坚守在太行王屋山头,最终未让日寇再西犯一步,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功不可没。愚公精神又一次被传承发扬。</p> <p>千百年来,愚公故里人民也在不停地践行着愚公的愿望,阳济公路、横邵公路、阳济高速,让“直通豫南,达于汉阴"成为了现实。</p> <p class="ql-block">“愚公故里、神话家乡”已经成为阳城人民一张靓丽的名片,如今的阳城人民,为了践行愚公精神,又踏上了新的征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