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大医精诚——吴秉铨教授

Simon

<p>中国著名医学教育家、病理学专家,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秉铨教授于6月21日与世长辞,享年90岁。</p> <p>听闻吴秉铨教授仙逝的消息,心中阴郁难过,悲从中来,扼腕叹息!回忆过往与吴教授相处交往的情景,恍如昨日,历历在目,感念吴教授恩德,禁不住潸然泪下!</p> <p>吴秉铨教授是我国著名病理学家,中国病理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历任中华医学会北京病理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病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病理学会(IAP)执委和中国部主席,以及亚洲、太平洋地区病理学会联合会(APASP)副主席、主席,香港病理专科学院荣誉院士(HFHKCP)、中国病理工作者工作者委员会(CCP)主任委员、中华病理学杂志主编。吴秉铨教授从事病理学研究工作60余年,前20年致力于诊断病理学和实验肿瘤学,后40年则主要从事癌转移生物学研究和分子病理学,是实验病理癌转移生物学研究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在病理学领域拓荒、耕耘达多达半个世纪,硕果累累,桃李满园。</p> <p>弟子们祝福吴老的80大寿。</p> <p>海外弟子祝福吴老的90大寿。</p> <p>我与吴秉铨教授在1995年有幸相识,那是迈新公司成立的第二年,迈新当时在病理学领域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办公面积总共才300多平方米。吴教授如及时雨般亲临公司指导,他非常认真的听完公司几个创业者的介绍后,在病理领域技术发展、诊断价值的未来、市场需求预测及供应商未来合作的前景等方面,做了全方位细致的阐述。这简直就为我们进行了一次企业战略规划、目标导航以及营销创新的精彩演讲!我们这群年轻的创业者,得益于吴教授这次醍醐灌顶的交流启发,迅速创建了“学术营销”理论,完善了相关组织架构,并将此付诸实际运作,由此而来的学术推广从省内走向全国。后来这一学术理论和实践还惠及很多知识型的中小企业,帮助他们提升了营销管理、思维和能力。</p> <p>在吴教授的进一步启蒙、帮助和指导下,我和团队牵头组织了公司产品标准化的制订,出版了中国首部免疫组织化学专著,组建了行业国家级学会,并在免疫组织化学标准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吴教授亲任这个学会第一届主任委员,我则荣幸成为这届学会的秘书长。因为这个学会,我多次跟随吴教授参加相关学术活动。一路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都让我受益一生。</p> <p>这次新冠疫情,让我想起2003年非典,当年,他带领的团队仅用10天时间就研制成功了快速基因诊断试剂盒,是第一个把基因序列搞出来又马上变成诊断试剂的组织。疫情过后,跟吴秉铨教授一起学习有关非典方面的知识,吴教授的学术见解让我真正懂得了分子生物学在拯救人类重大传染疾病中的作用和意义。现在,每当和医学同行讨论新冠,我都能用科学的认识论述观点。吴秉铨教授让我懂得了怎样真正的积累科学知识,读懂科学文章,用科学方法做事。每当想起这些,我都感到特别的骄傲。</p> <p><br></p><p>在与吴教授的接触中,我会时常联想到孙思邈《大医精诚》中“诚心救人”“大医之体”“为医之法”的经典描述,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要求医者要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在吴教授身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是我接触的诸多名医名家中,最具大医风范的长者,其谦逊和蔼的音容笑貌、深邃广博的智慧学养,德高望重的品德情操以及严谨精湛的医术技能,让我折服崇拜。</p> <p><br></p><p>吴秉铨教授是我心中永远的高山仰止,是鼓励我修德前行的人生航标,是我受益匪浅的精神领袖!“九十载人生路,一甲子医术缘”,吴秉铨教授将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病理学事业,培养了满天下的优秀才俊,而他的医学初心和大医风范,是我以及所有病理人心中永远的楷模和旗帜!</p><p><br></p><p>先人已乘黄鹤去,人去留辉楼不空。但以敬业慰师恩,人间此恨是无穷。</p><p><br></p><p>天堂的路上有我们的祈祷和追思,安息吧!吴秉铨教授,请一路走好!泪目叩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