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先生的人生总是那般越战越勇,挑战新的事物,做新的自己。</p><p> 可见,能否做新的自己,就必须拓宽自己的视野。</p><p> 在贬谪后的苏轼眼中的汴梁城依旧是那样的灯火通明,他却要去往黄州。可他却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倒是写下“人间有味是清欢”的随笔。人生还有很多地方要走,去听,去悟。不应该碍于自己的“感知”却想象这个世间的美好。因为世界的一切并不能如己所愿,它有善恶与丑陋,也藏着想象中的美好。</p> <p> 自己认为先生笔下的“烟雨”并不是人生中的坎坷,世间开拓视野的方式即有数不胜数,可经历了“烟雨”的人,必将有更深层次的觉悟,亦或是慨叹。所以拓宽自己视野的方式,即挑战那个自认为“完美”的自己。</p><p> 何处寻烟雨即何处挑战自己,离开京城的东坡四处漂泊,苏州,黄州,岭南。挑花,江水,烧肉。苏轼和王勃并称北宋的“全才”,一位是初唐四杰之一,儒客大家,自然是无需多言的。但苏轼之所以是“全才”,可大多归咎于贬谪中。他是豪放派的代表,可这只是单方面的,只有“诗中自华”是远远不够的。</p> <p> 于是“少年狂”的苏轼于途便开始了做饭生涯。“乌台诗案”后的他并没有过于气馁反倒学会了“东坡肉”的做法,为此还向各路高人请教,他的诗又浓了灯火色彩一笔,此后会了品茗,书画更是怪哉。即开脱了人生的“失意”,也挑战了自己。由此可见“烟雨”是如何找寻的。它并不是是强制欲求,每个人都有机会,可就在于能否主动挑战。苏轼的豁达可不一定全是内心的排解,一半就得归功于这场“烟雨”的洗礼。</p><p> 你问我何处寻烟雨,无妨,这便是。</p> <p> 一个人能否拓宽自己的视野,想要做真正的自己,有且只有一个方法,挑战自己,与其怨天忧人,倒不如鼓起“讽刺”自己的勇气。</p><p> 一个人只有经历了很多事,也许才能发现这人世,善,恶,美,丑,然后恕己,奉壹。</p><p> 何处寻烟雨,就是在心中不畏任平生的烟雨,这就是开拓视野,丰富经验当中最深的烙印。</p> <p> 一蓑烟雨</p><p> 或而长烟一空,</p><p> 即时冰皮始解。</p><p> 可这终究不是自己所为,</p><p> 乐而无穷也,</p><p> 纵锸以浚之,</p><p> 何处寻烟雨,</p><p> 何处寻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