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来源:人民网</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读·党史》系列丛书第2辑《黄埔军校》</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编者按:为要扩大党史宣传、普及党史知识,中共党史出版社推出了《读·党史》系列丛书。《读·党史》系列共包括5辑内容。其中,第2辑《黄埔军校》主要对国共早期军事人才的摇篮--黄埔军校中的人和事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黄埔军校:国共两党的军事摇篮》《“黄埔慈母”廖仲恺》《毛泽东为黄埔招生》等内容。以下为本书节选。</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周恩来被黄埔同学搭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span></p><p><br></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当时,领导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周恩来亦不幸被捕。如遭遇不测,后果不堪设想。在这关键时刻,是一位名叫鲍靖中的黄埔军校毕业生挺身而出救了他。</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27年4月11日晚,正在上海工人纠察队总指挥处驻地――商务印书馆俱乐部工作的周恩来,突然接到第二十六路军第二师师长斯烈送来的急信,请他和工人纠察队副总指挥顾顺章一起到第二师师部商谈重要问题。当时上海形势已万分紧张,种种迹象表明,一场严重的反革命逆流即将出现。在场的人都反对周恩来或指挥部其他负责人前往,认定此信绝对是一个骗局,若真的赴约,极有可能是有去无回。但是,为了谋求解决危局的办法,周恩来还是抱着一线希望,即便危机四伏,他毅然决定前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周恩来等人一来到位于宝山路天主堂的第二师司令部,随行卫士即被缴去了所带的枪械,一场特殊的谈判随即展开。起初,斯烈很客气,声称请周总指挥来,是要消除误会,共商合作。可是一谈到保持工人武装、制止流言蜚语等具体问题,斯烈便环顾左右而言他。很显然,他是别有企图,有意在拖延时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凌晨1时许,室外突然传来密集的枪声。不好,周恩来立即意识到所谓的谈判不过是个幌子,是乃调虎离山之计。他马上站起来说:“外面出事了,我得回去处理,告辞了!”“别忙着走,刚才讨论的问题,兄弟还有新的意见。”周恩来厉声说道:“今天你找我谈话,大概是事先准备好的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时的斯烈真相毕露,声称:“工人有枪总会出事,上边叫我们随时出动维持秩序,周总指挥也要考虑一下自己的安全,我们可以负责保护。”周恩来怒目圆睁,猛地站起来,一下子掀翻了桌子,茶杯、花瓶散碎在地。他义正辞严地谴责道:“你们公然叛变革命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反对共产党、反对人民,你们这样是不会有好下场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斯烈一时愣住了,他想不到这位年仅29岁的工人纠察队总指挥,在已被扣留的情况下竟这样临危不惧、大义凛然。在周恩来的怒斥下,斯烈竟不敢抬头相望,低声说道“我也是奉命行事”。</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2日凌晨,第二十六军党代表赵舒赶了过来。原来,中共江浙区委书记罗亦农获悉周恩来误中斯烈所设的圈套,只身一人前往第二师司令部“谈判”并被拘留的消息后,立即向中共中央报告,并尽全力进行营救。他通过工人纠察队的黄逸峰找到与中共上海区党组织保持联系的第二十六军党代表赵舒,讲明来意。赵舒慨然应允,并及时赶到第二师司令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赵舒把斯烈叫到了隔壁的一间屋子里,以第二十六军党代表的身份,对跟随他多年的斯烈一顿痛斥,并晓之以大义,动之以旧情,责令斯烈将周恩来立即释放,直说得斯烈哑口无言。一会儿,赵舒和斯烈一起从里面走了出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由于赵舒及时到来并劝阻,周恩来这才化险为夷,逃过一劫。离开第二师司令部,周恩来原想仍回到商务印书馆俱乐部的工人纠察队总指挥部指挥战斗,在途中得知国民党军队已将该大楼占领。为暂时避开敌人的追捕,他独自一人雇了一条小船,趁着夜黑渡过黄浦江,潜藏在较为偏僻平静的浦东贫民区,打算躲过这几天“白色恐怖”的高潮,然后再寻找机会离开上海。未料,这里也是二十六军严密布控的重点,天一亮,周恩来即被该军第七团十余名士兵在一片棚户区搜捕,并被押送到一师七团团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团长鲍靖中亲自出面审问,当他来到关押周恩来的一间临时小屋时,一下子认出周恩来就是当年军校的政治部主任,他大吃一惊。鲍靖中是广东大埔县人,1925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第一次东征时,他在何应钦率领的黄埔军校教导团,在惠州粉碎陈炯明部将林虎包抄东征军的战役中立功,被提拔为营长。1927年3月下旬,何应钦率领的北伐东路军到达上海,鲍靖中又被提拔为中校团长,他的团驻防浦东。</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鲍靖中一向倾向进步,不赞成反共。此时他暗自决定,要冒险救出这位令人尊敬的首长。他不动声色地打发走看押的士兵,向周恩来说明自己的身份,并表示愿意帮助他脱险。随后,鲍靖中命令手下找来一套军服,让周恩来换上,扮作该团的士兵,随他一起离开浦东。</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周恩来被捕后,师部军官就如何处置周恩来发生了争论,副师长主张将其就地枪决,参谋长主张先行拘押,待请示过因病住院的师长薛岳之后,再作决定。师政治部代主任傅悌则保持沉默。在黄埔军校,周恩来曾做过他的老师。考虑再三,酆悌决定去关押周恩来的团部,劝说他发表一个“脱离中共”的声明,以保全性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就在周恩来他们准备离开前,酆悌匆匆赶来,鲍靖中以为自己的计划被觉察,一时神色有些惊恐。见此情形,酆悌心中也明白了几分。他装作什么也不知,问了问团里分片“清共”的情况后便离去,鲍靖中这才松了一口气。此地不宜久留,否则诸事难料。于是他们一行迅速离开,机智地骗过几道岗哨的盘问,几经周折,周恩来被安全护送到火车站附近,安全脱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抗日战争时期,鲍靖中曾在国民党第二十军团任副师长,后因负伤辞去军职。抗战胜利后闲居南京。1950年夏,周恩来总理到南京视察工作,即委托当时的南京市市长刘伯承和副市长张霖之代为打听鲍靖中的下落。1956年,印尼总统苏加诺来华访问,周恩来陪苏加诺总统到南京参观时,终于如愿以偿与鲍靖中取得联系,他写了一封信给鲍靖中,致以感谢和问候。一年后,总理再次来到南京,特地看望了鲍靖中,并关照市政府领导照顾鲍靖中的起居。鲍靖中后来病逝于南京。</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附:“黄埔军校”是俗称</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24年黄埔军校宣布成立时,其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为“陆军军官学校”,悬挂在校大门上的牌匾就是由孙中山先生题写的这六个大字。“黄埔军校”因校址位于广州黄埔区长洲岛而得名。其实,“黄埔军校”是俗称,学校对外对内发表宣言文告和出版图书报刊的署名,从来不用俗称,而用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或简称“陆军军官学校”。</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