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青城古镇位于甘肃省榆中县最北端的黄河南岸,是兰州市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民间艺术之乡,也是甘肃省古民居保存较为完整、非常难得的古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主要是古建筑、古民居群,对研究西北民居、西北风情有一定历史价值。先后有《老柿子树》、《黄河浪》等电视剧在此选景拍摄。</p><p> 据史记载,青城古镇为宋仁宗年间秦州刺史狄青巡边时所筑,所以叫青城。历史上的青城是以水烟为主的货物集散地,水陆交通发达,北京、天津、太原等外地客商云集,泊来文化使得青城古民居既有山西大宅院风味,又有北京四合院的格式。</p><p> 现存的50多处民宅四合院古建筑,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这些民宅绝大多数是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的建筑,主要分布在城河、青城、新民三个村。其中有明代建筑一处,清代建筑33处,民国建筑15处。其中完整的四合院有12处,比较完整的四合院18处,残缺的有14处,仅存门楼的有16处。这些古民居的砖木雕刻艺术也非常精湛,从大门到照壁,从堂屋到厦房,从墙肘到屋檐,从门扇到窗户,处处都有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大多通过象形、会意、谐音等手法构求艺术语言,来托物寄情。在这里游客既可看到古香古色的明清民居,又可欣赏动听的青城小曲《西厢调》,还可观看精彩刺激的斗羊表演,充分体会到独特的黄河古镇水岸民风。</p> <p>青城古镇城楼</p> <p> 青城古镇入口气势不凡的牌坊上题“风雅青城”</p> <p>城隍庙前狄青广场的狄青威武塑像</p> <p>狄青将军</p> <p>《青城隍庙》</p><p> 原址初为秦州刺史狄青的议事厅,故又称“狄青府”,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间1038~1039年。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改为守备府,是一条城守备军指挥部的所在地。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改建为城隍庙,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大殿保存基本完好。又集资修复了门楼及戏楼,这里成为当地人们进行文化交流、休闲娱乐的场所。</p> <p> 青城城隍庙大门,据说青城督城隍是东汉名将纪信,早年由兰州迎回青城供奉。另外青城隍庙还供奉着皋兰、金县(榆中)的两位城隍爷。</p> <p>有趣的城隍牌匾</p> <p>城隍庙内钟鼓楼颇有气势</p> <p>城隍庙戏楼</p> <p>城隍庙正殿内供督城隍爷纪信</p> <p>隍庙</p> <p>隍庙</p> <p>隍庙</p> <p>隍庙</p> <p>隍庙戏楼</p> <p>隍庙</p> <p>《青城书院》</p><p> 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一百多年的历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翰林1人,进士10人,文举23人,50多位武举人及许多贡生。是兰州六大书院之一。</p> <p>青城书院大门</p> <p>青城书院</p> <p>青城书院大门匾额题款取自“程门立雪”典故,喻求学若渴之意。</p> <p>青城书院过厅</p> <p>幽静风雅的书院</p> <p>青城书院正堂“至圣堂”内供孔子像。</p> <p>书院“至圣堂”</p> <p>书院内房展示</p> <p>书院内大院安静祥和</p> <p>《青城碑林》</p><p> 青城碑林位于书院巷北边,是一座仿古廊式建筑,占地面积516平方米,始建于2012年6月,于2013年7月竣工并接待游客。</p><p> 青城碑林现保存石碑43通,是明朝嘉靖龙飞壬戊年(公元1562年)到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期间青城地区所保存石碑的一部分,有记事碑、修建碑、集资碑、功德碑、墓碑等,这些古碑记载了青城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民俗等史料,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传统文化,见证了青城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蕴。</p><p> 青城碑林是集材质、撰文、书丹、雕刻于一体的艺术珍品,对于考证当时青城的社会时代特征和历史、书法、艺术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是一份宝贵的地方文化遗产。</p> <p>青城碑林大门</p> <p>青城碑林院内碑廊</p> <p>书院巷一隅</p> <p>青城街景</p> <p>《高氏祠堂》</p><p> 始建于乾隆50年(公元1785年),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其中殿堂、廊坊共计20多间,过厅悬挂清道光帝御赐高鸣桂“才兼文武”和咸丰帝御赐高鸿儒“进士”匾额。200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家祠堂”碑</p> <p>青城高家祠堂大门</p> <p>高家祠堂大门一隅</p> <p>祠堂大门匾额题款</p> <p>祠堂过厅清道光帝御赐高鸣桂“才兼文武”匾额</p> <p>高家历史上有进士及第</p> <p>清咸丰帝御赐高鸿儒“进士”匾额。</p> <p>高家祠堂豪华富丽的厅堂建筑</p> <p>祠堂过厅</p> <p>祠堂祖先堂供奉高氏历代先祖牌位</p> <p>祠堂过厅外景</p> <p>历代高氏先祖介绍</p> <p>祠堂过厅一隅</p> <p>《罗家大院》</p><p> 为四合院建筑,风格为典型的明清时期建筑,造型独特别致,气势宏伟庄严,使整个祠堂更显古朴典雅,是典型民俗文化博物馆。院子中有当年水烟作坊、水缸,石桌和满院子自然而生的草相映成趣。二进院子陈设有刺绣、灯笼和一些小物件。院后花园里有一处荷塘,荷叶碧绿,生机勃勃。电视剧《老柿子树》在此院拍摄,成为剧中四个儿子居住的场所。</p> <p>青城罗家大院大门</p> <p>罗家大院堂屋</p> <p>罗家大院</p> <p>大院石桌、荷花缸,水烟作坊。</p> <p>电视剧《老柿子树》拍摄取景地罗家大院二进院落</p> <p>罗家大院二进院落景区</p> <p>青城水烟</p><p> 青城种植水烟始于明代,是兰州水烟的主要产地之一,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着制作水烟的场地、工具和工艺;吃着青城干面,调以豆腐、黄花、木耳等勾制的臊子汤,再调以青城陈醋,外加八碟地方小菜,别有风味,这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大特色品牌。</p> <p> 游历中不觉临近午时,肚内颇有饥意,在当地知情人介绍下,专程寻觅至这间曲径通幽的“青城食府”,食府院内景致优美,菜品甚是正点味道不错。</p> <p>青城食府内院精致典雅</p> <p>院内环境设计精美,给人以恍若仙境之感</p> <p>食府楼台水榭美不胜收</p> <p>环境优雅应是用餐的极好地方</p> <p>食府内精美的砖雕影壁</p> <p>食府另一门“保合大和”</p> <p>百亩荷塘</p><p> 青城东滩一带数百亩的荷塘是近几年来发展的新兴产业。盛夏季节,水面的荷花随风摇曳,阵阵清香扑面。荷池中各种鱼类的养殖已成为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每逢节假日,都市的垂钓爱好者成群结队,在荷池边垂钓,享受大自然的恩赐。</p> <p>“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环境令人心旷神怡</p> <p>北方节气尚凉,故荷塘荷花所开不多,花开数朵却别有一番风味</p> <p> 《采莲曲》</p><p> (唐)王昌龄</p><p>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p><p>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p> <p> 《荷花》</p><p> (宋)宋伯仁</p><p>绿盖半篙新雨,红香一点清风。</p><p>天赋本根如玉,濂溪以道心同。</p> <p>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p><p> (宋)杨万里</p><p>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p><p>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p> <p>青城闯王墓</p><p> 早就听说榆中青城有闯王李自成墓,本心存疑惑,史说李自成兵败后逃往湖北九宫山被当地民团武装杀害,这应该是最具权威的说法。可是甘肃出现闯王墓却令人难以置信,为此专程驱车探访一番。</p><p> 闯王墓位于青城镇苇茨湾村,这是一处天造地设的风水宝地。因其山形势如长龙饮水,所以当地人叫它龙头堡子。在龙头堡子山脚下有一片枣树林,这里就是闯王李自成的墓地。</p><p> 据李氏长辈口传,每年的清明节和中元节都会带着后人去给不知名的老先人上坟。直到解放后,才公开了这个秘密。到了2003年,在苇茨湾李文生家中,又发现了一本秘藏了300多年的《李氏家谱》。经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专家鉴定,《李氏家谱》为康熙年间抄录原物,家谱的序言是李自成叔父李斌所写,不存在伪造。据家谱中记载,李自成兵败之后化装成和尚,带着两位亲信投靠其在青城的叔父李斌。也就有了李氏后人所传的李自成“生前六房照顾,死后大房守灵”的说法。</p><p> 看来李自成归隐青城这个千古谜团有待史学家验证了。</p> <p>闯王墓全景</p> <p>闯王墓碑</p> <p>闯王卫士墓</p> <p>摄影:考 拉</p><p>编辑:考 拉</p><p>文字:摘编自网络文稿</p><p>岁次庚子仲夏于金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