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怀旧经典画作</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重温昔日岁月</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经典油画作品</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油画最早起源于17世纪初距今400多年前。中国油画的历史,一般认定是从“五四"前后李叔同、李铁夫、林风眠等大批艺术青年的留学风潮算起,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引进起步阶段(20世纪初一1936年),代表性画家有林风眠,刘海粟等人。二是艰难坚守阶段(1937一1949),代表性画家有徐悲鸿等人。三是曲折探索阶段(1949一1976),代表性画家有董希文等人。四是自觉构建期阶段(1977一2015),代表性画家有罗中立等人。一百多年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中,油画的思想、观念、风格、技法等明显地表达出不同历史背景、时代精神下民族化的过程,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经典油画作品。</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近代影响到亿万人的作品</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一毛主席去安源</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对于江青在戏剧界树立的"八大样板戏”是耳熟能详,尽人皆知了。但一般人并不知道江青在美术界也树立了一幅“样板画”,这就是美术界的唯一的“革命绘画样板"一一一《毛主席去安源》这幅美术作品在“文革"时期影响很大,家喻户晓。</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该画采用左右对称的图式构成,青年 毛泽东占据了画面中心位置,身后是翻滚的乌云,沉降的地平线使群山显得低矮。画面上的青年 毛泽东身穿一件传统的中式长袍,一只手拿着一把油纸伞,另一只手握着拳,意志坚定地大步走在山路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将毛主席安排在正朝观众的位置,他远远地,而且镇定自若地朝我们走来,像太阳带给人民希望;高尚的头微微侧转,以表达他的革命精神,不怕艰险和强暴,勇敢斗争并赢得胜利;紧握的拳头表达他的革命意志坚定,不怕牺牲,决心克服困难去解放 中国和人类,自信一定会胜利;手中的旧雨伞显示他刻苦工作,生活简朴的作风,为革命长途跋涉,风雨兼程。迈着坚实的步伐走崎岖坎坷的小路。秋风吹拂着他的头发,吹动他的长袍,预示着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背景上疾行的云,揭示毛泽东在斗争最尖锐的阶段抵达 安源,和他的平静坚定的自信形成鲜明的对比。</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幅画客观的评价,应该说是 中国画历史上一幅经典之作,在亿万中国平民百姓心中是有着崇高地位的,叶浅予说,其构思、构图,甚至用色,无不脱胎于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这种说法我看也不是那么客观,每一个画家有每一个画家喜欢表达的方式,这只是当时这幅画的作者经过反复构思,构图,自己认为最能表现 毛主席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所以说这幅图是文化大革命时代最有感召力的一幅优秀作品,是那个时代产物。在红色收藏逐渐升温的现在,与此相关的丝织品包括印刷品等各种收藏品都被炒到甚至上百万的高价,不得不说这幅画几乎成了文化大革命时代的一个特殊的文化记忆符号和象征。</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伟人归来 杜键 高亚光 苏高礼 1977年 布面油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6年,中国共产党的三位杰出领袖周恩来、朱德、毛泽东都在同一年相继去世。中国社会处在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当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的三个年轻人杜键、高亚光、苏高礼正是毛泽东去世,中国的局势方向不明的时候开始酝酿创作这幅作品,希望借“伟人归来"这一主题,寄托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在当年颇具影响。画面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三人在画面中顶天立地,脚踏着祖国的土地,身后是锦绣河山。与“文革"期间描绘领袖主题绘画有所区别的是,三位领袖没有被描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红光亮"形象,而是被赋予了极具亲和力的表情和姿态。周恩来的领口微微敞开,朱德的外套甚至没有扣上一粒却纽扣,同时,三位伟人的头发都被轻风吹起。杜键(1933_),生于广东南海,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毕业后留校在董希文工作室任教,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高亚光(1932_)女,生于吉林洮安,195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1953年毕业后在附中任教,副教授。苏高礼(1937_),生于山西平定,1954年进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58年入中央美院油画系,1960年留学苏联列宾美术学院,1966年毕业回国,曾任教于中央美院、教授。</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