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p></p><p><b><u>引言</u></b></p>太極拳是武術、藝術、哲學、醫學等的完美結合,它以中國傳統道家思想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經中的陰陽五行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等﹐形成一種內外兼修的傳統中華武術﹐是一種高層次的體育和人民文化活動。<br>其特點別具一格﹐是以靜制動,避實就虛,借力發力、後發先至、引進落空、連綿不斷、剛柔並濟、緩急相間、行雲流水的拳術風格使習練者的意、氣、形、神逐漸趨於圓融一體的境界。而其對於武德和心靈修養的要求也使學習者在增強體質的同時也提高自身素養,提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融洽與和諧。<br></h1> <h1><p><b><u>是武術﹐也是養生</u></b><br></p><p>太極拳武術之聲名﹐要追數到遠在200年前楊氏太極拳的創始人 -- 楊露禪(1799年—1872年)。他晚年被邀請至北京城親王府授拳,因眾多弟子大都出身權貴,對其禮遇有加,使太極拳在當時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非同一般。在舊社會武行規矩很多,爭鬥也極多,楊公因每在擂臺上與別家武者比武較量,出手即見紅,幾乎都數招內分出勝負,遂被譽為打遍京城無敵手的【楊無敵】,故其時太極拳即以技擊武術而聞名天下。<br>而現代由於各種原因﹐遂再分為技擊武術的太極拳、運動比賽的競賽類太極拳、和養生保健為主的太極操。<br>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幾千人的太極表演給全世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極拳在海外一百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傳播至今,已經成為世界上參與人數最多、最受人們喜愛的武術運動和健身活動項目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的太極拳習練者高達三億人。而其中絕大多數學習太極拳者﹐都是為了養生保健目的。因為其特點實在與別不同﹐可分兩方面去說明 :<br>1. 適應性<br>太極拳動作柔和﹑速度緩慢﹑拳式並不難學,而且架勢的高或低﹑運動量的大或小都可以根據個人的體質而有所不同,能適應不同年齡﹑體質的需要,並非年老弱者專利。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親身實踐﹐無論是提高技藝功夫,還是養生保健﹐都能參與太極拳,並從中獲取益處。<br> 2. 安全性<br>太極拳松沉柔順﹑圓活暢通﹑用意不用力的運動特點,既可消除練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力﹐又可避免肌肉﹑關節﹑韌帶等器官的損傷。既可改變人的用力習慣和本能,又可避免因呼吸不當所引起的胸悶緊張﹑氣血受阻的情況。</p></h1> <h1><p><b><u>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u></b></p><p>中華傳統武術可分為內家拳和外家拳兩大類。所謂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從傳統中醫學來說,“精、氣、神”是人體的三寶。太極拳之所以被稱為內家拳﹐就是因為其以內練為導向的特色。 “內練一口氣”常常被武術家提在口邊﹐其實一口氣可真是沒有那麼簡單。每個人都會呼吸﹐但不是每個人都懂得呼吸……</p></h1> <h1><b><u>練習太極拳的5個要素</u></b></h1><h1>第一:心靜</h1><h1>武式太極拳始創者 -- 武禹襄曾說: 「身雖動,心貴靜。」絕大多數太極拳初學者都會練習過“站樁”的功夫﹐外人看來像是很無聊﹐但其實對練習內家拳者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一環。“站樁”除了是基本功﹐能緞練身體肌肉的耐力和體力之外﹐還是緞練“ 靜心”的好方法。</h1><h1>傳統中醫學理論裏﹐人體五官﹐眼、耳、舌、口鼻、皮膚乃與人體五個臟腑相關連。心靜的時侯﹐五官能發揮出其最大、最敏銳的功效。例如﹐能聴到平時無法注意到的風聲﹐能看清四面八方平時不會注意的視角﹐肌膚能感覺到身邊物體的微微活動等等。</h1><h1><br></h1><h1>第二:意專</h1><h1>心靜以後,神意才能專注,練拳才能從容不迫,體態自然。太極拳講究 “用不意用力”。用意就是用心意專的意思。只有心靜、意專的時侯﹐練拳時才能精神集中,目的明確。我在想﹐世上幾乎所有事情都需要心靜和意專才能發揮出其最大的效果﹐練拳的如是﹐做工藝的如是﹐做人應該也如是!</h1><h1>太極拳對腦部的功能緞練起到積極的調節和訓練作用。意念專一,全神貫注,意動身隨,內外三合(內三合指意、氣、力相合,即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指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連綿不斷,一氣呵成。這些細微,複雜,獨特的鍛煉方法和要求是太極拳練習過程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h1><h1><br></h1><h1>第三:神舒</h1><h1>精神要舒展、舒暢。就是說精神雖然要高度集中,但心裏卻是無比的平靜,絕不能劍拔弩張。這也是傳統武術一向的要求——涵養好自己的精神和情緒。練拳時既不能精神渙散,更也不能精神過於緊張,甚至於逹到劍拔弩張的程度。所以才能逹到﹐神舒體靜,神意舒展﹐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境界。</h1><h1> </h1><h1>第四:養氣、氣暢</h1><h1>太極拳要求養氣﹐呼吸要舒暢。太極拳練氣是在大腦及全身處於松靜狀態下,隨著深長的腹式呼吸,促使內臟器官和外部肌肉有節律地舒張,收縮,將沉蓄與丹田之氣,運送到全身,此時末梢神經會產生酸、麻、脹、熱的感覺,即通常所說的“氣感”。習得此“氣感”的人皮膚會較為紅潤,彈性光澤較一般人好。而且提高了血液循環的强度,因而可防治心腦血管類的疾病。</h1><h1>練習太極拳時可使呼吸逐步加深,因之橫膈膜下降的較多。通過橫膈上下鼓動,牽動胸腹運動加強,對五臟六腑起到“按摩”作用。這是藥物所達不到的效果。如此,胸腔,腹腔的器官血流旺盛,吸收機能加強,對諸臟腑產生的疾病,如鼻炎﹐腸胃消化不良,糖尿病,二便失禁等亦會收到良好的療效。</h1><h1>中醫角度裏﹐氣是人體不可缺少之元素。【黃帝內經】內有云:「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所以人體陽氣充盈﹐則各臟器運轉良好﹐氣道運行暢順則周身機能協調﹐自然肌肉﹐精神都有容光渙發之感。</h1><h1>在傳統武術中﹐練氣就是鍛煉內功的法門。</h1><h1> </h1><h1>第五:形順</h1><h1>練習太極拳時,動作外形要柔順,身法要自然。包括軀體、腰底、關節、肌肉、眼神等﹐要堅持練習﹐不單要形似﹐更重要是神似。太極拳從內到外緞練﹐又從外到內緞練。貫徹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的效果。</h1><h1>這樣內外相結合,自然對强身健體有好處,可以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h1><p><br></p> <h1><p><b><u>平衡全身經絡</u></b><br></p><p>傳統中醫學有經絡學一說﹐主要是論述人體經絡系統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經絡與臟腑之間的相互關係。而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表裡、上下、內外,調節體內各部分功能活動的通路,是經脈、絡脈及其連屬組織的總稱,是人體特有的組織結構和聯絡系統。其中,經脈縱橫交錯,網路全身,無處不至﹐而最主要包括有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起著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的重大作用。<br>太極拳理論之一的“一靜無有不靜,一動百骸皆隨”﹐說明在練習過中﹐需要身心完全放鬆﹐精神高度集中﹐在靜態時心如止水﹐動起來時則動如脫兔。正好反映了太極拳能牽動全身經絡﹐繼而調節身體各關節、肌肉、神經等合作運動﹐在意念驅動下進行各種輕重緩急的動作。而當中最為關鍵的莫過於 “平衡”二字﹐亦是太極拳的精髓。</p><p><br>綜觀以上各點,太極拳既是一種技擊武術﹐亦是一種心身俱練、神形雙修的保健養生運動。其通過調神、調氣、調身等一系列調整人體陰陽平衡的運動,以精神內守、氣血運行、暢通經絡、協調臟腑、活動肌肉筋骨等,使人體正氣旺盛,陰平陽秘,內外調和,達到保健防病、益壽延年之效。</p></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