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纪念

木马

<p>探访冷湖石油基地遗址不是我们海西行程的重点,甚至于踏上这片废墟之前我对她都还是一无所知。但是当我踩着满地黄沙砖土穿行在昔日街巷里时,却被深深的震撼了,于是产生了去了解这个曾经辉煌的小镇历史的念头。</p><p><br></p><p>离开冷湖镇,走X430几公里就是“火星一号公路”起点。这是从冷湖镇至火星基地和俄博梁雅丹群的一条捷径。“火星一号公路”6公里处就是当年五号石油基地的遗址。</p><p><br></p><p>1954年地质部632勘探队在柴达木戈壁滩地下发现了石油地质构造。1958年9月13日,五号构造的“地中4井”钻到650米深时发生了强烈井喷。原油从井口直冲20多米,整整喷涌了3天3夜。由于当时没有储油条件,只能就地筑坝把油围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油湖。</p><p><br></p><p>从此冷湖石油大会战拉开了序幕。1959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冷湖市,青海石油管理局从大柴旦迁到了冷湖。数万名石油垦荒者向这个干涸得像月球一样的不毛之地集结,翻开了新中国石油工人为理想而拼搏的雄伟篇章。冷湖油田第一年的产量达到30万吨,一举跻身全国四大油田。</p> 到达五号基地遗址时,正是晨光曦微的时光。东方地平线上的一抹红色穿过一排排破损的窗洞映入我们眼帘。 日出前在偌大的一片断壁残垣里穿行,有一种莫名的孤独感。 我努力的寻找这座小镇废墟的痕迹。<br>地上残存的一圈圈地基,仿佛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一座广场花圃。 花圃旁的一排房子,墙上抹有一块小黑板。毫无疑问这里是基地石油二代人生起点的启蒙之处。 这间破房子墙上残存的文字告诉我们,这里是基地的公共浴室。从另两面墙上书写的标语说明这里曾经多次发生财物失窃。 第一代石油拓荒者凭着“一卷行李一口锅,牵着骆驼战沙漠,渴了抓把昆仑雪,饿了啃口青稞馍”英雄气概,在这里打出了“地中4井”这样的标志性油井,展开了冷湖油田30年的辉煌历史。 这些房子显然是当年的办公用房。 满目所见唯一两层楼高的墙壁。 转到正面,在废砖和黄沙之下露出了宽宽的台阶。这里一定是礼堂的所在。 拾级而上,果然有一座倒塌了的舞台。可以想见,30年间,作为基地的政治中心和娱乐中心,在这里上演过许多悲欢离合的悲喜剧。 礼堂附近就是一家银行的遗址。 出于好奇,我转到了这辈子从未进入过的银行柜台后面。对于行业之外的普通百姓,银行内部无疑充满了满满的神秘感。<br>我们的同行随后在这里上演了一出打劫银行的COSPLAY。不过相片就不贴了,哈哈...... 这座房子倒塌的这个角落似乎是厨房所在。基地的家属区已经规模不小。 随着国家石油战略的调整和冷湖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基地的石油工人逐渐东进西迁,石油管理局也迁到了敦煌。冷湖这处曾经有“西北小香港”之称的小镇迅速没落。 漫漫黄沙在肆虐的狂风推送下爬上了墙头,可能过不了多久,这片废墟就要回归它鸟不拉屎般荒野的本来面貌。 1952年8月,根据毛泽东主席的命令,解放军第 19 军第 57 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以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为首的全体指战员从此成为石油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br>第一代石油工人怀着对领袖的无比热爱和为石油而战的坚强信念,在千里戈壁深处建起了这座石油基地。 “地中4井”据说是新中国第一口喷出原油的油井,5年后才有大庆油田的大开发。那个年代全国人民都把“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当成各行各业的行动准则。 虽然荣光不再,但是今天的寂静难掩她曾经在共和国石油开发史上留下的浓重一笔。<br>冷湖,是一处成就传奇的地方。冷湖,不冷!<br> <p>请关注姐妹篇:<a href="https://www.meipian.cn/31k89qas?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青海——趟过盐湖,登陆火星</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