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平遥古城</p><p>山西平遥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2][3]平遥古城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平遥古城被世界纪录协会评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p> <p>丽江古城</p><p>去过两次,喜欢在那里悠闲漫步,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感觉。</p> <p>游在丽江古城中,甚是惬意。</p><p>放慢脚步,踏着石路,穿过小巷,路过大街,沿着溪流,哗哗流水,亭台小桥,阁楼人家。</p><p>天色渐暗,夜游古城,不觉冷清,闪耀灯光,热闹吧台,歌声悠悠,心情愉悦。</p><p>无须地图导航,漫无目的游走,路线全看心情,东瞧瞧西看看,游特色小店,访历史古迹,品路边小吃,遇特色客栈。</p><p>莫名探入花巷,赏各样鲜花多肉。每个路口转角都藏着惊喜呢。</p><p>丽江古城,一座有着历史韵味的古城,青石板,油纸伞,纳西风情建筑,木府,狮子山,尽管大家都在诟病说太商业化了,但我还是觉得这是一个不得不去的地方。</p> <p>广府古城</p><p>永年广府城,也称永年城 广府古城 ,广府城 ,水城 ,太极城 ,水中城 ,位于河北省东南部、邯郸市东北45华里滏阳河畔的永年洼里,距离县政府驻地临洺关25公里。因历史上曾为广平府治所,故称广府。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广府城有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隋末夏王窦建德和汉中王刘黑闼曾在此建都,以后为历代王朝的郡、州、府、县治所。这里有气势宏伟、古朴沧桑的古城墙;有端庄秀丽、结构独特的弘济桥,号称赵州桥的“姊妹桥”;有历经风雨、引人探究的毛遂墓;有布局合理、建造考究的西八闸――现仍在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明代水利设施;有建于隋唐时期、用于战略防御的藏兵洞等。</p><p><br></p> <p>原土城为六里十三步,元朝增为九里十三步,相当于4.5公里,明嘉靖二十一年,知府陈俎调集九县民工,历时十三年,将土城砌为砖城,城高12米、宽8米,四门筑有城楼,四角建有角楼,并有垛墙876个,殊具特别的是在四门之外尚建有瓮城相守,地道的关防深锁,固若金汤。</p> <p>古村</p> <p>爨底下村,明代建村,清代沿袭明制。</p><p>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村内祖先随山西向北京移民之举由山西迁移至此,建立了这座韩氏聚居之地。</p><p>明正德十年(1515年),爨底下村一世祖韩甫金、韩甫银、韩甫仓三兄弟奉命自沿河城到爨里口守关,逐渐繁衍发展,形成了韩氏聚族而居的爨底下村。</p><p>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修建古驿道,此后逐渐发展成为过往商贾的重要落脚驿站,既而形成古村聚落。</p> <p>方家河头村</p><p>方家河头村,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龙山镇范市南部,东临黄杨岙村,西临潘岙村,北靠宁波市、镇海区。全村共分三个自然村,有1021户人家。千年古村方家河头,明代以前,此地已显现村落雏形。嘉靖年间,方氏始祖章云从河南迁徙迁于此后,子孙繁衍,名声鹊起,方姓成了河头大族。</p><p>方家河头村景点相比之下并不怎么有名,但却保留了千年古村的风貌,让这个古村有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p><p>村子里不像想象中那么冷清,非常热闹,周末时人头攒动,石板路两边都是小商贩,卖吃的,喝的,小孩玩的…,各式各样,热门非凡。</p><p>村子里古树很多,而且有的有数百年树龄,特别是古银杏树、鸳鸯古樟更是方家河头村的招牌之一。</p><p>村子里保留下来的明代方井很有明朝风格,各个小巷子也有明清民国特色。</p><p>河头古村落的古建筑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宅院“刺史第”,建筑用材讲究,雕刻精美,让我们能体会到清代的江南建筑风格,以及身为刺史的荣耀地位。</p> <p>西江千户苗寨</p><p>西江千户苗寨风景区座落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山麓,是中国最大、世界无双的天下第一大苗寨。在这里,苗族农耕、节日、银饰、服饰、饮食、歌舞等民风民俗世代相传,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被中外学家和民俗学者誉为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比较完整的地方,有“中国苗都”的美誉。</p> <p>四面环山,重连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木结构吊脚楼,千余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p> <p>英谈古寨——一个隐藏了数百年的世外桃源。</p><p>据传古寨是唐朝黄巢起义军留下的营盘的地方,明朝永乐年间,山西一位路姓的大户举家来此落户,岁月流逝,原来的营盘,被乡民们叫来叫去(用了谐音)叫成了今天的名字英谈。路考察此村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村内67处院落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典型的古太行建筑风格,是我省目前发现保存最完好的石寨。英谈村建筑多为明清时所遗存,筑有围寨墙,留有四门,错落有致,该村民风纯朴,热情好客。</p> <p>该村自然风景独特秀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山青水秀,民风纯朴,有一川、三山、六岩、九沟、十八垴和“江北第一古石寨”之称,建在山坡下的古寨,石头围墙在树木掩映下分外森严;进村的东门,高高的石头门楼犹如一座小城楼;围墙内的石头宅院,依山坡而建,古朴典雅,高低错落;房顶上凉晒的玉米,金灿灿的,与古树交相辉映,形成一幅朴素、美丽、奇妙的山村画卷。这里不仅是历史古建筑村落</p> <p>王硇村</p><p>相传,在明朝永乐期间,祖籍四川成都府两岗村的王氏先祖镇京总兵王得才,护卫皇家贡品在沙河正招一地附近被劫,不敢返家,于是选择在邢台沙河王硇这样一个山区安家,现在村中年代最久的老房子就是当年先祖搬到这里时修建的。在村南一座已经无人居住的石房房顶椽子上隐约可见“明”的字样。</p><p>整个村庄像座迷宫,个别院落建有隐秘的地窖,在村中地势较高的石楼上还建有耳房,用来监视村庄四周动静。一旦敌人来袭,他们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安全转移。几百年间,王硇村从没发生过被洗劫的事。走在王硇村街道,仰望这些石楼,更像是一座座城堡。可能是王姓先祖祖籍四川,在雄伟之外,这些石楼都隐约透出南方民居的那种秀美特点。王硇古建筑群的艺术和历史价值,还有待文物专家和古建筑专家进一步考察论证。</p><p>在王硇村中,能够发现许多大自然景观与古村落和谐并存的场景现象:村中石楼堆砌再高,都设有突出石壁的长方形排水口,以便于雨水流入街道滋润树木;村落是开放式的,除一个死胡同外,村民可以从村中任意一条小道走遍全村。</p> <p>宋家庄位于河北省蔚县南部翠屏山下,距县城3公里,西邻下宫村乡,南与保定市的涞源县接壤</p><p>堡门“三大家族一口井,主人二字为昌明”。在长城外的太行山与燕山交会处的塞北蔚县有一个风格奇特、文化内涵丰厚的宋家庄,因为地处连结蒙古大漠和西北高原的咽喉要冲,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所以被誉为“紫荆关外第一庄”。宋家庄民风纯朴,民居古建筑保存较好,特别是村庄建筑格局所呈现的“主人”二字,更是村庄建筑中的奇观,其中深意引人遐想。【历史】据专家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宋家庄一带就有人类栖居;北魏建村立寨,隋唐以后这里已是十里一堡、五里一庄的繁华之地。据《蔚县志》记载,宋家庄古堡长168米、宽166米,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公元1372年),坐落在蔚县盆地的南北通商大道上。来往商旅的昼夜穿梭,既给这里的人们带来生活所需,又带来物质和精神文明。虽说地处偏远,当时却客栈、茶楼、店铺、书场一应俱全。昔日的古庙古屋历经600多个春秋的风刀霜剑,虽在残损的坍塌,古韵风貌依然当年。</p> <p>南留庄</p><p>蔚县素有“八百庄堡”之称,南留庄村属保存较为完好的民间古堡之一。古堡东西堡门分别书写着“定安门”“宁远门”,两座堡门与四周堡墙一起形成独特的东西“穿心堡”空间布局。堡内多为明朝、清朝以及民国年间建筑,至今基本上保持了明代规划的东西三道街,南北六道巷的格局,具有典型的冀北古堡风貌。现存大量古建筑,有关帝庙、真武庙、泰山庙(娘娘庙)及古戏楼,还有门家大院等传统民宅。虽然古建筑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数量较多,种类齐全。</p> <p> 从明永乐年间建村算起,南留庄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如今的南留庄村,许多房屋建筑、寺庙戏楼等虽然在历史的风雨中有所损毁,但依然保持了明初建堡时的格局</p> <p>王金庄</p><p>涉县王金庄,依山而建,顺坡造房,石垒石砌,房屋民居保留着明清时的建筑风格,有如“布达拉宫”的宏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梯田之韵、花椒之香、石头之奇等,让这里散发着古老的魅力。</p> <p>梯田是王金庄村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命根子,这里的人们在“山”上做文章,形成极其震撼的“梯田文化”,成为涉县旱作梯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p><p>受地理环境限制,毛驴成为王金庄村重要的生产工具和交通运输工具。该村在“驴”上增“乡愁”,打造了“毛驴之景、金驴文化”,居民家家户户养驴,毛驴也是每个家庭中</p> <p>老街</p><p>南塘老街,在浙江宁波有一个南塘老街,老宁波人都喜欢去的地方,因为是宁波历史文化的缩影,短短300米的传统街巷却包含了不少的名胜古迹,以及宁波的各种文化。繁华的景象像极了如今的大上海,因此有了“小上海”的称呼。</p> <p>韩岭老街</p><p>“浙东第一古街”--韩岭老街地处东钱湖南岸,三面环山,一面临湖,山水相依,自然风光秀美,属东钱湖南湖景区,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p><p>韩岭村历史源远流长,据传是因早年有韩姓居此而得名。据考证,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东钱湖疏竣时这里已有居民。王安石治鄞时(北宁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重建湖界,那时韩岭村已形成逢五、逢十的定期集市。南宁丞相史浩(公元1140年)经韩岭去祖居下水村时,留下的《东湖游山》一书中就有“中有村号韩岭,渔歌樵斧声相参”之句,足见韩岭集市在当时已小有名气。在此后的几百年里,韩岭曾是宁波市区连接象山港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水陆转运中心。</p>